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戰火中的鹽墾中學
戰火中的鹽墾中學
作者:高繼寬 吳干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7-31 瀏覽次數:7836
抗日戰爭期間,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后,為了適應對敵斗爭形勢的發展和加強地方政權建設及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舉辦各類學校,教育培養革命知識青年,以不斷壯大、擴充革命隊伍和根據地的建設人才,是黨非常重視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由于國民黨的反動宣傳,以及日偽軍在“掃蕩”“清鄉”中推行偽化教育,教育戰線上的斗爭形勢是尖銳復雜的。為了開展對青年的培養教育工作,1943年春,蘇中行政公署及二專署決定,派孫蔚民去臺北縣創辦鹽墾中學。當時,日寇在臺北縣大中集設立了據點,為防止敵人的搗亂和破壞,減少辦學阻力,掩護師生安全,確定暫以私立為名,定名為私立鹽墾中學,請開明人士陶叔彪先生任校長,孫蔚民任教導主任,謝也實兼任總務主任,聘請各界人士成立校董會,籌措辦學經費。校址設在離敵據點大中集十幾里路的鼎豐公司。1943年5月正式開學。1943年11月,即公開以抗日民主政權領導的公辦學校辦學。孫蔚民擔任校長,劉仲元任教務主任,姜子毅任總務主任。全校設有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化學、生物、美術、音樂、體育、教育學、農技、政治等學科,有專業教師近20人。
鹽墾中學先后設有普通班、師范班、農墾班等三個專業八個班共300多名學生。
鹽墾中學起初只有普通班。開始招收男女學生數十人,他們有些是來自敵占區的知識青年,有些是失學在家的農村青年,按程度,分為初中三個年級五個班。學生雖然不多,但學校領導和教師教學認真。在工作、生活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們自己選編教材,制作教具,講究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他們熱愛同學,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關心同學們的成長,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信任和贊揚。原在敵占區求學的青年,也紛紛轉來鹽墾中學就學,暑假后學生劇增,達到一百六七十人。
1943年9月,為了發展根據地的教育事業,決定增設師范部。師范部分鄉師和速師兩個班,先后共招學生100多人。鄉師班學制兩年,學生均系小學畢業程度的青少年。除文化基礎課程外,還開設教育學專業課。速師班帶有短訓性質,著重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教學方法與學校行政管理的教學。學員多數是塾師和失學青年。通過學習,畢業后全部分配到學校做教學工作。1944年上半年,學校又開辦了簡易師范班,初中三年級畢業生全部升入簡師班,同時招收了一批社會青年入學,學制為一年。
1944年上半年,學校根據臺北棉墾區的特點又增設了農墾班,招收農村青年入學,全班學生40多人。農墾班的學生一面上課一面勞動,他們開荒種地,養殖蜜蜂,是一個半工半讀的班級。教師除課堂教學外,很重視生產實踐,經常和同學們一起勞動,為培養墾區建設人才作出了貢獻。
在教育方面,學校堅持了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除了文化課外,增設了政治常識課,進行抗日民主教育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教育。學校還十分重視課堂教育與社會斗爭和生產建設相結合,經常組織學生參加鄉、村民主政權的建設活動,組織師生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參加群眾的田間勞動等。通過實踐,豐富了同學們的科學知識和社會歷練。學校還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開展文體活動,通過唱革命歌曲,演革命戲,進行體育比賽,活躍了學生的思想,增強了學生的體質。為了培養學生的民主作風和自治能力,校內還成立了學生會,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受到教育,得到全面發展。
鹽墾中學創辦之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緊要關頭。日本侵略者為了垂死掙扎,不斷對我根據地發起猖狂進攻,實行慘無人道的燒殺搶三光政策。臺北縣的日偽軍也經常下鄉“掃蕩”、襲擊、屯墾、“圍剿”。因此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之間的斗爭十分緊張劇烈,致使鹽城中學的辦學環境和辦學條件非常惡劣。鹽墾中學沒有固定的校舍,也沒有固定的校址,實際上是一所游擊性的半露天學校。
鹽墾中學先后進行過三次轉移。
第一次由鼎豐公司轉移到通商鎮的通遂公司。鹽墾中學的迅速發展,引起大中集駐敵的恐慌和不安,他們始則對校董會施加壓力,繼則欲要對鹽墾中學進行搜查。根據上級指示,1943年11月,為了防止大中集敵軍對鹽墾中學突然襲擊,決定學校向內地轉移, 當即召開了全校師生緊急動員大會,孫蔚民校長在會上講述了當前形勢和青年前途的選擇,動員師生隨校南遷。同學們極為振奮,響應號召。會后全校師生100余人連夜轉移到通遂公司。
第二次是由通遂公司轉移到洋岸。1944年6月,大中集駐敵陰謀到鄉下屯墾,妄圖對根據地軍民進行圍剿。為了徹底粉碎敵人企圖利用校舍做據點進行屯墾的陰謀,鹽墾中學將借用的通遂公司的校舍全部拆毀,將學校從通遂又遷移到臺北的中南部地區洋岸。
第三次是1944年秋,日偽軍下鄉“掃蕩”,學校借用的洋岸民房校舍全被日偽軍燒毀。學校又由洋岸轉移到東北灶一帶。此后,學校便沒有校舍,沒有課桌椅,沒有安定的教學環境。根據蘇中教育會議的精神,開展游擊教學,將學生分成兩個班,初二以上的大同學編入簡師班,初二以下的小同學編入普通班。以居住的地方再劃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上,密切結合實際斗爭生活的需要,如語文課注重應用文,數學課教珠算、簿記等。密切配合當前斗爭形勢積極開展文娛活動。在教學方式上將學校教育與群眾教育結合起來,運用唱歌、演戲、跳秧歌舞、教識字等形式,宣傳抗日,動員群眾參軍、參戰。
鹽墾中學在初建時就建立了共產黨秘密支部。共產黨員孫蔚民直接接受二地委領導。學生黨員有葉文茵(原名郭南)、董秀芳(原名文華)、陳勝三人,由葉文茵擔任支部書記,受臺北縣委領導。
1943年6月,何蘭芳同學被第一個吸收入黨。1943年11月,中共臺北縣委派方寧斯(英語教師)擔任學校支部書記,曹維真為組織委員,劉有鐸為宣傳委員(以學生面目出現)。黨支部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團結了群眾,積極配合學校行政完成各項任務。1943年底至1944年初,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了一批新黨員。寒假期間黨支部組織新黨員和部分積極分子參加了臺北縣委舉辦的訓練班學習。
1944年暑假,在蘇中二地委、專署、軍分區直接領導下,鹽墾中學和東臺二聯中聯合舉辦了有學校全體師生參加的暑期夏令營。地委、專署、軍分區的領導陳揚、俞銘璜、梅嘉生、林修德等都為夏令營的師生做過報告。俞銘璜著的《新人生觀》成為大家喜愛的讀物。同學們熱愛這種既嚴肅又活潑的夏令營生活。通過學習,許多同學樹立革命理想,師生覺悟迅速得到提高,革命熱情高漲。夏令營結束后,20多位同學離開學校參加了新四軍。
在黨支部直接領導下還建立了黨的外圍組織——抗日青年先鋒隊,一批要求進步的同學加入了這個組織,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為了加強學生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學校設生活指導員,王舫和薛友老師先后擔任過這個職務。學校領導和黨支部的政治思想工作堅強有力,保證了學校各項任務的完成。
1944年7月,蘇中行政公署召開了教育會議。孫蔚民、陳象新等出席了會議。會上,肯定了鹽墾中學的辦學方針和教學成果。校長孫蔚民被評為優秀工作者,得到蘇中行署的特等嘉獎。蘇中行署頒發了獎狀。其內容為“查蘇中第二行政區鹽墾中學校長孫蔚民自抗戰以來即積極參加民主抗日工作,對團結抗戰民主建設及新民主主義教育之研究實施推行貢獻頗大”。
為了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各條戰線需要大批的干部。1945年1月,蘇中領導決定結束鹽墾中學工作。學校教師全部參加四專區“文教研究會”學習,分配新的工作任務。孫蔚民調四專校擔任校長。學生全部分配到機關、部隊或留地方工作。
鹽墾中學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歷史,但她在革命根據地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光輝一頁。
她始終堅持學校教育為抗日戰爭服務、為社會革命斗爭和生產斗爭服務的方向;堅持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的作風;堅持領導、教師、學生之間平等互愛、團結戰斗、共同進步的新型的同志式關系。
她為革命和建設培養了300多名學生,全部投身抗日戰爭的革命行列,并成了軍隊、地方以及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力量,在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