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我的家鄉——古鎮臨澤與祖國共輝煌
我的家鄉——古鎮臨澤與祖國共輝煌
作者: 史善成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5-22 瀏覽次數:7829
特禽養殖:高郵麻鴨
江蘇省高郵市古鎮臨澤是我的家鄉。1960年,我參加工作,先后擔任公社團委書記、信用社主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鄉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直至1987年當選副縣長,在臨澤工作戰斗了27個春秋。
古鎮臨澤是革命老區,是高郵最早有黨組織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早在1928年11月中共臨澤黨支部就已建立,是高郵有史料記載成立的第一個黨支部。1929年春經中共揚州特委批準,在臨澤成立中共高郵縣委,下設四個區委,27個支部,共有黨員100多人,其中臨澤區就有32人。為開辟蘇北根據地,1939年9月中共蘇北特委在高郵建立高郵縣工委。因高郵城淪陷,同年12月初縣工委轉移到臨澤繼續開展工作,積極發展黨的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和人民武裝配合新四軍驅日寇,打頑匪。
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臨澤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爭取自由平等、驅逐外敵、奪取政權,同心協力、不畏強暴、前赴后繼、英勇斗爭,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僅有史料記載的革命烈士就有近200人。
解放初期,臨澤農業落后,商業蕭條,手工業不發達,經濟基礎薄弱,人民群眾缺衣少食,社會事業百廢待舉。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家鄉人民埋頭苦干,與時俱進,不斷加快老區的振興步伐,先后實現了從一個以農業、商貿為主的古鎮到工業億元鎮再到今天建設全面小康鎮的飛躍: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8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3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418元。
工業經濟特色明顯。形成了鞋業、服裝、包裝紙業、面粉加工企業5家,包裝企業6家,服裝加工企業19家,其他各類企業近300家,其中規模企業15家。2008年實現工業產值28.1億元。
傳統產業持續壯大。農業形成了優質稻米、大棚蔬菜,芡實種植,特畜特禽、大閘蟹、荷藕桃梨、苗木花卉等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并申報了江蘇省萬畝無公害水產品基地,成功注冊了“金蕩牌”銀鯽、“王四癟子”牛羊肉和“菱川牌”大米、面粉、掛面等農副產品商標。農業旅游也初具規模。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鎮區面積由原來的0.48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48平方公里。過去家鄉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如今京滬高速、332省道、國家南水北調三陽河工程等國家重點水利交通樞紐工程的建成,以及安大路、菱臨路、周八線的開通,將家鄉融入了蘇中大交道圈。同時修建了92公里灰色道路,實現了村村通。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鎮有2617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新建了敬老院,集中供養孤寡老人100人。村和社區都設立了衛生服務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8%。實施了“校校通”、“三新一亮”、“四配套”工程,全鎮中小學校條件明顯改善,臨澤中學成功創建揚州市模范學校和省“三星級”學校。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全鎮共有黨支部69個,黨員2200人,黨組織已擴建到非公規模企業。
家鄉古鎮臨澤歷經60年風雨歷程,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今年初,鎮黨委、政府向全鎮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發出了“提振信心、科學發展、強鎮富民、全面小康”的動員令,為把臨澤建設成為“新型工業重鎮,現代農業強鎮,商貿旅游新鎮、歷史文化名鎮”而努力。
祝愿我的家鄉古鎮臨澤明天更美好,祝愿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文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