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沙家浜名稱的由來及其應用
沙家浜名稱的由來及其應用
作者:萬中原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6-29 瀏覽次數:7864
1939年5月,新四軍第六團沿用“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名義東進抗日,打開了蘇南東路地區的抗日新局面。9月,“江抗”奉命西撤,在陽澄湖畔留下一批傷病員(經“江抗”三路參謀長清點登記為36名)。根據當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江抗”副總指揮葉飛重新組織武裝的指示,11月6日在常熟東塘墅建立領導機關——“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以36名傷病員為骨干,組成司令部特務連(實足兵力一個排)。1940年4月,以特務連為基礎編為“新江抗”,后又擴編為第二縱隊。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二團;解放戰爭開始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二師四團;1949年整編為第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五團;1998年10月簡編為某摩托化步兵旅第一營。以36個傷病員為基礎組成的這支部隊,現仍存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
那么,“沙家浜”的名稱又怎么冠用到這支抗日武裝上的呢?
早在1943年,由過鑒青作詞、黃葦作曲的《你是游擊兵團》就唱出了“36個傷兵病員高舉共產黨的旗幟……”;1957年,軍旅作家崔左夫寫出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36個傷病員斗爭紀實》;原“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寫了回憶錄《火種》。在此基礎上,1960年11月,上海滬劇團創作了滬劇《蘆蕩火種》。1962年2月,毛澤東主席在北京觀看由滬劇移植的京劇《蘆蕩火種》時說,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用地名為戲名,這出戲就叫《沙家浜》吧。隨著京劇《沙家浜》的廣泛演出,這一劇名及劇中郭建光和阿慶嫂的故事就傳播開來。改革開放以后,“沙家浜”這一名稱便也與時俱進地被冠用到館名、地名、部隊愛稱、教育示范基地和書名上。
1990年5月,當年“江抗”領導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為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題寫館名。1992年3月,常熟撤鄉建鎮,將當年傷病員活動地區橫涇鄉更名為沙家浜鎮。1998年8月,奔赴荊江大堤抗洪搶險的一七五團,為了繼承和發揚從36個傷病員壯大起來的團隊優良傳統,擎起了“沙家浜團”的紅旗,常熟市委、市政府在電視熒屏上看到了在家鄉誕生的部隊,便組織慰問團前去慰問。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正式命名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5月,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了該部隊62年光輝戰斗歷程的文集——《沙家浜戰士足跡》。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從36個傷病員發展起來的某集團軍摩步旅,軍委一聲令下,在第一時間火速趕到重災區——四川都江堰彭州區,他們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不顧余震帶來的危險,披荊斬棘,趟急流、翻高山,搶救災區群眾,再奏了一曲動人的魚水情深的凱歌,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災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某集團軍摩步旅第一營二連為 “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
再說,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集團軍于1996年黃河出版社出版的《軍史》是一本權威的版本。第十三頁是這樣記載的:“步兵第一七五團,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在著名的‘沙家浜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顯而易見“沙家浜”已冠在部隊的愛稱上。
今年,是“沙家浜”部隊成立70周年,常熟市委、市人民政府將隆重舉行座談會,“沙家浜”部隊新老戰士和沙家浜人民的代表將組成“重走‘東進’路的隊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經過毛主席為戲劇《沙家浜》定名47年來,“沙家浜”三個字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劇名,顯然有它特定內涵,集中代表我黨領導下敵后軍民同仇敵愾、團結抗日的歷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軍隊與人民魚水相親的團結。而這一切,又正是我們弘揚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優良傳統值得高舉的一面紅旗。由36個傷病員組建的這支抗日武裝,在全團面臨簡編恰又奉命開拔去與洪魔搏斗的關鍵時刻,果敢的擎起“沙家浜”部隊的紅旗,可謂約定俗成,讓“沙家浜”部隊的愛稱在神州大地傳揚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