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從黃海之濱走出的藍色勁旅——從蘇北海防縱隊到解放軍海軍登陸艦第五支隊
從黃海之濱走出的藍色勁旅——從蘇北海防縱隊到解放軍海軍登陸艦第五支隊
作者:戴亞生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4-27 瀏覽次數:7938
蘇北海防縱隊是由抗日戰爭時期蘇中海防縱隊、蘇北海防隊、浙東海防大隊編成的,到解放戰爭時期編為華中海防縱隊。
60多年前,他們利用濱河臨海的戰略區位優勢,在黃海沿岸縱橫馳騁,譜寫了一曲曲打日寇、斗敵頑、掃海匪的豪邁戰歌。這支紅色海防力量,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成為人民海軍組建時的重要力量。本文旨在推開歷史的窗欞,拂去塵封多年的海軍萌芽地的塵埃,依托這片紅色的土地,和著黃海的濤聲,一起回首那段波瀾壯闊的激情歲月,并以此紀念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而在大海中永生的先烈們。
蘇中海防團的創建
1941年4月10日在海安角斜舊場召開的新四軍第一師直屬隊干部會議上,師長粟裕提出創立海上武裝。8月,先后選派了潘文俊、陳少康、陳一誠、馬達、江帆等組成民運工作隊,發動和組織群眾,成立漁(鹽)民抗敵協會和抗日自衛隊。9月,蘇中行署派警衛團參謀長吳福海、政治處主任梁易安將蘇中漁民抗日自衛隊擴大為蘇中漁民海防團。
在冬季反“掃蕩”中,粟裕帶上電臺到海上活動,一面指揮反“掃蕩”,一面探索潮汐氣象變化規律。決定組建蘇中軍區海防團,從師部警衛團抽出3個連作為組建海防團的骨干,派三旅旅長陶勇兼任團長、一師后勤部部長羅湘濤兼任政委、吳福海任副團長、凌海波任參謀長、何振聲任政治處主任。海防團團部設在如東縣北坎鎮,后移至東臺弶港以南20公里處的何家灶。海防團編有3個海防連和1個機炮隊、1個山炮連,共800多人、35條船。
蘇中海防團組建后,爭取了在海匪中有影響力的孫二虎(后改名為孫仲明)部、陸洲舫部歸屬新四軍, 瓦解并殲滅了作惡多端的王平仲部。原蘇中海防團指戰員基本是“旱鴨子”,射擊、投彈、刺殺方面有經驗,從海匪收編過來的戰士,水上功夫好,通過互幫互教,兩個月過去后,部隊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在以弶港為中心的斗龍港、環港、小洋口、呂泗、南坎、北坎等十余處港口,開辟和建立了黨、政、群工作。在蘇中近海海域開展游擊戰爭,發展漁業、鹽業生產,建設后方基地,還從海上溝通了同山東根據地、蘇北根據地、上海地下黨和浙東新四軍的聯系。
發展為蘇中海防縱隊
1943年11月,新四軍一師兼蘇中軍區決定,將海防團與第四軍分區的海防二、三團合編為蘇中軍區海防縱隊,下轄海防第一、二、三團。陶勇兼任縱隊司令員、四分區政治委員吉洛(姬鵬飛)兼任政委、副司令員吳福海、陸洲舫,參謀長崔德耀,政治部副主任何振聲。第一團由吳福海任團長、何振聲任政治處主任;第二團由孫仲明任團長,柴如奎任政治處主任;第三團由陸洲舫任團長,趙榮森任教導員。
蘇中海防縱隊建立后,開辟了蘇中同蘇北、山東、浙東、上海的海上交通,多次護送地下黨員等經海上出入根據地,還掩護大批知識青年從上海來到蘇北,有的甚至轉往延安。
海防縱隊擁有近百艘木帆船,多次截擊日軍在沿海的運輸船,并將上海等地地下聯絡站集中的各種軍需物資,通過輪船或木船送到敵后根據地,拔除了日偽在沿海的多個據點,多次粉碎日軍艦艇對海防縱隊的進攻,保衛了抗日根據地和沿海漁民的生產。在斗爭最困難的歲月里,根據地的江淮銀行、兵工廠、被服廠和后方醫院等,仍能在黃海上堅持下去。當時,日本東京的《朝日新聞》也報道“華東沿海從連云港起到上海止,有游弋不定的新四軍水兵。”
蘇北海委和蘇北海防隊
1944年2月,中共鹽阜地委決定建立蘇北海上工作組,惠颼任組長,隸屬曾山任主任的華中財委。4月,蘇北海上武裝工作委員會成立,王曉云任主任,顧月波、徐寶榮任副主任,同時建立了海上武裝力量——蘇北漁民自衛隊,隊長張嘯東,副隊長朱益志、馬干。12月,中共蘇北海上工作組改名為中共蘇北海上工作委員會,惠颼任書記,王曉云、彭林為委員。
1945年7月, 射陽全境解放,蘇北海委率領漁民自衛隊遷到合德。年底,漁民自衛隊改稱蘇北海防隊,徐寶榮任隊長兼指導員,馬干任副隊長。同時增添迫擊炮、槍榴彈等裝備。1946年,華中財委又撥給捷克式機槍3挺,步槍50支。
蘇北海委和蘇北海防隊,開辟海上秘密交通線和建立秘密交通站,粉碎了敵人的海上封鎖。同時,他們還創辦海運商行,支持漁民發展生產,組織海船搶運海鹽,動員船主海工,為部隊架設橋梁,疏散轉移人員和運送軍需物資,組織隊伍直接參加戰斗。
浙東海防大隊
1942年年底,組建浙東三北游擊司令部海防大隊,呂炳奎任政委,張大鵬任大隊長,何亦達任教導員。新四軍浙東海防大隊活躍在長江口以南和杭州灣地區,開辟浙東至浦東、蘇北的海上交通線,運送軍用物資,在海上打擊日偽和土匪,保護商船。1944年8月25日凌晨,海防大隊1中隊在大魚山島,英勇抗擊日偽軍的瘋狂進攻,殲敵40余人。嚴洪珠等42位指戰員壯烈犧牲,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驚天動地的海島“狼牙山壯歌”。
1945年10月,浙東新四軍部隊奉命北撤,海防大隊調集民船,為大部隊渡海北撤準備船只,保障部隊完成北撤任務。
華中海防縱隊的組建
抗戰勝利后,1945年10月,為了保衛華中根據地,控制華中沿海地區,華中軍區決定重組海防部隊。由原蘇中海防縱隊的兩個連,吸收沿海地方武裝中的原海縱人員,和浙東海防大隊北撤人員,組建華中軍區海防總隊。由吳福海任司令員、王治平任政委,下轄2個大隊,有40余條木帆船和機帆船。原蘇中軍區海防縱隊一部編為第一大隊,安維高任大隊長,惠颼(1946年7月)任教導員;原浙東海防大隊一部和部分地方武裝編為第二大隊,張大鵬任大隊長(1948年5月返回浙東,陳定芳接任)。
1946年10月,華中海防總隊司令員吳福海調中共中央華東局,湯景延接任司令員。
1947年1月,華中海防總隊改稱華中海防縱隊。華中海委派虞天石、王博平去舟山群島開辟工作,并建立與浙東聯系的海上中轉站。6月,華中海委收編徐小玉“除奸大隊”武裝,更名浙東第四自衛縱隊。9月,國民黨軍隊“清剿”,徐小玉率108人乘船避開敵艦艇的搜索,駛至斗龍港,同華中海防縱隊會師。
6月27日,鹽阜海防大隊第一連在射陽縣千秋鎮大喇叭口俘獲美國援蔣的“合永”號艦艇,俘獲艇長等19人,三用高射機關炮2門,美式步槍2支,手槍1支,炮彈2000余發,子彈1000余發,電臺2座,電話機2架,望遠鏡1個。鹽阜地委抽調熟悉航海業務的韓忠任艦長,這艘艦艇后來參加了我軍陳家港剿匪、北新灶和呂泗洋戰蔣艦等戰斗。這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第1艘正規的艦艇。7月,鹽阜海防大隊改編為華中海防縱隊第三大隊,張友文任大隊長,許沙汀為教導員。
更名為蘇北海防縱隊
1948年2月,為配合人民解放軍正面戰場作戰,華中工委抽調海防縱隊100多名班排以上干部,開辟從天目山到太湖、淀山湖一線的第二戰場,發展游擊武裝,牽制淞滬一線的國民黨軍,為人民解放軍反攻創造條件。海防縱隊司令湯景延率60余名指戰員,負責組成挺進縱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蘇浙邊區游擊縱隊。此時,吳福海又從華東局調回任司令員,呂炳奎仍任政治委員,孫仲明任參謀長,張羽、姚家礽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5月底,徐小玉、張大鵬等人從蘇北解放區回到廟子湖后,成立了舟山群島游擊支隊司令部,徐小玉任司令、張大鵬任副司令、肖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海防大隊、六桃大隊、警衛中隊、金塘特務中隊,計300余人。8月,國民黨將派重兵“圍剿”東海地區革命武裝。舟山支隊主動撤至蘇北射陽。10月,華中海委又派徐小玉等返回舟山,重建舟山游擊支隊。1949年1月,該部又改編為海防縱隊舟山大隊(舟山營)。
3月14日,蘇北軍區成立,管文蔚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委。華中海防縱隊更名為蘇北海防縱隊,直屬于蘇北軍區。
5月中旬,國民黨張雪中、黃百韜部以4個師的兵力,實行南北對進,企圖合擊蘇北兵團于射陽河兩岸。海防縱隊發動船工與海工,為部隊埋藏軍用物資,掩護后方人員和部隊家屬轉移,動員20多條船只,在射陽河千秋渡口幫助華中部隊和機關人員撤離。國民黨袁國祥部從海上登陸,配合蔣軍陸上部隊搶劫我后方機關物資,被我海防部隊成功追回,并重創敵艦“聯光”號。
戰斗在渡江第一線
為準備渡江戰役,海防縱隊奉命南移,1948年12月,海防縱隊在靖江八圩港接受整編。由副參謀長趙榮森任大隊長,張大鵬、楊大年任副大隊長,王經扶為政委。一邊征集民船,一邊自己動手,把淮海戰役繳獲的美式十輪大卡車上的機器拆下來裝到新造的木船上,共征集和制造汽艇、機帆船70多艘,再加上一些動力船、江輪和汽輪,組成9個中隊,編成汽艇大隊。
當時,由于不少渡江部隊戰士不諳水性,海防縱隊指戰員被分配到準備渡江的野戰兵團的船只上掌舵,訓練渡江部隊,配合做好船員思想工作,照顧好船只,傳授水上作戰技術,并完成了輸送突擊隊過江的任務。
戰役打響后,汽艇大隊都是打頭陣,冒著國民黨軍岸上和江面雙重火力的密集封鎖,把解放軍陸軍部隊送過長江。有的汽艇開到江中,被敵炮擊傷,艇體進水,機器熄火,干部戰士們就用木漿、鐵鍬劃水渡到長江南岸,很多干部戰士立了功,副參謀長趙榮森等海防縱隊人員英勇犧牲。
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打響,23日,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所部及第1機動巡防艦隊、第5巡防艦隊各一部共30艘艦艇,1271名官兵起義。同日,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了中共華東軍區海軍臨時委員會,張愛萍任書記,孫克驥、馮文華、汪大漠、張元培為委員。26日,完成渡江戰役任務的蘇北海防縱隊,在司令員吳福海、副司令員孫仲明帶領下加入華東海軍。
蘇北海防縱隊1463名官兵改編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這也是華東軍區海軍成立后宣布的第一支作戰部隊,吳福海任司令員,不久,由張元培接任。華東海軍第一縱隊先后在南京、鎮江、武漢、重慶等地接收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人員,增加了從陸軍調入人員,使其擁有近50艘艦艇,2000余官兵的海軍部隊。
1949年8月,在指揮戰爭、籌備新中國成立的間隙,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剛誕生的華東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
10月1日華東海軍代表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接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等的檢閱。
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
1950年2月1日,組建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炮艇大隊,陳雪江任大隊長,于樹楷任政委。3月20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改編為華東軍區海軍江防艦隊。4月24日,華東軍區海軍江防艦隊被命名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胡大榮任司令員,謝立全任政委。
華東海軍第五艦隊作為年輕的人民海軍的一支海上武裝,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邊組建,一邊戰斗,先后協同陸軍參加了嵊泗列島、檀頭山、南韭山、青門山、南天島、門頭山、大陳島等登陸作戰,把人民解放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運用到海上作戰中去,以己之長,擊敵之短,采取突然襲擊的戰術,與敵艦打近戰、夜戰,創造了“掏心戰”、“撞擊戰”、“接舷戰”、“跳幫戰”等小艇打大艦的戰法,彌補與敵艦隊裝備的差距,屢建戰功,打出了軍威,涌現出陳立富、王維福、單桂芳等一批全軍學習的英雄模范和戰斗功臣,這些英模都是原蘇北海防縱隊的骨干。第五艦隊協同陸軍解放一江山島戰斗,徹底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在浙江沿海的封鎖。
海軍登陸艦第五支隊
1955年9月23日,華東海軍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10月,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登陸艦第五支隊”,仍駐上海,歸東海艦隊建制領導,并一直延續至今,其鼎盛時期曾轄有6個艦艇大隊,是一支很有特色的戰斗部隊。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登陸艦部隊參加了在遼東半島組織的抗登陸軍事大演習,這次諸兵種協同作戰的抗登陸演練,葉劍英元帥親自指揮。由“井岡山”艦、“大別山”艦、“沂蒙山”艦等6艘艦艇扮演“藍軍”登陸運輸隊,在使用原子武器的條件下對敵海岸實施登陸,登陸艦參演部隊嚴格按規范和預案行動,最終登陸成功,順利完成任務。
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登陸艦部隊更加穩步發展,在完成戰備訓練任務的同時,更積極地投身于搶險救災、國防運輸等各種急難險重任務中,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馳騁在蔚藍色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