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淮海精神代代傳 ——記守護烈士墓64年的父女
淮海精神代代傳 ——記守護烈士墓64年的父女
作者:吳孝桐 責任編輯:徐銀山 來源:《鐵軍》2013年第5期 日期:2013-08-20 瀏覽次數:7839
在淮海決戰中,一位在安徽省蕭縣魏樓戰斗中壯烈犧牲的廣東籍團級干部賴峰,當時被離魏樓三公里的丁莊村民王長治收殮厚葬。此后60多年,王長治父女接力守護,在一年四次的祭拜中,不僅禮重于祖墳,還帶領家人面對先烈拷問和凈化一番自己的靈魂。這是一種什么情誼?人們不停地在問。
圖左為守墓老人王素玲,圖右為賴峰之子賴憶淮
在淮海決戰中,一位在安徽省蕭縣魏樓戰斗中壯烈犧牲的廣東籍團級干部賴峰,當時被離魏樓三公里的丁莊村民王長治收殮厚葬。此后60多年,王長治父女接力守護,在一年四次的祭拜中,不僅禮重于祖墳,還帶領家人面對先烈拷問和凈化一番自己的靈魂。這是一種什么情誼?人們不停地在問。
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塔下的回廊里,人們從那一排排、一塊塊大理石上,看到了三萬多名烈士的名字,他們有的是留下姓名的英雄,還有的是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但一起留在人們的守望中,留在共和國的記憶里。我們找到了《烈士傳》,編著者坦言,“盡管作了很大努力”,從三萬多名烈士中才找到有事跡記載者100多人。所幸這里面有賴峰,單獨一頁,不足150字。文稱:“賴峰,廣東省人,1917年生,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入伍。曾任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等職。犧牲時,任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三十二團政治處主任。賴峰同志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在淮海戰役圍殲杜聿明集團的魏樓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不下火線,仍然指揮部隊繼續前進,后因流血過多而光榮犧牲。”
當杜聿明集團從徐州逃跑時,賴峰隨四縱尾追逃兵到蕭縣張壽樓,抓住敵人尾巴打了一仗。為了壓縮對敵包圍圈,全縱三個師并肩展開,從東北部向崔閣、魏樓、前平莊進攻。經1948年12月5日—6日兩日戰斗,部隊向前推進七公里,在推進途中,恰巧路過丁莊。賴峰受老戰友、受了傷的團政治處副主任王保哲委托,打到王的老家時,方便時給他哥哥王長治捎個信,報個平安。此時賴峰路過王保哲家的村莊,便趁戰斗空隙,偕同四個戰士,一路詢問來到王長治家,進門就親切地喊:“長治哥,我叫賴峰,你弟弟王保哲叫我來看看你,他現在受了傷,正在山東臨沂住院……”多年來,一直沒有弟弟音訊的王長治,得知弟弟還活著,而且還擔任華野四縱三十二團政治處副主任,十分激動,熱情地接待了五位客人。交談中,王長治得知賴峰是弟弟的親密戰友。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王長治12歲女兒王素玲的心田里。
賴峰從王長治家走出,當夜就犧牲在戰場上。噩耗傳來,王長治十分悲慟。賴峰是廣東人,是兄弟的親密戰友,這個地方沒有他的親人,我們王家要厚葬他,守著他,我們就是他的親人。王長治用一牛車小麥換回一口棺材,把賴峰烈士安葬在自家的田地里。此后,王長治帶著女兒王素玲堅持每年四次給烈士掃墓祭奠。1961年,王長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拉著女兒的手,囑咐她:“賴叔叔就交給你了,他是咱家的親人,咱們祖祖輩輩都要守著他。”
幾十年過去了,不管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也不管家庭負擔多重、困難多大,她都按照當地習俗備足紙錢、供品到賴峰墓前緬懷祭奠。后來,王素玲的兒女長大成人,在縣城就業安家,常勸她:“娘,請和我們一起到縣城住,祭奠賴爺爺的責任和義務就交給我們吧!”王素玲說:“我已守護你賴爺爺60多年,守在這里心里慰藉踏實,你賴爺爺是為國盡忠,難道我不該為他盡孝嗎!”
父女接力,為烈士義務守墓64年,美譽傳遍了江淮大地。王長治這位敬仰先烈的老人,也曾為弟弟革命吃過不少苦。為營救弟弟從日寇監獄出來,他變賣過全部家產;也曾受弟弟牽連,被國民黨反動派吊打過。弟弟王保哲,原名王長信,1939年,在蕭縣中心縣委領導下擔任過四區區委書記;1940年,在區隊的基礎上建洪河大隊,拉起400多人的抗日武裝,他任大隊長。一年后,洪河大隊編入蕭縣獨立旅,王長信任五營教導員。東撤后,受黨組織派遣,他到睢寧縣任二區區委書記兼教導員,為與當地王姓大戶認本家,聯合抗日,遂改名王保哲。解放戰爭期間,他任華野四縱十一旅三十二團三營營長。1948年9月,攻打濟南時,升任該團政治處副主任。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一顆炮彈打來,機智的警衛員一把將他推倒,彈片打掉了他四顆牙齒,下嘴唇和舌頭尖受傷,被送往后方醫院治療,而警衛員卻壯烈犧牲。在王保哲住院期間,四縱從徐南阻擊戰的褚蘭一帶,星夜追趕從徐州逃竄的杜聿明集團,一直追到九年前王保哲任區委書記與河南省永城縣搭界的蕭四區。此時王保哲的心情很復雜,認為自己南跑北奔,如今打到自己的家鄉,卻因受傷而無緣參加戰斗,而且這一仗又是決定蔣家王朝覆滅命運的決戰。想來想去,他托戰友給家人捎個信,讓家人不要再為自己擔驚受怕,打完這一仗,全國很快就要解放了。于是就出現了開始的一幕。
由于王長治真誠、友善、熱心,賴峰長眠于他戰友的故鄉,“直把他鄉作故鄉”。這種革命情誼凝結成的感情,遠非血緣、地緣感情所能比,這種情誼因信仰而崇高,因為民而偉大。王長治父女每次都把祭拜過程,當作傳承革命精神的過程。每次帶領后代來墓前祭拜,都認為是給家庭請來一位最好的老師,進行一場最好的教育!
臨近2009年清明,賴峰之子賴憶淮,通過多方打聽,終于找到了父親的安葬地。當他得知七旬老人王素玲已經連續60余年守護父親陵墓時,哭得像個孩子,抱著王素玲聲淚俱下,他說:“大姐,謝謝您60多年來對我父親的照顧……”王素玲也是老淚縱橫:“大兄弟,我盼望半個多世紀終于把你盼回來了,賴叔叔可以安息了!”憶淮接著說起自己的名字:“憶淮,就是要繼承父親的遺志,永遠記住淮海人民的恩情!”
歲月匆匆,星轉斗移。王素玲已由亭亭玉立的少女變成白發蒼蒼的老人,她接過父親守護烈士陵墓的接力棒也有50多年了,人老了,身體也大不如前,她對子女動情地說:“只要我身體能動,我都要守護住你賴爺爺。你們要記住你外公的話,咱祖祖輩輩都不能丟下這個義務和責任!”如今,她的子女們以及當地青年已接過接力棒,把烈士墓地變成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當作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活教材,他們正在譜寫一曲淮海精神代代傳的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