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千年古村為烈士更名
千年古村為烈士更名
作者:沈金韜 責任編輯:徐銀山 來源:《鐵軍》2013年第5期 日期:2013-08-22 瀏覽次數:7833
坐落于江蘇省里下河地區的“愛聯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筆者在闊別多年返鄉時驚奇地發現,她已被“曾鈺村”所取代。懷著對故鄉的深情眷戀,筆者探索更名的秘密。
胡曾鈺(1924—1942)
坐落于江蘇省里下河地區的“愛聯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筆者在闊別多年返鄉時驚奇地發現,她已被“曾鈺村”所取代。懷著對故鄉的深情眷戀,筆者探索更名的秘密。
提起“曾鈺村”不得不從一位奇女子說起,她就是犧牲在抗日戰場上年僅19歲的小姑娘——胡曾鈺。
胡曾鈺,江蘇省無錫市堰橋人,1923年4月,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1937年11月無錫被日寇占領,她隨同母親流落到八士橋姨母家中,當時只有15歲。后來經人介紹,在方村、梅村當上了小學教員。1939年5月,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開辟無錫地區,常到八士橋一帶活動。當年9月,她瞞著家人,參加了“江抗”宣傳隊。不久,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胡曾鈺參軍后,勤奮學習,積極工作。為了適應游擊斗爭的需要,她和宣傳隊其他同志經常喬裝打扮,深入群眾做民運工作;有時鉆蘆叢,穿草蕩,同敵人周旋;有時還要與敵人短兵相接。在殘酷斗爭的洗禮中,年輕的胡曾鈺迅速成長起來,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上級布置的任務,同時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1941年9月,“江抗”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渡江北上,轉戰蘇中、蘇北地區,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她毅然告別家鄉,踏上征程,來到蘇中地區,開辟江(都)高(郵)寶(應)抗日根據地。這年11月,胡曾鈺轉戰到高郵,分配在二區辦事處搞民運工作。1942年7月,二區劃分為二區三區兩個區,她擔任三區區委宣教(傳)科長。當時,由于敵強我弱,新四軍只能進行秘密斗爭。胡曾鈺經常秘密地走村串戶,刷標語、散傳單、籌軍糧,組織婦女做軍鞋,動員青年參軍等。她和群眾打成一片,誰家有困難就主動地幫一把,農忙時插秧、收割,重活累活搶著干,群眾始終把她當親人。她在三區工作一年時間,與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當地群眾有什么掏心窩的話都愿意跟她講,對她布置的支前任務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為了阻撓新四軍的行動,1942年9月,敵人集中兵力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塊清剿。11月初,興化、高郵、樊川、三垛等據點的日、偽軍集中兵力,水陸并進,駐剿與奔襲相結合,分五路對樊北地區進行清剿。11月8日,我三區區級機關及游擊連五六十人宿營在吳陳舍。早晨7時左右,發現東北方向有敵人汽艇,為了應付緊急情況,他們從吳陳舍出發,向項薛舍轉移。上午10時左右,到達項薛舍還未住定,南路清剿的敵人包抄上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部隊又被迫向西北和東北方向撤離。當胡曾鈺最后撤到莊子東邊麥田時,腿部中彈,不能行走,敵人猛撲上來,對她連刺兩刀,胡曾鈺當即壯烈犧牲。
事后,當地群眾和胡曾鈺的戰友飽含淚水,將她的遺體埋葬在野廟義冢地上。為了懷念胡曾鈺烈士,人民政府將她犧牲的地方,命名為曾鈺鄉(現為漢留鄉曾鈺村)。1976年,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又將烈士的遺骨移葬于曾鈺小學校園內,勒石刻字,立碑紀念,用烈士的革命精神激勵教育后人。
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可支配收入,2012年底,高郵市漢留鎮黨委領導決定進行一次村區劃調整,初步決定將“愛聯村”與周邊的三個自然村合并,定名“曾鈺村”。消息傳出,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的“愛聯村”部分年輕人鬧起了情緒,更有甚者帶頭上訪,“愛聯村”與“曾鈺村”之爭愈演愈烈。為此,本著公平和尊重民意的原則,鄉鎮干部組織了一次村名辯論和民主投票。當胡曾鈺烈士的事跡被再次提及時,與會的老人們止不住淚如泉涌,先前有抵觸情緒的年輕人也為之動容。至此,在蘇北廣袤大地上“曾鈺村”扎下了根。
我堅信,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的“曾鈺村”,在今后的致富道路上必將取得更大的輝煌!“千年古村為烈士更名”的故事,在千年之后必將化作一段佳話,烈士也將永遠為后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