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連載 > 烽火硝煙中的巾幗傳奇:新四軍女兵
烽火硝煙中的巾幗傳奇:新四軍女兵
作者:朱強娣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7-08 瀏覽次數:7863
周恩來(左一)與新四軍教導總隊女生隊隊員合影,左二為隊長于晶
1938年春,新四軍來到皖南,在人民群眾中安下了“家”。
這是一支抗日的隊伍,雖然經過長途跋涉,有些疲勞,但卻精神飽滿,斗志昂揚。奇特的是,這支隊伍里居然還有不少年輕的姑娘,她們穿著不太合身的軍裝,美麗的秀發被壓在軍帽里面;明亮的眼睛閃爍著,煥發出青春的光彩;身材雖嬌小,卻也英姿颯爽,在隊伍中格外引人注目。
新四軍女兵來自四面八方。有從延安來的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女戰士,有從八路軍學兵隊來的女兵,有大量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江西等地的青年女學生,還有來自海外的華僑女青年。她們中有不堪剝削的童工,也有反抗封建婚姻的村姑;有貧苦百姓的女兒,也有富商巨賈的千金。她們在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活劇。
再見了,媽媽
新四軍干部汪大銘的日記里,記敘了隨他一起到皖南的戰地服務團女戰士鄭偉明離家時的情形。
鄭偉明瞞著家人,偷偷地跟著汪大銘等人離開溫州,投奔新四軍。到達溫溪鎮時,她父母得訊乘船追來,要帶她回去。她就逃到山上躲了起來,不愿見父母的面。她父母十分傷心無奈,最后,航船要開了,她父親說:“偉明一定要去參加抗戰,我們也攔不住,但分別時連父母也不見一面,未免太講不過去,我們還給她帶來一些衣物呢!”說完,他拿出一只箱子,放在船頭上給大家看,并說這只箱子就是給她帶的,希望她來拿去。
汪大銘等人找到鄭偉明,勸她到船上去見父母一面。她不肯,說:“不行,父親肯定會抓住我不讓我脫身的。”汪大銘說:“我給你保險,你父親如果強拉你,我一定把你奪回來。”這樣,她才拉著汪大銘一起上船去。
誰知一上船,她母親就拉住她大哭大叫,并要船老大馬上開船。鄭偉明拼命掙扎并呼救。汪大銘幫她掙脫了手,掩護她逃上岸去,自己也轉身跳上岸,這時船已開動了。船越開越遠,隱隱還聽到她母親的哭聲。那只黃色的小皮箱還在船頭放著,隨著江水起伏。
出生在泰國的女孩鐘時、許可、林蘋,在泰國都有一個比較富裕的家。但作為中國人,她們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外敵欺凌,不愿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敵蹂躪,她們決心回國參加抗戰。
鐘時在哥哥結婚的那天,破例地讓媽媽給她戴上手鐲、項鏈等金飾,準備用它們作為路費。她偷偷地給父母留下了一封信,與許可、林蘋一起登上了輪船。
第二天一早,鐘時的媽媽、哥哥乘小船追上輪船,勸她回家。面對慈祥的媽媽,鐘時毫不動心,堅定地對媽媽說:“如果你一定要我回家,我就跳海了!”“媽媽!打跑了日軍,我就會回來的!”媽媽只得流著眼淚,把身上帶著的泰幣全都留給了女兒,抽泣著乘船回去了。此后,鐘時再也沒有見到媽媽。
從武漢、南昌到皖南,新四軍中的女兵并不多,她們大部分是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的團員。新四軍成立后的頭幾年里,女戰士從幾人、十幾人、幾十人發展到100多人、200多人。由于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撓,女兵隊伍未能得到進一步的擴大,有陸續來參軍的,也有陸續離隊的,女兵總數都未再增加。但就是這200多位新四軍女戰士,卻創造了軍中新記錄,軍中有這么多女同志,是前所未有的。
1939年3月8日,新四軍軍部開會紀念“三八”婦女節,項英副軍長作了《我們的女戰士》的長篇報告,對女兵的工作和學習給予了高度評價。報告說:新四軍女兵已成為大江南北敵前敵后最活躍的戰士。……我們的女同志,兩年來,已在抗戰的實際斗爭中,革命軍隊的生活中,鍛煉成為革命的新女性。這種新女性,有前進的思想,艱苦的生活,嚴肅的精神,獨立的工作,戰斗的熱情,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負起自己的責任,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民族、為社會、為婦女本身的解放而戰斗。
大時代的女性
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1938年1月在南昌成立,旨在用進步的文化工作為部隊服務,為抗戰服務。服務團團員不斷增加,達到100多人。他們一邊學習訓練,一邊宣傳演出。在南昌各種文藝團體和抗日宣傳隊中,戰地服務團名氣很大,十分顯眼。
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后,戰地服務團團員發展到400多人,其中女兵將近一半。服務團下設戲劇組、歌詠組、繪畫組、舞蹈組等。在云嶺的三年,皖南的村村戶戶幾乎都留下了服務團團員活動的足跡;云嶺的青山秀水無一處不回蕩著服務團團員嘹亮的歌聲。戰地服務團被譽為“鐵軍輕騎兵”,在這支輕騎兵的行列中,幾近半數的巾幗輕騎兵發揮了無可限量的作用。
從八路軍臨汾學兵隊來的王于畊不僅會演戲、會唱歌,還能詩善文,自己動手編寫劇本,為服務團寫了好幾個既好看又有戰斗性的短劇。新四軍軍部都知道服務團有個會寫劇本的女兵,大家親切地喊她“小王”。
1940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快到了,大家提出應該寫一個反映女兵的戲。朱克靖團長說:“婦女節的戲,要由女同志來寫,集體創作,由林琳、王于畊執筆。”兩人商量了一下,找來一二十個女同志,開了個座談會。
一九六〇年,葉飛、王于耕夫婦與子女合影
參加座談會的姑娘熱烈地談了各自走過的路,真誠而有趣,有斗爭、有驚險,有歡笑、有眼淚,經歷豐富多彩。她們把這個劇名定為《大時代的女性》,反映的是幾個進步女青年棄家出走,奔向抗日前線的故事。
因為林琳實在太忙,抽不出時間,最后劇本由王于畊執筆,寫了四幕,人物有20多個。在“三八”婦女節慶祝大會演出后,觀眾反映極其熱烈,掌聲不斷,臺上的演員簡直就是自己演自己,臺下的觀眾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舞臺上下,融為一體。軍首長在幕間還到后臺去看望演員,稱贊這個戲寫得好,演得好。《大時代的女性》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堅定了大家走革命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女子八隊
晨曦微露。一陣嘹亮的軍號劃破寂靜的山村,喚醒了云嶺的山山水水。新四軍戰士全副武裝,迅速地站到操練場上。
在這些隊伍中,有一支女兵隊伍最為引人注目,那就是教導總隊女子八隊的戰士們。她們一律穿著土布做成的灰色軍裝,腰間束著皮帶,戴著軍帽和臂章,綁腿裹得整整齊齊,全副武裝,一派颯爽英姿,顯得格外精神。
站在隊伍前面的是隊長于晶。你看她高高的個子,圓圓的臉,一頭齊耳短發,腰帶上掛一支小手槍,精神抖擻,英武瀟灑,好一個巾幗指揮官。
剛入伍的時候,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女兵們鬧了不少笑話。
姑娘們愛美,戴帽子時喜歡把帽子歪戴,前額留出些劉海,挺俏皮的。風紀扣最好別扣,領子稍稍敞開一些,顯得那么活潑。
那漫山遍野的鮮花,采一朵戴戴或插在口袋上,多好看啊!采一把鮮花,插在搪瓷缸里也不失為好主意!
另外,綁腿老是打不好,不是松了就是緊了。在沒什么任務時,就把綁腿解下來,偷偷地塞在什么地方,輕松輕松再說。
單純的小姑娘們,以為穿上草鞋就是艱苦樸素了。她們紛紛脫下布鞋,換上草鞋。誰知,才走一點路,腳就磨破了,只好到醫務所去擦藥水。看來世界觀的改造并不簡單呢。
夜間緊急集合,為了不暴露目標,不許開燈。在黑暗中,有的人找不到鞋子,光著腳跑到操場集合;有的人來不及打背包,夾了被子跑出去了;還有的過了好長時間也穿不好衣服,越急越打不好綁腿,遲遲出不去。再次緊急集合時,干脆什么也不帶,穿上衣服,蹬上鞋子,就跑了出去,總算得了第一名。于是,首長“表揚”女生隊:“原來你們‘輕裝上陣’,連背包也沒背,當然應該得第一了!”其他隊的同志哈哈大笑,女生隊的姑娘們鬧了個大紅臉。
女孩子喜歡講話,吃飯時也不例外,一邊吃飯,一邊還比劃著、說著,嘰嘰喳喳地笑著,一班人圍著一個菜盆吃飯好熱鬧。十分鐘過去了,飯還沒有吃飽,下一個項目的哨子又吹響了。幾次餓肚子下來,吃飯時再也不敢說笑,逮到飯菜,狼吞虎咽,保證十分鐘內“解決戰斗”。
新四軍的革命熔爐鍛造了她們。她們很快就適應了部隊生活,自覺接受艱苦的錘煉。
女兵風范
什么是美?帽子歪戴、風紀扣不扣,都不算美!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讓青春發出熱和光,那才是美。哪怕軍裝不太合身,顏色不艷麗,革命軍人自有革命軍人的風采。
當女兵們理解了這一點后,再也沒有人故意把帽子歪戴了。許多人都以穿上新四軍軍裝而感到自豪,感到驕傲,開始思考穿上這身軍裝的意義。
僅憑一股抗日的熱情參加到革命隊伍中來是不夠的,還必須自覺經受革命的艱苦磨練和考驗,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事業,這樣的認識后來在八隊女生中無一不有。
為了不耽誤早晨的出操,不影響全隊的榮譽,在動作還不熟練的情況下,她們想了個辦法,每天睡覺前嚴格按順序放好帽子、綁腿、衣服等等,一覺睡醒,尚未天亮前,先悄悄地把一些“內務”處理完畢,穿好衣服,打好綁腿,再靜靜地躺下去,起床號一響,保證十分鐘內全體戰士按要求集合完畢,多次拿到了真正的第一名。
1938年11月,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到云嶺訪問,項英向她介紹了女生隊。史沫特萊聽了很感興趣,專門去女生隊采訪,與女戰士們談心聊天,并將她們持槍訓練的情景拍成照片,配上文字,寄往國外宣傳新四軍女兵的風采。
新四軍教導總隊擔負著培訓全軍干部的重任,是新四軍的抗日軍政大學。女子八隊中,除隊長于晶外,從浙江來的樂群擔任副隊長,軍部秘書長李一氓的夫人王儀擔任指導員,經濟學家薛暮橋的夫人羅瓊任駐隊政治教員。
轉入第三期后,女子八隊分成一、二兩個隊,共100多人。
一隊主要由30多位女紅軍組成,她們文化程度較低,除了學政治外,主要學文化,隊長李桂英,指導員張明秀。
二隊主要是知識青年,有少數產業工人,于晶、樂群、王儀都在這個隊。這個隊的學員文化程度較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較快,經過短短幾個月的訓練,這批女兵在思想認識上都得到了升華。在女子八隊打下的政治基礎和思想理論基礎陪伴了她們一輩子。
從八隊分配到各條戰線的女兵,無論是演劇,還是文教、醫護,個個出類拔萃,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譽。女子八隊聲名遠播。
對新四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國民黨一直耿耿于懷,想方設法予以限制和削弱;對新四軍教導總隊培訓干部工作的蓬勃開展,他們也深為不安和仇視。
終于,他們不能忍受了。1939年11月,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跳將出來,指責新四軍不應該有如此龐大的訓練機構,不應該有什么文化隊,更不應該組訓婦女,女子八隊應予裁撤。
新四軍為顧全大局,解散了八隊。女子八隊被迫停辦后,大部分女兵被提前分配到軍部各部門,余下的年齡小或文化程度低的學員轉到軍部舉辦的抗日軍人家屬子弟學校,主要學文化,輔以政治理論和軍事訓練。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