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此地黃花分外香——盱眙縣黃花塘鎮發展紀實
此地黃花分外香——盱眙縣黃花塘鎮發展紀實
作者:臧開貴 李玉勤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7-10 瀏覽次數:7843
黃花塘鎮杜湖農民居住集中區
黃花塘原名黃昏塘,是盱眙縣崗村鄉黃塘莊的一個蓄水塘。1941年,新四軍二師師部駐扎此莊。為了幫助當地農民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困難,指戰員加深拓寬了黃昏塘。新四軍副軍長兼二師師長張云逸看到遍地油菜花黃,說:“黃昏塘的名字太老氣了,就取名叫黃花塘吧!”黃花塘鎮名由此而來。
1942年12月下旬,新四軍軍部由鹽阜停翅港向淮南抗日根據地轉移,次年1月10日抵達黃花塘,直到1945年9月轉駐淮陰城。在這兩年零八個月的日子里,陳毅、張云逸、賴傳珠、曾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進行艱苦卓越的對敵作戰,直至抗戰勝利。新四軍的鐵軍精神,也成為黃花塘人民傳承、弘揚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全面小康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動力。政府招商引資大打“新四軍牌”,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磁極”;人民群眾自覺以當年新四軍為榜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新創業、團結爭先,使貧窮落后的黃花塘成為黃花飄香、充滿活力的新天地。
經濟崛起正輝煌
黃花塘地處丘陵,歷來以農為生,用水難一直困擾著農業生產。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黃花塘人民弘揚鐵軍精神,新建了20多座小水庫,20多座機電灌站,開挖了30多華里的三級翻水渠道,硬是把洪澤湖水提引到田,同時整修了原有的小塘小壩,使全鎮6萬多畝農田基本實現旱澇保收,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2008年,糧食畝產1800斤,人均占有糧食超過1.5噸。近年來,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耕種、收割、脫粒全部實現機械化。隨著恒豐制絲、寶馳米業、百樂福食品、泥沛草墊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的投產,以企業——基地——農民的模式帶動了農業產業化。草雞、龍蝦規模養殖、蔬菜大棚等高效農業也發展較快,產品暢銷省內外市場。
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已在全鎮形成共識。上世紀80年代,在黨和政府的動員組織下,農民紛紛外出打工,每年務工人員7500人左右,務工年收入人均8000元上下,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沒有工業化,就沒有農業產業化;沒有工業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黃花塘領導層在長期的實踐中對這一點深有體會。
過去,黃花塘只有幾家鐵匠鋪。從本世紀初開始,鎮里集中人力、物力大抓招商引資,同時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全民創業。如今,鎮有工業集中區,村有創業點。泥沛、崗村、楊莊等創業點,年產值均在500萬元以上。鎮工業集中區占地300多畝,進區企業12家。全鎮私人企業75家,玩具加工、機械配件、金屬粉末制造、塑料制品等行業已初具規模。尤其是玩具產業有8家企業,從業2000多人,長毛絨玩具遠銷歐美、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投資3億元的瑞勝重工,投資1億元的華府名苑,投資5000萬元的黃花塘國際商貿城等已開工建設。
歷史上黃花塘出門只有兩條砂石路,鎮到村、村到組全是又滑又粘的小土路。如今,鎮對外有國道、有省道、有縣道,全鎮16個行政村,村村通上水泥路,全長110公里。交通的發展,帶動了運輸業的興起。過去農民進城,天亮起身,帶上干糧,摸黑才到盱城,現在坐車只要半小時;就是到南京,也只有一個多鐘頭。貨運業也因此迅速發展。全鎮從事運輸業的800多戶。崗村居委會劉義琪擁有20噸以上貨車200多輛,在南京成立了遠方物流運輸公司,在上海、蘇州、深圳、北京等地都有辦事處和車隊,年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
工農業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騰飛。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3.68億元,財政收入1778.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319元。
民生改善大跨越
黃花塘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挖窮根栽富苗,使鎮域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過去,黃花塘集鎮只有一條120米長的小街,如今,這里有商業街、中央大道、農民街、師苑街、花園小區、杜湖小區和市民廣場,不僅鋪設了寬闊的水泥路,而且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還設有垃圾收集房,使老區人民實實在在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過去,農民住房只有崗村、新街、泥沛3個集鎮上55戶人家住的是小瓦房,其余全是又矮又小的泥墻草房。2008年,全鎮農民全住上了大瓦房,有1200多戶蓋起了樓房,人均住房面積38平方米。近幾年,啟動了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已入住1200多戶,占全鎮農戶六分之一,真正過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加電視的幸福生活。
過去,農民飲的是溝塘水,人畜共用,極不衛生。上世紀90年代,新四軍老戰士、省老促會常務理事朱竹雯為黃花塘村籌資10萬元打井,使全村農民吃上干凈的自來水。今年,政府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使全鎮農民都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
過去,黃花塘沒有像樣的醫院,連闌尾炎切除手術都要轉到縣醫院。如今,已建起兩幢門診樓和病房,2000多平方米,添置了先進醫療設備,一般手術都能解決。全鎮村村建有衛生室和簡易醫療室,初步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的目標。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看病可報銷,減輕了醫療費負擔。今年6月起,又實施醫療救助政策,低保、五保戶和傷殘軍人等優撫對象全被納入醫療保障,民政部門對其自付部分按不同比例給予救助;住院費不足1000元的,一分錢不花。
過去,農村鰥寡孤獨生老病死,無人過問。新中國成立后,鄉里建了敬老院,但受經費限制,只有部分五保戶集中供養,對分散居住的老人給予一些生活輔助,生活還較艱辛。去年,在省、市老促會的推動下,省民政投資50萬元,新建了一幢7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內部設施配套后,全鎮五保戶將全部集中供養,安度晚年。
過去,農村沒有像樣的學校,只有兩三所私塾,絕大部分青壯年是文盲。如今,全鎮有2所小學、3個教學點、兩所中學。校校都有整齊美觀的教學樓,有操場、有籃球場。全鎮幼兒入園率80%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義務教育鞏固率均為100%。
未來前景更燦爛
今朝黃花香,明天更燦爛。對于今后,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加快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具體舉措是:“弘揚鐵軍精神,叫響紅色品牌,爭創發展優勢,率先全面小康。”突出挖掘鐵軍精神的時代內涵,加快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的二館建設進程,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經濟。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1982年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建成陳列室。2003年在南京軍區、省政府和省老促會支持下,擴建為紀念館,在軍部進駐65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已成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建館室以來,瞻仰和參觀者愈500萬人次。今年,為了盡快創建國家4A級紅色旅游景區,籌資820萬元的二館工程已啟動,建成以后將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瞻仰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