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為了忘卻的紀念——訪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為了忘卻的紀念——訪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4-17 瀏覽次數:7880
提起“龍華”,便不由得想起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那充滿白色恐怖的地方,埋葬著多少革命先烈的忠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龍華二十四烈士”了。2009年,在這喜慶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我們來到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緬懷先烈,追尋他們英勇的足跡。
提起“龍華”,便不由得想起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那充滿白色恐怖的地方,埋葬著多少革命先烈的忠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龍華二十四烈士”了。在這喜慶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我們來到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緬懷先烈,追尋他們英勇的足跡。
龍華二十四烈士
當我們瞻仰過龍華看守所遺址后,進入100余米長的地下通道,走向昔日的刑場遺址時,情不自禁地問:從1927年到1937年間,這里到底關押和槍殺過多少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這恐怕至今也無法作出權威性的統計。當時許多“案子”連起碼的司法文書都沒有。
“龍華二十四烈士”是后人研究歷史、褒揚先烈時歸納成的專用名詞,并不涵括所有在龍華以及相鄰的楓林橋一帶遇害的烈士。僅指1931年2月7日被反動當局集體槍殺的20多名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干部,這是在上海白色恐怖條件下,黨內斗爭十分復雜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個大事件,后來寫進了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決議》。
1931年1月中旬,由于種種原因,30多名共產黨干部、“左聯”作家和群眾先后被捕,關押在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2月7日晚上,其中24位同志遭到槍殺。他們是林育南、何孟雄和“左聯”五作家李求實、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女),以及歐陽立安、龍大道、彭硯耕、王青士、惲雨棠、李文(女)、蔡博真、伍仲文(女)、羅石冰、段楠、費達夫、湯士佺、湯士倫、劉爭、賀林隸等22位已知的烈士和另外2位佚名烈士。
年僅21歲的女共產黨員李文和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惲雨棠是一對年輕夫婦,為了革命工作,把剛生下才一個多月的女兒送入了育嬰堂撫養。這次雙雙入獄,一個在男囚室,一個在女囚室。
在獄中,李求實拖著沉重的腳鐐,教同牢難友識字,宣傳革命道理;柔石和胡也頻,懷著強烈的文學創作激情,利用短鉛筆頭和碎紙片,悄悄記錄、整理烈士和難友的斗爭事跡;柔石還向殷夫學習德文,向李求實學習俄文,完全忘記了身邊的險惡和饑寒交迫。
何孟雄和妻子繆伯英都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1929年10月繆伯英病逝后,丟下一對幼小的子女,這次也一起受到株連,關在女牢。何孟雄殉難后,兩個無辜的孩子在被關了一年多后送入上海孤兒院。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孤兒院匆匆轉移,孤兒在戰火中失散,從此下落不明。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墻外桃花墻里血,一般鮮艷一般紅。”這首詩,是張愷帆于上世紀30年代在此被關押時,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而創作的,后在難友中傳頌一時。
烈士就義地的發現
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位于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西北約百米處,越過河道,便是軍法處的刑場之一,占地面積約4畝。此處原是一片空曠荒地,四周雜草叢生,附近有小橋、方塔、池塘和竹籬笆等。
1931年2月7日深夜,“龍華二十四烈士”被強行押至小河邊的荒場上,排成兩排。這時候,不遠處的屋子里預先埋伏的軍警,從窗子里伸出了罪惡的槍口,隨著一陣狂射,第一排的同志連口號還沒喊出口就倒下了,第二排的同志在槍聲中振臂高呼“打倒蔣介石”,“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國際歌》聲此起彼伏……據目擊者稱,伍仲文,這位28歲的南國姑娘,是最后一個倒下的,她身上被打了13槍,當打第10槍時,她還在高呼口號。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根據烈士親屬要求和提供的線索,致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設法查找“龍華二十四烈士”的遺骸。陳毅市長指示上海市民政局和龍華地區政府,迅速組織力量調查、勘察。后來,克服重重困難,找到了當年附近居民和知情人。經過挖掘,終于在清明那天發現了當年深埋在地下的遺骸18具和不完整的碎骨、仍鎖在遺骸上的鐐銬,以及銀幣和銅錢數十枚、尚未腐爛而留有槍彈洞穿的羊毛背心。經有關專家考證,確認為1931年2月7日深夜被秘密槍殺的“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和他們的遺物。而那件羊毛背心,正是女作家馮鏗的遺物。他們是在龍華刑場犧牲的唯一被發現有遺骸的一批烈士。旋即,烈士殉難地得到妥善保護,1977年公布為上海市革命歷史紀念地,198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烈士就義地連同淞滬警備司令部部分建筑舊址,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烈士陵園的建設
龍華烈士陵園的建設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早在1950年龍華地區挖掘出“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后,老一輩革命家就萌發了在此建立龍華烈士陵園以告慰先烈的心愿。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1957年向全國有關設計院、大學征集了“龍華烈士紀念公園”總體設計方案,并作籌劃,后因故而未竟。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重擬建造龍華烈士紀念公園,在原龍華公園的基礎上征地、圍墻、綠化,在公園入口處矗立“紅巖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斷。
1983年12月,趙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來上海龍華后,上書中央建議修建龍華烈士陵園,鄧小平當月14日批示。次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關于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請示》和《關于龍華烈士陵園總體設計方案的請示報告》。
中央4月14日批示同意。1987年,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將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工作列入議事日程。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0月,江澤民為龍華烈士陵園紀念碑題寫“丹心碧血為人民”,鄧小平為龍華烈士陵園題寫園名,1991年2月,陳云為龍華烈士紀念館題寫館名。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準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并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依此批示,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于1994年5月27日開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對社會開放,其紀念館于1997年5月28日開館。
龍華烈士陵園占地285畝,建有紀念、瞻仰、碑苑、遺址、烈士墓、就義地及地下通道、青少年教育活動和游憩等區域。每一區域都由不同的建筑群構成。人們在瞻仰緬懷英烈的同時,又沉浸在文化和藝術的氛圍中。
龍華烈士陵園建筑的藝術特點是主題、主軸線、立體建筑的融合,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替。紅巖石、入口廣場、園名牌樓、紀念橋、紀念廣場、紀念碑、紀念館、無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園的南北主軸線上。入口處的“紅巖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蘊點出了陵園的人文主題;紀念廣場是陵園的中心地帶;紀念館以四層素色花崗石階梯與金字塔型的藍色玻璃幕墻和諧組合,于莊嚴凝重中透出明朗開闊的意境……這些建筑成功地營造出陵園獨特的紀念氛圍,并以其莊重大器、中西合璧、富有時代氣息的建筑風格,使龍華烈士陵園成為上海標志性紀念建筑之一。
2009年4月4日,清明節到了,在這歡慶上海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龍華烈士陵園又迎來了數以萬計前來瞻仰的各界市民群眾,盛況空前。那些千千萬萬為國捐軀的先烈們,在人們的心上永遠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