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閃亮的花船
閃亮的花船
作者:何酉先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03 瀏覽次數:7830
在抗戰期間,與南京隔江相望的淮南抗日根據地,活躍著一支廣受軍民喜愛的文藝團體——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由于它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定地走民族化、大眾化道路,被軍部機關譽稱為新四軍的“狀元劇團”。
在抗戰期間,與南京隔江相望的淮南抗日根據地,活躍著一支廣受軍民喜愛的文藝團體——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由于它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定地走民族化、大眾化道路,被軍部機關譽稱為新四軍的“狀元劇團”。
淮南大眾劇團三件寶
劇團有三寶——毛驢、馬槍、花船。時任劇團政治指導員的劇作家張澤易曾寫詩贊美三件“寶”:
一頭小毛驢,駝著一劇團。
三個“二道毛”(女兵),十九男子漢。
街頭唱大戲,村邊玩花船。
一支文藝兵,出沒敵前沿。
毛驢。大家戲稱它為“張果老的坐騎——神驢”。在當時艱難困苦條件下,僅靠一頭小毛驢就能駝起劇團整個家當;只要這四條腿的活“寶”抬起腿,整個劇團立即就可開拔。
馬槍。全團有六七支小馬槍,組成了戰斗班,再加上每人配發的兩枚手榴彈,就能“出沒敵前沿”。劇團既是文工團,又像武工隊。
花船。這是劇團的看家寶貝。花船的原名叫做“旱船”。玩旱船是居住在江淮水網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形式。原先的旱船僅扎一個船艙,由一名男扮女裝演員玩船,現改成扎雙艙由兩名女演員作船娘共舞,并且在船外還添加兩個“船幫秀”伴唱伴舞:船頭的左側是手握撐竿的騷達子(丑角,旱船的指揮者),右側是手打筒板的大相公,他們二人配搭成趣,插科打諢,詼諧滑稽;為了增添旱船的可看性,還選用兩名會武功的演員作武術表演,兩名胡琴師跟著旱船為船娘們清唱伴奏;兩名鑼鼓手配合騷達子撐船動作敲打節拍制造氣氛。一條僅有三四米長的小巧旱船,竟然派用十多名演職人員。
在旱船“硬件”制作上,力求輕巧,美觀,大方。負責扎制旱船的是原副團長郭民(建國后任成都軍區文化部長,戲劇家)和美術股長龔玫(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八一電影制片廠著名美術家)。他倆雖見過旱船但卻未觸摸過,于是走訪地方扎旱船高手,虛心請教,終于學會了道道工序。再經琢磨,用戲劇審美觀點美化旱船,一條嶄新的花船脫穎而出,從造型看扎成了龍首鳳尾,粉色的盞燈下黃色船艙,綴著醒目蠟光紙做的各種花朵:有粉紅色荷花,紫紅色的玫瑰花,銀白色的玉蘭花,多色的碩大牡丹、芍藥等等,旱船成了令人眩目的“花之船”。在抗戰的艱難歲月里,人們心頭像壓著巨石,眼里看見的盡是硝煙陰霾,驀然看到這樣俏麗的花船,猶如瞧見一團跳動的火焰,醒目舒心。再向下看,用天藍色洋布圍成的船身,花船一擺動,天水一色漂蕩在碧波之上;前艙門兩旁懸掛著綠色彩綢扎成的彩球,金粉寫著門對:“軍民團結一條心”,“打敗鬼子享太平”。橫批是“抗戰必勝”。
60年后,兩位期頤老藝術家在海南島海角天崖喜相逢,暢談起當年扎第一條花船趣事:那是在小廟堂里,因缺乏經驗,貪大求全,船身扎得過大出不了廟門,又舍不得放棄,想出了笨辦法,用人抬繩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廟堂頂上硬是吊過去。兩位老戰友笑說:那可算咱中國制造的第一艘“飛(花)船”喲!
大眾劇團花船的另一大亮點是內容好。群眾夸它是“百看不厭,百聽不夠”。花船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眾多元素,有很大的包容性與親和力。它集戲劇、音樂、舞蹈、說唱等于一體,看一場玩花船勝似看一場大戲,既飽眼福,又飽耳福。
民歌小曲群眾歡迎
花船演出內容廣泛豐富,在突出宣傳抗日,鼓舞人民斗志,堅定必勝信心的同時,也向閉塞的鄉野群眾宣傳國內外時政、根據地內生產建設、英模事跡和文化生活等,包羅萬象。所唱的曲調、多選用本地區流傳的民歌小曲,用“舊瓶裝新酒”方法填進新詞,很受歡迎。如由張澤易填詞的揭露汪精衛賣國求榮丑惡嘴臉的《小小白臉汪精衛》:
“小小白臉汪精衛,見了鬼子雙膝跪,左眼一瞟,右眼一飛,櫻桃小口笑微微呀,天皇哎,干爸爸也!”
“我有心早日把國賣,任你天皇早安排。早向東叩首,晚向東禮拜,寬恕奴家遲遲來呀!天皇呀,干爹哎!”
“天皇慢慢把言開,你的忠誠我明白。我不怪你,也不罵你,南京寶座由你坐上來呀,汪精衛呀,干乖乖。”
由何捷明填新詞,仇恨日本鬼子的《五枝花》:
“一呀一枝花,噴呀噴鼻香。十指尖尖拿住它,生怕有人搶。有人搶,無別個,強盜小東洋。小東洋,有一副,野獸的黑心腸。”(下略)
這些膾炙人口的小調,群眾愛聽愛唱,而且流傳很快很廣。
還有現場即興編唱的小調,往往能收到出奇效果。有次在六合城外玩花船,得知當晚將有兩個偽軍家屬約兒子出城看熱鬧,扮演騷達子的吳祖庚當即編了段《王強自嘆》:
我的名子叫王強,悔不該把偽軍當。跟上鬼子來“掃蕩”,殺人放火又搶糧。對不起我眾鄉親,對不起我兩爹娘。回頭是岸我醒悟,放下屠刀回家鄉。
據說不久他們就“反水”回家了。
在花船演唱的曲目中,還有一類金光閃耀的原生態民歌。它們的根深深地植于民間“草根”文化之中,散發著濃烈的泥土芳香,和沁人心脾的獨特江淮水鄉的韻味,使人聽來心曠神怡。最具代表性的曲目,要數江蘇民歌《鮮花調》。它就是當今中央電視臺攝制的《茉莉花》形象宣傳片的原型。
相傳這首金曲作于清朝道光年間,由于種種原因百多年來只在局部地區(今南京市六合區金牛山一帶)傳唱。1942年冬,大眾劇團14歲的小文藝戰士何仿(當代著名音樂家,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原團長)實踐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入民間采風,從一位老藝人的口傳中學到這首曲調。何仿先在團內匯報演唱,后在玩花船時,他又以悅耳動聽的童聲向觀眾獻唱,立馬產生強烈共鳴,觀眾們竟然一唱百和地跟他學唱,使這朵奇葩首次在大庭廣眾場合俏麗綻放。
花船的神韻 花船的魂
大眾劇團的花船能夠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歸根結蒂是有一個很棒的演出團隊,一套優秀的人馬。幾位主要演員都很出色。站船心的船娘是王祝和李智兩位女將,她們扮相端莊美麗,歌喉婉轉動聽,舞姿高雅優美,配合默契和諧;扮演大相公的夏侯魁,文雅大方,音色渾厚,能說會唱,同騷達子合作對答如流;扮演騷達子的吳祖庚,是花船的領軍人物,是核心。他才思敏捷,善于即編即演即唱,與大相公搭檔珠聯璧合,他唱起民歌小調,韻味老道雷人,尤其是他臉部化妝,別出心裁地畫了只奇特蝴蝶,逗人發笑。他手拿青竹竿,指揮全船,一會兒是風平浪靜,輕舟蕩漾,歌聲悠揚;一會兒狂風突起,波浪滔天,船欲傾覆;一會兒船身擱淺,左撐右撥,行動不得;一會兒又船行如飛,繞場急駛。他自幼生長在高郵湖畔,看熟了船夫們撐船動作,現在他用藝術夸張手法表現出來得心應手。人們夸贊他把花船玩活了,把騷達子演絕了。
1943年秋,陳毅軍長聽說大眾劇團的花船耍得好,便指定用玩花船來歡迎、招待嘉賓——兩位在空戰中被日機擊落的美軍飛行員。由于文化有共通共賞的屬性,美軍飛行員在觀看了吳祖庚的精彩表演后激動萬分,向陳軍長說:“將軍,這位明星(吳祖庚)演得太美妙了,活像喜劇大師查爾斯·卓別林。”
《鮮花調》成為走向世界的《茉莉花》
幾十年后,塵封的《鮮花調》又得到開啟,而且由一曲“下里巴人”的民間小調,逐漸升華為驕人的國賓曲。它在人民大會堂、白宮南草坪、莫斯科大劇院等莊嚴場合奏響;它也在香港澳門回歸時、上海APEC首腦會議、蒙特卡洛上海申辦世博會等重大歷史時刻奏響。
1957年,前線歌舞團奉命赴京向三總部作匯報演出。何仿時任前線歌舞團音樂指揮,是他極力推薦江蘇民歌《鮮花調》,并由他精心對民歌詞曲作了重大修改,更名叫《茉莉花》。這個女聲四人小合唱在京一炮打響,后又灌成唱片唱紅了全國;1959年在維也納舉辦“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前線歌舞團在金色大廳向100多個國家不同膚色的青年們演唱《茉莉花》,美妙的歌聲陶醉了全場觀眾,他們熱情歡呼,演員多次謝幕。其后,《茉莉花》相繼傳唱到莫斯科、華沙、布達佩斯、地拉那、雅加達、金邊、平壤和華盛頓。就連美國發射的太空飛船上,《茉莉花》民歌也被當作一份禮品獻給外空生命。詩人張澤易為此激情地寫贊美詩:
“早歲傳唱茉莉花,途飄萬里進萬家。名曲疑是神人作,人間天上都唱她。”
閃亮花船的倩影已漸漸遠去了。她將滿載《茉莉花》香在芬芳年代里永遠保留在人民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