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回憶蘇浙軍區醫務學校
回憶蘇浙軍區醫務學校
作者:杭松海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7-22 瀏覽次數:7826
蘇浙醫校的全名是新四軍蘇浙軍區醫務職業學校。為什么加上“職業”兩個字呢?據說是為了能吸引、招收到更多的學生。
1944年下半年,粟裕率部隊,從蘇中渡江南下,建立了蘇浙軍區。隨著解放區擴大,部隊增多,面臨反攻的大好形勢,部隊需要各種人材。軍區一成立,衛生部就著手組建蘇浙醫校。蘇浙醫校1945年初在東峰岕成立第一期,學員共90多人,分一、二兩個隊,名譽校長是蘇南行政公署主任吳仲超,校長由軍區衛生部長李振湘兼任,教導主任彭道清,教員陳炳玲,教育干事陳通怡,政治指導員丁里。學校原定學制一年,但由于形勢發展快,8月15日日軍投降,學生就提前畢業,實際只學8個月。蘇浙醫校是在革命斗爭火熱時期辦的一座新型學校。
在醫校學習的這段經歷,使我終生難忘。因為她使我這個不明事理的毛孩子不僅學到醫療技能,更使我逐步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懂得人活著應該怎樣生活,從而使我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
政治課是蘇浙醫校整個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大,只是每周星期六進行活動。通常總認為政治課枯燥乏味,人們不會對它感興趣,尤其年輕娃娃,玩心重,不愿聽這種說教。但是在這里政治課所花的時間不多,卻收到很不平常的效果,往往引起學員們強烈反響,表現出了少有的興趣。原因是這里的政治課不是死板的說教,而是密切地結合實際,如圍繞打倒帝國主義,詳盡分析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及其方方面面原因來進行的。
我們的政治課沒有固定的成形課本,通常都是采取請人作報告、專題講解等方式進行,講課任務主要由政治指導員丁里擔任。丁里講課能抓住人的心理,深入淺出,很有藝術性,一個普通的事情,他能講得有聲有色,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醫學教育,教會我們掌握一定的為人民服務技能,而政治教育是教育我們怎樣認識世界,認識革命,樹立徹底革命思想,使我打開眼界,使我們的思想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境界,使我們逐漸成為一個朝氣逢勃的自覺的革命者。
當時我們的政治活動包括看報,我們能看到《蘇南報》《前線》《火線報》等內部刊物。報紙除了能了解時事消息外,還可以了解施政綱領、方針、政策等內容。
一沒有現成的教材,二沒有必要的設備,學員來自四面八方,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而蘇浙醫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辦起來的。
當時教員、學員一聚齊,就開學上課。沒有教材、沒有圖書,甚至連掛圖也沒有,教具設備更談不上。教材都是根據學員的具體情況,自己編寫。說到課堂,到處都是課堂,行軍到那里,放下背包找塊門板就是課堂,背包是坐椅,膝蓋就是課桌。條件好時,打些竹馬架上木板,就算是像樣的課堂。學校主要靠獨特的教學方法,結合實踐學習的方法,依靠師生克服困難,堅定頑強的精神,使辦學取得顯著效果。經過短期培訓向部隊輸送了有用的急需人材。
老師講課,力求簡明扼要便于記述。學生學習強調互助。由于文化水平和素質懸殊很大,要使每個學員都完成學業,每個學生都必須記筆記,下課后對筆記必須補充完整,這是學員攻關的主要依據。記筆記雖然要花一些時間,它的好處是思想集中不能溜號,通過記筆記能加深印象,便于記憶。當然老師花很多時間在板書上,講授內容是少了一點,但對初級醫學教育還是適合的。
互助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習好的與差的組成互助組,除了自己復習外,更多時間是互助組在一起互相研究,弄通課的內容,互問互答,小組弄不懂的問題,提到班里解決。其實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高深問題,班里多數都能解決。蘇浙山區農村晚上不太點燈,老百姓都點燃篾黃片(竹片)照明,我們發的蠟燭,也只是鋪床鋪時照一下。黑夜,全班就坐在床上,復習背誦一天講解的課程。有時在行軍中,也抓時間互相提問,這種學習方法很刺激,課堂上講過的內容基本上都能消化吸收了。當然啟發式教育強調獨立思考,在教育上也是重要的,但在當時的具體對象和具體教學條件下我們那種教學方法,還是可取的,課程內容雖雜,學員學得扎實,記得牢,在醫校學的東西我至今還記得不少。
學校按照軍事要求實行連隊建制,一切都是軍事化。學校管理人員很少,很多事是在俱樂部的組織下,學員自己管理自己,俱樂部下設生活、宣傳,文體、衛生等委員,推動各項工作。
我們當時按軍事生活要求,時間十分緊張,早上起床出操跑步,上午下午都有課,只是晚飯前一小段自由活動時間,什么事都擠在這段時間里,包括俱樂部的各種活動,唱歌、游戲、補筆記、互助談話等,普通學員忙,學員干部就更忙。幾乎一點空隙時間都不放過。就拿開飯來說,也比較特別,開飯哨子一響,全隊集合集體唱歌等待,值日生負責打飯菜,把飯盛好,菜也分好,隊列才解散,各就各位,每人端好碗,拿好筷,哨子一響,才能開始。五分鐘吃飯完畢,哨子一響,又集合、然后解散。如果誰的飯沒有吃完,解散以后再把飯吃完,實際上等于亮相。開始一些女學員吃飯慢,常造成難堪。經過鍛煉,大家都能在規定時間吃完飯,實際吃飯速度等于搶著吃,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到現在,吃飯還是很快。
伙食雖然不算很好,也還過得去,隔三差五能吃上點肉,山區出毛筍,一天三餐幾乎餐餐都有筍。伙食由學員代表參加管理,當時似乎無人計較伙食,也提不出什么意見。
年輕人喜歡唱歌,唱歌也是學校里活動重要內容之一。一有機會就歌聲不斷,學員中能人不少,許多歌都是學員自己教唱。當時唱的歌不少,經常唱的歌有《跟著共產黨走》《義勇軍進行曲》《新四軍軍歌》《游擊隊歌》《繁昌之戰》《反掃蕩》《延安頌》《蘇聯國歌》《國際歌》《三大紀律》《衛校之歌》《五·一二之歌》等。這些歌,雄壯有力,內容激勵人心,大家特別愛唱。
《衛校之歌》是我們自己的歌,唱起來更親切流暢,由李振湘部長作詞,沈亞威譜曲。歌詞是:“革命的工作在進展,醫學的技術要提高,為了這個重大任務,我們學習在衛校,看那,在前線在后方,工作中病倒的同志,戰斗中殺傷的伙伴,都要我們去照料,他們希望著健康……”
實際上唱歌等于自我的政治教育,然而哪兒找時間唱呢?那就采用見縫插針的辦法,每次吃飯前、開會前必唱歌,行軍集合休息時游戲罰唱歌也是內容之一。
在寂靜的山村,不時地飄出陣陣威武雄壯的抗戰歌聲,展現了我們青年人的朝氣,也增強了師生們抗戰勝利的信心。
在繁忙的學習和嚴格緊張的軍事生活中,青年人是否那么老實、安分,相安無事呢?不,無論生活行動如何,年輕人好動,仍然各有各的個性,雖然團結友愛是主要方面,但是同學之間鬧點意見、有點摩擦的事,還是時有發生。特別是班里的那個叫周俊的小胖子,就常和大家鬧點問題。陸鴻志這個小聰明總愛擺弄一些小創造,當時物質條件很困難,甚至普通的醮水筆也不好買,陸鴻志能用山上的竹子削出筆尖,還很好使,給沒有筆的人帶來幫助,這是好的方面。但這個人生活上有些散漫,大家學習生活那樣緊張,他卻爬到樹上掏來小松鼠,天天放在懷里,竟也養活長大了。其實大家都還是一群孩子,各有個性是很自然的,也不應該強求一律。
我們過的是供給制生活,除供給吃飯穿衣和發一些學習用紙外,只發2.5元津貼費。2.5元錢能派多大用場?當時有一段仿八路軍小調的口頭禪:“津貼費二元五角錢,買不到半包大英牌香煙。”可見津貼是微乎其微的。當時牙膏是稀罕品買不起,只能買一種叫無敵牌的牙粉。墨水是學習必需品,但買不起正規墨水,多是請事務長在街上帶一種上海出的雞牌墨水精,這是一種價錢很賤的小片片,用水一沖,就能制一小瓶墨水。但據說比紅軍時期好多了。我們的物質生活顯得貧乏一些,但精神生活卻特別豐富,所以大家雖苦猶樂。
在學校生活中不能不提一提的是生活檢討會,這種會每周開一次,內容是檢查每個人的優缺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會原叫生活會,有表揚,有批評,不知怎的大家都很謙虛,只管檢討,所以最終變成名副其實的生活檢討會了。現在想起來有點好笑,一些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事,當時毫不放過,甚至弄得面紅耳赤,像是真的大不了的一碼事。檢討多半是自覺的。其實大家生活在一起,什么事一點點也瞞不過去,你不檢討,別人會不客氣的給你端出來;你檢討深刻,也就順利過去了。這種會經常開也有好處,檢討能取得諒解增進團結,也能使人的缺點得到及時的克服。
蘇浙醫校的生活面是廣闊的,以上只是生活的一些片斷。我們課堂上貼的“團結、緊張、活潑、嚴肅”八個大字,是我們學校的校訓。我們經歷的那一段學習生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的的確確貫徹了這個八字校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