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將帥傳奇 > 軍政雙全的開國中將張藩
軍政雙全的開國中將張藩
作者:謝建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25 瀏覽次數:7850
開國中將張藩,是我們非常敬重和愛戴的一位老紅軍、老新四軍。他軍政雙全,曾任紅軍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參謀長,解放軍縱隊、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軍事學院副院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的張藩
開國中將張藩,是我們非常敬重和愛戴的一位老紅軍、老新四軍。他軍政雙全,曾任紅軍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參謀長,解放軍縱隊、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軍事學院副院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湘鄂贛邊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戰期間參加了郭村、黃橋、反“清鄉”等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宿北、魯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戰役戰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屢建戰功。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從事大軍區和軍隊院校領導工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艱苦的游擊戰爭
張藩,原名張環繼,1909年2月出生在湖南瀏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張藩曾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湘鄂贛紅十六師四十八團政治委員等職。
紅軍主力長征后,他留在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1936年2月,張藩奉命率領一支游擊隊深入九宮山區,與國民黨軍兜圈子。游擊隊時而集中,時而分散,集中以打擊國民黨軍,分散以做群眾工作。
在游擊戰爭中,張藩和紅軍戰士一起,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們緊緊依靠人民,同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時缺糧是最大的問題,常常幾個月吃不上一頓飽飯。他們將僅有的一點米和紅薯干磨成粉,做成湯喝,后來連米湯也沒有了,就用竹筍、紅薯葉、野芹菜充饑。沒有油和鹽,他們就用辣椒和墻上的硝鹽代替。有一次,幾個群眾冒著生命危險,給他們送來了米和鹽。張藩感動地對戰士們說:“老百姓真好啊!沒有他們的支持,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
游擊隊穿著單薄,天氣暖和時還勉強過得去,到冬天就難熬了,有時凍得全身發抖,只得找個隱蔽地方,砍柴生火取暖。沒有房子,就在深山老林搭個棚子,鋪著樹葉、茅草,幾個人合蓋一條單被,或者背靠背互相取暖。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張藩就用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論述鼓勵大家,堅持斗爭不動搖。至1936年底,湘鄂贛蘇區還保留有張藩所在的九宮山以及黃金洞、冷水坪等幾小塊游擊根據地。
七七事變后,為共同抗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湘鄂贛游擊區進行了改編,傅秋濤任第一支隊隊長兼政委,下設3個營,張藩任一營營長,江渭清、王懷生分任二營、三營營長。國民黨表面上與共產黨聯合抗日,實際上想借合作控制瓦解共產黨的武裝力量。當時,湘鄂贛領導聽取蔣介石的安排,在隊伍中安插國民黨的人當副手,結果攪得內部混亂不堪。張藩敏銳地感到這種合作的做法是錯誤的,于是當省委派他去武漢匯報工作時,他向董必武說了不贊成國民黨派員到我軍當副手的想法。董必武當即派李濤來湘鄂贛糾正了這一錯誤。毛澤東知道后,隨后發表文章,指出部隊要獨立自主,靠山扎營,不能叫國民黨派人到我軍里來搗亂。
戰功卓著的戎馬生涯
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張藩將軍歷經的戰役戰斗無數,保衛郭村、黃橋決戰、收復興化等等,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為經典的要算郭村保衛戰了。
1940年5月,新四軍挺進縱隊進駐江都的郭村進行休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為阻撓“挺縱”東進抗日,借口“挺縱”進駐他們轄區為由,強令“挺縱”撤到他們指定的吳家橋地區,否則將消滅之。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主張忍讓,聽從國民黨的調遣;一種是堅持獨立自主,一切行動要有利于抗日,有利于發展抗日力量。張藩經過深思熟慮,在縱隊軍政委員會上發表了意見。他指出,從表面上看,聽從調遣符合合作大局,政治輿論也處于主動地位,但全面深入地看,“挺縱”進入國民黨指定地區,地形對“挺縱”十分不利,如敵進剿,“挺縱”有被殲滅的危險。如堅守郭村,地形有利,看起來是孤立作戰,敵我又兵力懸殊,但只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取勝的把握很大。葉飛和許多同志完全贊同張藩的分析,葉飛決心打這一仗,他們一面派代表與頑軍談判,一面做抗擊頑軍“圍剿”的準備,葉飛、張藩負責軍事指揮,姬鵬飛負責政治動員,管文蔚負責后勤保障。
根據軍政委員會的決定,張藩立即從部署上做了調整,在戰術手段上又作出了分三步打的部署,即:戰斗第一階段,頑軍銳氣正盛,采取短促反擊;第二階段,頑軍主力遭到削弱,采取局部反擊;最后,當頑軍削弱到一定程度,開始總反擊。
6月28日拂曉,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率13個支隊(團)突然發動進攻。挺進縱隊在人民群眾支援下,浴血奮戰,堅守了一天。夜晚,挺進縱隊一個營組成小部隊進行反擊,將頑軍逐出數里之外。29日,新四軍蘇皖支隊趕來增援。戰至30日,新四軍兩個營向揚(州)泰(州)線出擊,占領重要據點宜陵,殲其3個支隊(團)部。7月1日,在中共地方組織領導下,魯蘇皖邊區游擊軍第三縱隊第八支隊(團)陳玉生部和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第五大隊(營)王澄部舉行戰場起義。7月2日,頑軍集中所有兵力和火器向郭村進攻,以整團整營兵力沖鋒。新四軍頑強反擊,至下午3時許,頑軍對郭村的圍攻宣告失敗。
此次戰斗歷時8天,共殲國民黨軍3個整團,俘700余人(含團長兩人),繳獲步槍600余支、輕重機槍10余挺。戰后,為爭取李明揚、李長江部團結抗日,將俘虜700余人全部釋放,并歸還其部分槍械。
郭村保衛戰,新四軍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戰斗的勝利,打出了軍威,而且在政治上爭取了主動,達到把“二李”拉回到抗日這一邊的目的,最終促成了聯李抗日,孤立和打擊了頑固派,壯大了抗日力量。
1940年6月挺進縱隊指揮郭村保衛戰的主要指揮員。左起:挺進縱隊副司令員葉飛、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鵬飛)、參謀長張藩
釘子般的鉆研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心失敗,利用臺灣、定海等軍事基地,從空中對華東各大城市進行轟炸。為了打擊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破壞活動,1950年8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華東軍區空軍,張藩被任命為副司令員。
張藩到任后,為了使自己從空軍外行變內行,他廢寢忘食,刻苦鉆研航空知識和指揮業務。他協助司令員聶鳳智,狠抓航校的開學和建設,力爭在短期內培養出合格的飛行員;同時狠抓司令部的思想作風、業務工作,建立各種規章制度,使軍區空軍機關很快走上了正規。
1951年1月,張藩入軍事學院學習,成為首屆高級速成系第一期學員。1952年7月,張藩以全優成績畢業留校,先后擔任戰役戰術教授會主任、高級兵團教授會主任、戰役法教授會主任、副教育長、副院長。
張藩文化程度不高,留院工作后,為了講好課,經常備課到深夜。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問題,查閱資料,反復思考,在教授會上深入討論。聽過張藩講課的人,都說他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張藩堅持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指導教學和學術研究,在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外國軍隊的先進經驗。他除組織人員編寫教材外,還親自撰寫、審定了一批教材。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合同作戰的訓練,為部隊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中高級軍事指揮員。
1955年9月,張藩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20世紀50年代后期,張藩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在軍委總部和學院領導的支持下,率工作組對山東、福建方向及廣東珠江方向沿海防御體系,進行了實地勘察。他深入邊海防,跋山涉水,調查研究,從未來反侵略戰爭戰場準備的高度,精心籌劃,周密思考,提出了沿海防御作戰戰略性的意見,受到中央軍委領導的贊揚。
1958年5月,張藩被任命為軍事學院副院長兼科學研究部部長。他協助院長、政治委員認真貫徹軍委制定的教育方針。張藩認為,軍隊在和平年代的中心任務是訓練,而訓練的重點又是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張藩把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院校工作的重要環節來抓。他提出院校訓練要和部隊訓練緊密結合,院校應根據部隊訓練的需要來訓練干部。張藩特別強調訓練干部應從實戰需要出發,訓練要和戰備結合起來,必須根據實戰的要求,從難從嚴進行訓練,保證院校培養出合格的學員。
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
張藩從不利用手中的權利和工作之便,侵占公家利益,即使是應該享受的待遇,也處處為公家節約開支。他坐的專車,控制得很嚴,不得到他的批準,司機是不能出車的,子女更不能擅自使用。在蘭州軍區時,他用的專車,年年都是“節油標兵”車。
張藩對子女要求嚴格,從兒童時代就經常叮囑他們要“和老百姓的子女打成一片”,“永遠謙虛謹慎”,“按黨組織的原則辦事”。1961年,為了粉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想,中央發出號召,要求干部子女帶頭當兵。張藩毅然決定把正上高中的大兒子如寧送去當兵,并且提出不當技術兵,要當步兵,到基層摔打磨練。戰爭年代出生的如寧臨走時,父母送給他三件“寶”:針線包,包袱布和毛澤東著作。如寧到東南沿海部隊后,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并多次立功受獎,其先進事跡在《解放軍報》《人民前線》《浙江日報》等報刊登載。
張藩的女兒陽寧,1968年高中畢業,張藩積極支持她去農村插隊。張藩在信中語重心長地對她說:“陽陽,你不要總認為自己是個干部子女,比別人高一等。你應該經常對自己說,你只是一個挑扁擔為生的窮苦農民的孩子,你一定要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在勞動中向他們學習。”
在父親的教導下,陽寧克服種種困難,虛心學習,吃苦耐勞。春天和鄉親們一同下到冰冷的水田插秧,夏天冒著酷暑給棉花除草,秋天和社員們一起肩挑40公斤重的稻谷翻山越嶺送公糧,冬天跟大伙兒一道進深山老林砍柴。通過勞動,她學會了不少農活,更學到了勞動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與農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她表現突出,1969年冬還被縣里推薦出席了湖南省上山下鄉優秀知識青年代表大會。
1984年,張藩告別工作多年的蘭州,回南京安度晚年。臨走時,他把蘭州軍區配發的家具如數交出,只帶走用了多年的一套液化氣灶具,還折價160元付了款。
離休以后,張藩仍然保持儉樸的生活。他常對子女們說:“我們是革命家庭,不能鋪張浪費,能吃飽飯,有衣穿就行了,可不能忘本啊!”平時他對自己的衣食住行從不講究,一件襯衣、一雙襪子補了又補,還穿在身上。其實,他不是沒有條件吃穿得更好一些,而是因為他始終沒有忘記艱苦奮斗的傳統,對自己的生活不去刻意追求,腦子里想到的是群眾的生活,人民的疾苦。1991年夏季,華東地區發生水災,1994年江蘇發生大旱,他滿懷深情地分別向災區各捐獻了1000元和幾十件衣物。
張藩抱著對革命負責的態度和對先烈們的崇敬心情,先后撰寫了《憶湘鄂贛蘇區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粟裕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郭村保衛戰》《一旅在蘇中》《難忘的六十年交往——憶鐘期光同志》等十多篇文章。有的記者來采訪,希望了解他的歷史功績,他總是平靜地說:“和我一起出來參加革命的戰友,許多都犧牲在戰場上了,我們是幸存者,沒有什么好宣揚的。”
1995年8月,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日子里,張藩受全國政協邀請,作為紅軍、新四軍老戰士,赴京參加了黨和國家舉行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張藩胸戴功勛榮譽章,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新華日報》等幾十家新聞單位,先后報道和刊載了有關他的事跡和文章。
2002年3月2日,張藩將軍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