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新四軍有無“沙家浜”部隊的商榷
新四軍有無“沙家浜”部隊的商榷
作者:范執(zhí)中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08 瀏覽次數(shù):7840
近年來,在一些公開發(fā)表的個人回憶文章中,常常出現(xiàn)“沙家浜”部隊的稱謂。甚至言之鑿鑿的稱自己是“沙家浜”部隊第X任團長、第X任連長(政治指導員)。不久前有人宣稱“今年是原新四軍‘沙家浜’部隊成立70周年,屆時將舉行隆重的紀念大會。”新四軍部隊中果真有個“沙家濱”部隊嗎?所謂“沙家浜”部隊,顧名思義,或是該部是由沙家浜子弟組成的;或是該部在沙家浜建立特殊功勛,由上級機關授予的榮譽稱號。
沙家浜地名的由來
翻閱1992年以前出版的江蘇省分縣(市)地圖,在常熟縣(今常熟市)的陽澄湖周圍,有不少以“浜”為名的村鎮(zhèn),唯獨沒有“沙家浜”這個村或鎮(zhèn)。1964年,北京京劇團移植反映新四軍和蘇南人民浴血抗戰(zhàn)的滬劇《蘆蕩火種》,在首都演出時,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后,盛贊這是一出弘揚新四軍愛國主義、發(fā)揚民族精神的好戲。隨后,毛澤東也觀看了演出。因這出戲里主要人物中有個沙奶奶和她的兒子沙四龍,沿湖又多以“浜”為村名,毛澤東便提議把劇名《蘆蕩火種》改名為《沙家浜》。可見“沙家浜”的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1964年。這還不是地名,而只是劇名。
隨著京劇《沙家浜》的演出,后來又拍成電影搬上熒屏,影響波及國內(nèi)外。常熟縣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在陽澄湖畔辦起《沙家浜革命傳統(tǒng)展覽館》。1990年5月,葉飛參觀該館時,提議改稱教育館。從此,這里成了人們尋覓新四軍游擊健兒在當?shù)厝罕娧谧o下,以蘆葦叢生的湖蕩為依托,與敵偽頑艱苦斗爭的往事,更欲踏訪“沙家浜”這個村莊。1992年全國范圍的撤區(qū)并鄉(xiāng)擴鎮(zhèn)時,常熟把橫涇鄉(xiāng)改稱沙家浜鎮(zhèn)。可見“沙家浜”作為地名始于1992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新四軍怎么可能有什么“沙家浜”部隊呢?
新四軍軍史上沒有“沙家浜”部隊的記載
目前公開出版的有關新四軍的戰(zhàn)史、軍史,都沒有關于“沙家浜”部隊的記載。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于1938年進入蘇南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1939年5月,陳毅派葉飛率新四軍第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名義,從茅山地區(qū)挺進蘇南東路地區(qū)。開辟了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和昆(山)嘉(定)青(浦)地區(qū),一直打到上海市郊,取得重大勝利,部隊有了很大發(fā)展。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新四軍向北發(fā)展的方針,也為了避免與國民黨軍發(fā)生大的摩擦,“江抗”部隊于當年9月西撤揚中,與管文蔚部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為適應斗爭需要,葉飛派原“江抗”第三路政治處主任楊浩廬返回東路地區(qū),會合留在陽澄湖養(yǎng)傷的原“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江抗”第五路參謀長夏光和中共常熟縣委領導,重建抗日武裝。11月6日,“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簡稱新“江抗”)成立,在傷愈的傷病員中挑選10名組成一個班,對外稱特務連(也稱特務排),堅持東路地區(qū)的斗爭。1940年1月,陳毅又派何克希、吳仲超、陳挺等返回東路地區(qū),領導新“江抗”的斗爭。到4月,新“江抗”已發(fā)展到5個連,組成相當于營的兩個支隊。此時,譚震林奉命到東路,統(tǒng)一領導東路地區(qū)黨政軍的斗爭。部隊發(fā)展到6個支隊,組成相當于團的3個縱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蘇南部隊統(tǒng)一整編為新四軍第六師,東路地區(qū)部隊整編為第十八旅。1941年夏蘇南反“清鄉(xiāng)”中,第十八旅于10月轉移蘇中江(都)髙(郵)寶(應)地區(qū),開辟新區(qū)。
多少年后,當年親身參與了那段斗爭的劉飛、夏光、黃烽、陳挺,以及軍旅作家崔左夫等所寫的回憶錄或紀實文學,真實地、生動地記述了當年軍民在陽澄湖畔的英勇斗爭,盡情地謳歌了光彩奪目的英雄人物。戲劇家又把它們搬上了舞臺和熒屏。但他們都沒有提到所謂的“沙家浜”部隊。
沒有任何機構授予過“沙家浜”部隊的稱號
人民解放軍總部對作出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褒獎,歷來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批準程序。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劉老莊連”、“狼牙山五壯士”;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臨汾旅”、“塔山英雄團”、“洛陽營”、“人民功臣第一連”;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楊根思連”、特級戰(zhàn)斗英雄楊根思、黃繼光、羅盛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南京路上好八連”、“海上猛虎艇”、“神仙灣邊防連”等等,都有授予和批準機關。至于“紅軍師”、“紅軍團”、“紅軍連”等,則依據(jù)部隊的歷史沿革及其貢獻,由解放軍總部確認的。如濟南軍區(qū)某部的“紅軍師”、“紅軍團”,沈陽軍區(qū)的“紅九連”等。那么所謂“沙家浜”部隊的稱謂是哪級機構授予的?又是哪級機構批準的?查遍我軍軍史和英模譜,均未發(fā)現(xiàn)“沙家浜”部隊、“沙家浜團”、“沙家浜連”的影子。
看來只能作這樣的解讀:隨著劉飛、崔左夫等回憶錄和紀實文學的發(fā)表,以及據(jù)此創(chuàng)作的戲劇、影視作品的傳播,在1992年橫涇鄉(xiāng)擴建為沙家浜鎮(zhèn)以后,當?shù)厝罕姲言陉柍魏貐^(qū)抗日反頑的新四軍部隊譽為“沙家浜”部隊。這是當?shù)厝嗣駥π滤能娮拥鼙囊环N昵稱,完全在情理之中。但這不能成為某個實體部隊的榮譽稱號。
歷史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實實在在之事的紀錄。一度在傳媒頻繁亮相的“沙家浜”部隊,在歷史上并沒有記載。有人進而又把它攬到某個實體部隊,稱之為“沙家浜團”、“沙家浜連”,某某人還擔任過“沙家浜團”的團長、連長等,成了一種榮譽稱號,自己也就因此榮譽了。這就會誤導沒有親身經(jīng)歷那段斗爭的讀者,把藝術虛構的“沙家浜”,當作抗戰(zhàn)時期的地名,把群眾對新四軍的昵稱“沙家浜”部隊當作某個實體部隊的榮譽稱號。至于“今年是原新四軍‘沙家浜’部隊成立70周年”,那是把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東唐市組建的新“江抗”,演繹成“沙家浜”部隊。我個人認為,這樣做純屬移花接木,結果會授人以柄。如果要紀念,應該紀念“江抗”成立,而不應單單紀念新“江抗”成立,更不能把新“江抗”和“沙家浜”部隊劃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