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延安晨曦
作者:邢增堯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4-30 瀏覽次數:7827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在古都西安駛往延安的火車上,膾炙人口的《回延安》不住地在我心頭縈繞,直到踏上延安圣地,舒心地沐浴那姍姍來臨的晨光。
素緞般的薄霧尚未褪盡,綿延的遠山就伸出雄渾的臂膀冉冉托起初升的太陽。嶄露頭角的陽光雖似透底明亮的流水從東而西、由淺入深地細灑下來,天空的底色卻仍是無邊的藍。那藍空靈、澄澈、明凈,直讓人感嘆為什么別處沒有這樣的顏色!置身其間,美好希冀在胸中拱動,盎然生機在心底萌發。
步上楊家嶺、原來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來到毛澤東住過的三孔窯洞前。一棵蒼勁的老槐樹下,一張石桌,幾個石墩,在默默訴說當年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時關于國內外形勢的精辟分析。其時,惡之花仍在世界的土地上瘋長,神州大地彌漫著烽火狼煙、劍影刀光;迷惘、困惑、驚懼像沉沉的冬霧籠上許多人的心房。高瞻遠矚的毛澤東卻以超常的智慧、膽識和遠見劈散迷霧,讓人振聾發聵的“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英明論斷,撕裂蒼穹厚厚的云層,沖刷頹唐聚成的悲愴,在世界的東方閃耀起橫無際涯的光亮。
我刻意瞻望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一代天驕住過的窯洞。頭戴八角帽、博大的胸懷裝著天下百姓的主人雖然早已遠去,但我心里卻沒有絲毫空落的感覺。里面原樣兒安放著的粗糙家具讓我重溫了往昔的艱難歲月,想起那把良知點燃把卑微銷毀的不滅燈火早照亮了全國,站在黨旗下的莊嚴宣誓遂重新在體內爆出拔節般的聲響。這一切的一切正如一位青年詩人縱情歌頌的那樣:“這里,木凳很窄,卻有著偉大。這里,木凳很矮,卻有著高尚。這里,光線不足,卻充滿陽光。這里,不夠寬闊,卻讓人的心胸寬廣。這里,沒有鋼筋水泥,卻堅牢如鋼,永遠永遠不會塌落?!?/span>
迎著從眉宇間掠過的清涼晨風,我們沿著楊家嶺的山溝溝前往。那里的土地因浸潤著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咸濕的汗水而洋溢豐碩的景象。1938年11月,為避日機轟炸,中央機關由延安城遷往楊家嶺。黨政軍民攜手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大生產運動,敵人處心積慮的經濟封鎖粉碎了,各種難以想象的物質匱乏和艱險也“大江東去”!于是,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魂魄的延安精神便成了華夏子孫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我佇立在磚木結構、穹頂式建筑的中央大禮堂里,面對只有數十條的長凳和桌子,我的心震撼了!名見經傳推開文藝春天的大門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竟是在這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地方召開的,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彪y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會叩響與會者和后來的文藝工作者的心扉,每句講話的分量,足以讓所有的鴻儒墨客翻來覆去地思量,從中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在延安的圣地上感受歷史風云,在延安的圣地上汲取豐富營養。延安,祖國五千年歷史的錦繡圖騰,被炎黃子孫尊稱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就在這一方披荊斬棘奮發圖強。千百年來,這地屬“五路襟喉”的“邊陲之郡”,馳騁著吳起、蒙恬、李廣、狄青等驍勇戰將,活躍著杜甫、范仲淹、沈括諸詩文巨匠。20世紀上半葉,民族英雄劉子丹、謝文長更在這里書寫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詩……如今,這一切雖已十分遙遠,卻仍清晰如初;雖已早早逝去,卻仍似迎面走來;而一代偉人承負民族復興事業的大智慧,我們黨與人民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永恒情結,則仍似雷霆電閃,擊穿歲月之墻,滲透普羅大眾周身筋脈,讓人精神振奮斗志昂揚。
朝陽笑意盈盈。我再一次回過頭,一往情深地向楊家嶺行注目禮。那千年來的容貌百年來的風采,那悠遠博大的呼吸和種子發芽開花的聲響充盈我的眼眸我的耳廓。
這時,一群孩子蹦著笑著蝴蝶般從我身旁飛過,一群婦女勤勞的雙手在田野里舞動……遍地歡欣中,我的雙眼便有了興奮的濕潤。我戀戀不舍地捧起一掬圣土,著名的《回延安》又在心頭吟唱:“……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