《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翻地覆慨而慷
作者:蔡秋明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4-13 瀏覽次數:7827
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人民解放軍在取得戰略性勝利之后,對國民黨軍隊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重大戰役。由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的一部共百萬雄師,在地方武裝和老區人民的支持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雷霆萬鈞之勢,對國民黨軍隊所發動的一次規模巨大的強渡長江天塹的進攻性戰役,是人民軍隊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在江北老區人民及江南待解放的廣大人民支援下,跨越長江天塹的著名戰役。第二、第三野戰軍組成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在東起江蘇靖江西至安徽望江的沿江地段,采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實施渡江作戰。
渡江戰役前,蘇北、蘇中解放區普遍開展大生產運動,籌集軍糧,參軍擴武,剿匪肅特,維護社會治安,組建支前民工隊伍,迎接渡江作戰。組建警備第一至第九共9個警備旅10萬大軍,掃除江北國民黨軍殘存據點,配合野戰軍渡江作戰。
三野的渡江作戰部署是:以第八、第十兩個兵團共8個軍24個師及蘇北軍區4個警備旅共35萬人參加渡江作戰。以一部兵力于浦口正面,積極箝制南京北岸國民黨守軍。野戰軍主力由靖江張黃港至江都三江營段實施渡江,突破長江防御,鞏固灘頭陣地,然后主力迅速向宜興、長興方向推進,切斷寧滬鐵路和寧杭公路,會同中突擊集團三野第七、第九兵團分割包圍,各個殲滅鎮江、南京、蕪湖之間國民黨軍,先解放南京,解放蘇南全部地區,最后奪取上海。
此時,國民黨沿江配備115個師兵力。由“京滬杭警備總部”所管轄25個軍,75個師約45萬人,擔任江西湖口至上海一線沿線江防,蘇南是重點。以第六兵團及“首都衛戍總部”共3個軍,防守南京及東西地段,其中一個軍防守浦口。以“第一綏靖區”所屬4個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所屬3個軍防守常熟至上海段;以位于長江下游海軍第二艦隊和上海、南京等地空軍大隊,支援陸軍作戰。
2月底至3月中旬,解放軍突擊集團各部陸續到位。
4月20日晚,解放軍中突擊集團在裕溪口至樅陽段按預定作戰部署首先渡江。
4月21日晚,解放軍東突擊集團第十兵團第二十九、二十八、二十三軍主力及警備第六旅一部,于靖江張黃港至泰興七圩港段開始渡江,迅速突破江南沿江長山、夏港、圩塘一線的國民黨軍第五十一、第五十四、第二十一軍的防御陣地、打退國民黨軍多次反撲,建立了香山、南閘、黃土鎮、百丈鎮一線的灘頭陣地,后續部隊陸續過江。并爭取江陰要塞守軍7000余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臺,封鎖了江面。
4月21日晨,解放軍第八兵團第三十五軍攻克江浦,22日下午攻克浦鎮,迫使防守浦口的國民黨軍第二十八軍渡江南撤。當晚,解放軍第三十軍由龍窩口、永安洲渡江,22日下午全部控制揚中地區并攻克高資,準備協同第三十五軍攻取南京和策應第二十六軍解放鎮江。
在解放軍東突擊集團實施渡江時,英國軍艦4艘于20、21日兩次在鎮江、江陰段,公然炮擊我準備渡江部隊,當即遭到人民解放軍炮兵猛烈還擊,將“紫石英”號擊傷于鎮江附近江面,其余三艘逃往上海。
4月22日下午,國民黨軍“京滬杭警備總部”的蘇南守軍全線潰退。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的25艘艦艇在南京東北芭斗山江面起義,另23艘艦艇在鎮江江面投降。
4月23日,解放軍第十兵團各部,在蘇南堅持斗爭的游擊武裝接應下,迅速向國民黨軍防御縱深展開攻勢,相繼攻克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滬寧線鐵路。第八兵團第二十六軍于22日下午由高橋渡江,由警備第七旅配合解放了鎮江。
4月23日下午,解放軍第三十四軍先遣部隊從和平門攻入南京城。23日晚第三十五軍先遣營由浦口渡江至下關望江,后續部隊連夜渡江,24日凌晨2時占領“總統府”,進而控制南京城內外一切軍事要點。南京解放,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警備第八旅隨第二十九軍第八十五師之后,于24日至26日分批渡江,攻克常熟。警備第九旅,先后在揚州、高郵、寶應沿運河一線及崇明、海門、啟東江海防一線擔任守備任務。
4月27日蘇州解放。
5月3日杭州解放。
5月27日上海解放。
至此,東突擊集團突破江防,解放了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上海等城市和廣大地區,實行戰役展開的目標任務已經勝利完成。渡江戰役和第三野戰軍在蘇南地區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20余萬人,為爾后解放全華東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第四野戰軍于5月14日在武漢以東地區渡過長江,16日、17日解放武漢三鎮,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在渡江戰役中,蘇北、蘇中老解放區動員組織支前民工168萬人,擔架1.5萬副,船只2萬余條,搶修公路5200華里,修橋421座,隨軍渡江的民工就有12.3萬人,送軍糧6850萬公斤。沒有老區人民配合解放軍英勇作戰,流血犧牲,就沒有解放軍的渡江勝利。革命老區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新中國奠基的地方。“飲水不忘掘井人”,勝利了,和平建設了,不能忘記人民解放軍的豐功偉績,不能忘記老區人民的歷史貢獻,忘記了就是忘本。
60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但對舊中國的國民黨首都南京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有著2000年文明史的舉世聞名風韻彌醇的歷史文化名城,解放后煥發了朝氣蓬勃的青春,成為充滿生機活力、富有創新魅力的現代化都市。60年來,南京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鑄就了前無古人的輝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使古都實現了空前大發展。
60年來,南京產業結構全面升級和優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驅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擎,構建了工業現代化體系。農村經濟邁入全面小康。財政金融有長足進步。完成了從供給制消費向市場商品流通的質的轉變。開放型經濟全方位發展。南京變大了,變高了,變靚了,各項社會事業欣欣向榮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穩步提高。
下面用一組數字來說明:南京市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3775億元,比1952年(缺1949年統計數,下同)3億元增長1257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近5萬元,而1952年只有155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總產值6339.33億元。進出口總值達398億美元。財政總收入742.4億元,比1952年732萬元增長1萬多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54.17億元,比1952年151萬元增長14萬倍。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1651.82億元,比1952年7690萬元增長2147倍。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3元,比1957年237元增長9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8950元,超過達小康指標。
南京先后榮獲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第5名、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先后6次被國家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全國雙擁模范城市。2009年1月20日在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城市。這些榮譽稱號,是南京人的驕傲,是激勵,也是鞭策。
改革開放30年,南京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發展史上最好最快的黃金時期,開辟了一條大步邁向現代化的道路!
孫中山先生曾經預言:“南京未來之發達,未可限量”。如今,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旋律和前進步伐,南京已邁上加快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新時期、新起點、新使命,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南京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定向導航,繼續譜寫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