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火盆里的泥鞋
火盆里的泥鞋
作者:祝以信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24 瀏覽次數:7823
在兒時的記憶中,許多人家門旁總有一只寒天用來烤火的泥火盆。火盆不用時,里面總是放著幾雙沾滿泥土的鞋子。為什么要把泥鞋放在火盆里呢?我猜想大概是因為火盆里有余熱,可以烘干鞋上的爛泥吧。你可不要小瞧了這不起眼的泥鞋,在那不知膠鞋為何物的年代,它可是出行的主要用具呢。
我家住淮安市楚州區許祝村,村子毗鄰蘇北灌溉總渠,有100多戶人家。全村土質為黃黏土,屋里的地面,一年四季都不會返潮,所以在家可以穿干凈的鞋子。但一出門,雨天像膠、晴天像刀的油泥路便將干凈的鞋子變成了幾斤重的泥鞋。出行回來,人們索性也不再洗刷,把泥鞋脫下放到門旁的火盆里烤干,以便出門時再用。
1952年,國家開挖灌溉總渠時,在排水河上架了一座3米寬的小橋,不久,村里接著又修了一條貫通全村的大道,群眾稱其為“方便大道”。“方便大道”略高于兩側地面,比過去的羊腸小道好走多了。但因還是泥土路,一下起雨來,仍然泥濘不堪。火盆里的泥鞋,到時候還得時不時地派上用場。
上世紀70年代,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撿磚塊鋪路,解決出行難的問題。一聽說要鋪磚子路,群眾積極性很高,紛紛到四面八方撿碎磚塊,有的甚至跑到縣城和船閘管理處去撿。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原來那條油泥的“方便大道”舊貌變新顏,成了一條磚子路。群眾高興地叫它“大寨路”。“大寨路”建成后,村里不少人家購置了手扶拖拉機。用“小手扶”送公糧、接新娘、運磚頭、蓋瓦房。在“小手扶”的四輪上,生活一天好過一天。可磚子路卻受不了“小手扶”頻繁地碾壓,時間不長,路面上大坑小坑隨處可見,到后來,別說不能行車,就連步行也困難了。泥鞋還得往火盆里放。
上世紀80年代,村黨支部決定采取“五個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將這條路鋪成石子路。即村集體拿一點、群眾籌一點、有“小手扶”人家捐一點、辦小廠的農戶出一點、在外工作同志獻一點。鄉政府也聞訊派來壓路機,無償幫助壓路。路很快鋪好了,路面還撒上細石子,比過去的磚子路結實得多,也漂亮得多了。群眾深情地叫它“致富路”。路鋪好后,來參觀的外村干部還不少哩!
有了“致富路”,人們將火盆里的泥鞋洗刷干凈,以為可以再也不用穿了。可是,隨著我們村集體辦起幾個小工廠,不少群眾自家也開了箱包廠,生意都非常火爆,來往車輛絡繹不絕,加之群眾蓋樓房,用拖拉機、大平板車拖水泥、磚瓦、樓板等建筑材料,“致富路”上天天車水馬龍。繁重的運輸壓力,石子路哪堪負重,路面很快就破損得不像樣子,一到雨天,石子路又變成了凹凸不平的泥水路。洗刷過的鞋子不得不又回到了門旁的火盆里。人們感慨不自已:這火盆里的泥鞋究竟什么時候才能退出歷史舞臺呢?
時光流逝,轉眼到了上世紀的90年代后期,民生春風吹遍廣大農村。江蘇省政府啟動了“通運工程”,對農村道路建設實施財政補貼,要求鄉鄉村村通公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如春風化雨,農民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一條標準化的水泥路終于建成了,村民們歡天喜地放鞭炮慶祝,并將這條路美其名曰“小康路”。在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沐浴下,富裕了的村民還將水泥路延伸到組、通到戶。群眾高興地調侃說:“現在雨過路干,走村串戶都可以穿花鞋了。”這樸實的話語,表達了農民對小康路由衷的贊美,也滲透著對黨和政府關注民生的感激之情。從此,火盆里的泥鞋才真正退出生活的舞臺,成了村博物館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