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永嘉:從紅十三軍誕生地到中國包產到戶第一縣
永嘉:從紅十三軍誕生地到中國包產到戶第一縣
作者:陳啟中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5-21 瀏覽次數:7838
永嘉縣位于浙江省南部,甌江下游,瀕臨東海,與溫州市區隔江相望。
永嘉縣面積26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為2308.5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277.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積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擁有耕地面積36.16萬畝,林地面積291.8萬畝。下轄42個鄉鎮,912個行政村,總人口90萬人。歲月滄桑,永嘉走過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
誕生紅十三軍的革命老區
受“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影響,當時的永嘉縣年輕一代十分向往革命。1921年10月,永嘉縣的胡公冕由陳望道、沈定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參加了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永嘉謝文錦1920年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4月受黨派遣到蘇聯東方大學學習,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1923年擔任共產國際代表蘇聯軍事政治顧問鮑羅廷的翻譯兼中共中央秘書。1924年8月中共中央派謝文錦回家鄉籌建黨組織,他介紹鄭惻塵、胡識因、林平海、莊競秋等人入黨,1924年12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立,直屬中共中央領導。毛澤東主持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用教材中就有謝文錦在莫斯科寫的《列寧與農民》。胡公冕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先后任黃埔軍校教導團黨代表、政治科學生大隊長等職。1924年秋,軍校為擴充革命武裝籌辦教導團,派他回浙江招募新兵,其中僅永嘉西楠溪就有30多人入伍,進黃埔軍校學習,而跟隨胡公冕參加北伐戰爭的有200多人,他們對當地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黨組織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后來的西楠溪農民暴動和建立紅十三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蔣介石叛變而失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被殺害。黨的“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1929年夏秋兩季,浙南地區大旱,永嘉縣各區平均減產75.4%,人均口糧不到85斤,再加上國民黨苛捐雜稅,地主加租加息,農民無以為生,紛紛揭竿而起,浙南地區多次爆發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其中以永嘉的西楠溪最為激烈。中共永嘉中心縣委因勢利導,決定成立浙南革命委員會和紅軍游擊隊。1930年3月初,中共中央軍委派胡公冕回浙南領導武裝斗爭,在永嘉、仙居交界的黃皮建立浙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3月下旬金貫真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浙南武裝斗爭情況,永嘉籍的中共中央軍委秘書李德釗從中聯絡安排,中共中央決定浙南紅軍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并組建浙南特委。永嘉西楠溪紅軍游擊隊于5月初攻下楓林后召開紅軍戰士大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紅十三軍軍部設在永嘉縣五尺村,下轄三個團。最多時擁有6000多人,活動遍及浙江南部的溫州、臺州、麗水、金華地區20余縣。
紅十三軍建立后浴血奮戰四年多,共經歷大小百余次戰斗。1930年春是紅十三軍活動的全盛時期。可就在這年6月之后,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錯誤開始在中央占統治地位。根據“赤化浙江”和集中兵力打中心城鎮的指導思想,紅十三軍在不利形勢下仍頻頻出擊,在不斷攻城掠地中實力幾乎耗盡,至1932年5月解體。
紅十三軍的斗爭雖然失敗了,但其偉大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并為以后紅軍挺進師活動、浙南游擊根據地建立和解放以后革命和建設起了奠基作用。
中國包產到戶第一縣,成為農村改革的源頭
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帶來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獲得好收成。然而在合作化運動中,由于出現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單,初級社未站穩腳跟又馬不停蹄地跨入高級社,因而許多合作社內存在著干部亂派工,生產大呼隆,社員只掙工分不求質量等現象,嚴重地影響了生產的發展。正在此時,《人民日報》于1956年4月29日發表了《生產組和社員都應包工包產》的署名文章。永嘉縣委隨即召開常委會議,討論決定派農工部生產管理組負責人戴潔天到三溪區塘下鄉燎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現為溫州市甌海區郭溪鎮任橋、凰橋、曹埭村)試驗,將全社5482畝水田和130畝園地的田間作業、工種工分和計劃發包的產量,全部落實到788個有勞動底分的勞動者身上,做到土地丘丘有主、產量人人有責。這種計酬辦法的核心是將社員自身利益直接與勞動成果緊密相連,從根本上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后來,縣委副書記李云河將這種“包產到隊、責任到戶、定額到丘、統一經營”的責任制形式定名為“包產到戶”,在具體政策上明確規定一切生產資料仍然屬于集體所有。
1956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崔峰文章《包產不可到生產小組》,擔心包工包產會損害集體經濟。1956年11月19日《浙南大眾報》發表評論員《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的文章,指出燎原社包產到戶是打“退堂鼓”、“在生產方式上就從集體經營退到分散經營”。浙南大眾報的批評,使永嘉縣委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李云河與縣委書記李桂茂研究后起草《“專管制”和“包產到戶”是解決社內主要矛盾的好辦法》的專題報告,向中央農工部、華東局、浙江省委、溫州地委報送。報告說:包產到戶是有效提高社內社會生產力的先進辦法,可以使社員勞動生產主動性、細致性和集體勞動優越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為合作社生產服務。報告認為:作為農村主要生產資料的土地在實行包產到戶后其公有制性質沒有變,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沒有變,而且得到很好的貫徹。對《浙南大眾報》的批評提出反批評。這場辯論引起中共浙江省委的注意,省委于1957年1月4日召開調研會議。會上省委負責農業的副書記林乎加聽取永嘉縣包產到戶的匯報后對“包產到戶”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他說:“永嘉提出包產到隊、責任到戶、定額到丘、統一經營四句話應顛倒一下,改為統一經營、三包到隊、定額到丘、責任到戶。有人講永嘉的辦法是倒退到小農經濟,這是不對的,是站不住腳的,社隊都保存下來,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變,怎么會成單干呢?”林乎加講話是對永嘉包產到戶試驗有力的支持。《浙江日報》全文刊登李云河署名《“專管制”和“包產到戶”是解決社內主要矛盾的好辦法》,有理論、有事實,影響很大。永嘉包產到戶就是在這場辯論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因而迅速得到推廣并形成燎原之勢。到1957年2月,永嘉縣有255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包產到戶,溫州地區有1000多個社17萬多社員,占總農戶15%實行這一辦法。
《浙南大眾報》發起的對包產到戶批判,在得不到省委支持的情況下,通過媒體轉給中央領導,嗣后行政干預代替了說理辯論。1957年7月,隨著全黨整風和反右派斗爭的開展,對包產到戶的批判調子越來越高,7月3日《浙南大眾報》發表《打倒包產到戶,保護合作化》的專論,羅織包產到戶“十大禍害”。9月14日,永嘉縣委常委會將包產到戶定為“資本主義性質”,對李桂茂、李云河進行點名批判。1958年2月至6月,省、地委對永嘉縣包產到戶有關人員作出處理:李桂茂被撤消地委委員、永嘉縣委書記職務,作為一般干部使用;縣委副書記李云河被定為右派分子,開除黨籍,撤銷一切職務,下放勞動。試點工作組長戴潔天,被劃為右派、反革命分子,送回原籍管制勞動。與此同時,下面受批判斗爭的有200多人,有20多人被判刑勞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本清源、撥亂反正。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又燃起了包產到戶的火炬。1981年7月15日,李桂茂、李云河、韓洪昌、戴潔天等10位永嘉縣包產到戶的當事人給黨中央寫報告,提出:包產到戶是農業生產責任制之一,批判處理包產到戶有關干部是極“左”路線的產物,要求為包產到戶案件徹底平反。8月2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在第282期《情況簡報》上發表了《永嘉縣包產到戶10位當事人給黨中央的報告》,提出:1956年永嘉縣試行“包產到戶”的冤案應徹底平反。1981年10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關于為李桂茂同志平反的批復》指出:給李桂茂同志的處分,不僅事實確有出入,而且問題的性質也搞錯了,省委同意為李桂茂同志平反,恢復名譽,恢復工資級別。接著其他同志也一一得到平反。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全國農村建立不同形式農業生產責任制……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紀要》給包產到戶登上了社會主義的“戶口”,農業戰線上這場延續25年之久的大辯論至此告一段落。
燎原社首創的包產到戶蜚聲全國,訪問的、研討的紛至沓來。中共中央書記處、全國政協、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農業部、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教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民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國防大學、北京電影制片廠等單位和天津、安徽、上海、廣西、福建、山東、湖北、江西等省有關專家學者、港臺地區和印度、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都先后訪問了1956年永嘉包產到戶的當事者李云河、戴潔天等人。與此同時,130多家報刊、出版社和電視臺先后發表文章、出版圖書和攝制影片,評價當年永嘉包產到戶。一致肯定永嘉包產到戶在當時獨領風騷,是中國農村改革的源頭。它在我國新經濟形態剛剛建立時,就提出了新的生產關系和時代所要求的立論,從這角度看,可以說它是共和國改革史上第一聲春雷,在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8年,時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潤生在永嘉縣改革開放20周年暨永嘉農村包產到戶42周年座談會上說:“永嘉縣是中國包產到戶的先驅者,它最早推行包產到戶時間是1956年,那時候全國只有3個地方推行包產到戶,永嘉的規模最大,而且在縣委指導之下有領導、有組織搞的,所以說它是中國農村改革的源頭,這是站得住腳的。”杜潤生還為永嘉縣題寫了“包產到戶第一縣”七個大字和“燎原社史陳列館”匾額。2000年12月29日,中央電視臺播放大型歷史記錄片《世紀》,在第6集《大轉折》中就有燎原社包產到戶和燎原社史陳列館等內容。
發揚包產到戶的勇于探索精神,全面建設新永嘉
包產到戶與改革開放的關系是突破口與全局的關系。鄧小平說:“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見了成效,我們才有勇氣進行城市改革”。永嘉縣以包產到戶的勇于探索精神為動力,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創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永嘉縣縣委、縣政府一直將“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健全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同時,著力開展百村扶貧大行動。1996年全縣貧困人口由60萬人減至3萬人,在浙江省貧困縣中第一個被摘掉窮縣的帽子。近幾年,他們引進適用技術132項、購置農業機械11354臺,涌現出農工貿、產供銷為一體的71個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出國家級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32個。建設具有一定規模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年產值達2.5億元,培育出“碧蓮早柚”、“東皋紅柿”等名優特農產品,“烏牛早茶”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繼續發揚包產到戶的探索精神,永嘉工業生產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規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業迅速崛起,形成鞋服、泵閥、鈕扣拉鏈、教玩具等支柱產業。新增國家級技術企業3家、新產品項目6項,有27個國家馳名商標,35個國家免檢產品,永嘉躋身全國和省科技先進縣行列,成為“中國泵閥之鄉”,“中國紐扣之都”、“中國拉鏈之鄉”。奧康、紅蜻蜓、報喜鳥成為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費孝通1986年3月2日視察橋頭鈕扣市場后題詞:“百工之鄉,千品萬象”。
2008年永嘉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76.34億元,同比增長9.7%,財政總收入21.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4%、1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62元,同比分別增長12.2%、13.4%。
永嘉運用自然和人文資源,建設沿溪綠色旅游風光帶,其中楠溪江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6年旅游總人數93.9萬人,總收入5.19億元。龍灣潭被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大若巖鎮列入2005年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巖頭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鎮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永嘉昆劇列為世界人類口頭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目《折桂記》在中國第三屆昆曲藝術節上獲“劇目獎”。
滄海桑田一瞬間,永嘉舊貌換新顏。所有這些都是由上個世紀包產到戶的基因結出的改革開放之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