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抗戰中的武夷干校
抗戰中的武夷干校
作者:彭澤 羅永勝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5-20 瀏覽次數:7829
抗戰時期,1939年至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綠村洋和建陽太陽山舉辦了5期馬列主義讀書班,即“武夷干校”。在武夷干校前后集中了300余名干部,較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黨在抗戰時期的政策,開展以黨性鍛煉為主的整風整訓運動。武夷干校對提高福建干部隊伍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肅清“左”右傾錯誤路線的惡劣影響,增強黨性,統一思想,保持革命堅定性,奪取抗日反頑斗爭的勝利,迎接解放戰爭和全國革命勝利的到來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1938年9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普遍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要求。根據黨中央提出的這一要求,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地區創辦了馬列主義讀書班,教育廣大干部要把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徹底肅清“左”右傾錯誤的影響,增強黨性,統一思想,奪取抗戰最后勝利。
中共福建省委從1939年秋始創辦武夷干校至1943年省委機關南遷閩中,歷時3年多,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9年秋開始到1942年上半年。首期參加學習者有省委機關的紅軍干部和從外地撤退到農村基本地區的知識分子干部。學習內容為黨的基本理論和政策。省委書記曾鏡冰作當前抗戰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報告;顧惠生講授馬列主義哲學原理和社會發展史。第二期讀書班是1940年初開辦的,參加學習的為閩中地區領導干部。第三期是1940年7月舉辦的,并正式命名為“武夷干校”。由曾鏡冰任校長,王助任副校長,盧懋居任教育長。學員多數是福州、贛東北等地的青年黨員和學生干部,重點是提高青年干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
第二階段:從1942年10月開始到1943年。學習內容,一是國內外革命形勢報告,二是辯證唯物主義常識,三是黨中央有關整風的文件。由曾鏡冰、王一平輪流主講。
福建省委創辦的武夷干校取得了巨大成績,在福建革命斗爭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武夷干校貫徹執行了黨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和中央延安整風的精神,在福建黨內開展普遍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使福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之前由于黨長期處在農村游擊戰爭和城市秘密活動的環境之中,各地黨的領導不可能有較長時間集中、系統的學習機會,因而黨的各級組織的思想建設相對比較薄弱。通過創辦武夷干校,讓全省黨員干部較系統地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政策,為總結革命斗爭的經驗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其次,通過武夷干校對黨員干部的學習整訓,對當時黨內存在的不良傾向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廣大黨員干部增強了黨性,堅定了革命信念,提高了黨的凝聚力、戰斗力。
抗戰時期,由于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黨的戰略思想和斗爭策略隨著形勢變化發生重大調整。許多同志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在思想認識、工作作風、工作方法上違反黨性的現象普遍存在。從福建來看,最主要的錯誤思想是狹隘的關門主義、個人主義、主觀主義,只看到部分環境中的黑暗,看不到整個世界的光明前途;只看到一時的困難,看不到整個形勢發展的順利;只看到個人,看不到組織;只看到部分的經驗,看不到整個世界運動發展的規律;只看到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周圍的具體環境等,這些都給革命事業帶來了危害。在武夷干校整訓中以創造典型、總結經驗與開展自我批評相結合,為戰勝國民黨頑固派連續發動的軍事進攻,爭取抗日反頑斗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固的思想基礎。
再次,武夷干校前后舉辦5期,培養造就了300多名黨、政、軍骨干,其中絕大多數同志通過學習整訓能夠掌握運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團結群眾艱苦奮斗,具有堅強黨性和組織觀念,他們在抗日反頑斗爭中表現出高度的創造精神。
在當年的整風整訓中福建省委對犯錯誤的同志堅持思想教育為主,采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