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創業鋪就強鎮路 富民率先達小康
創業鋪就強鎮路 富民率先達小康
作者:杭集鎮老區扶貧開發協會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7-27 瀏覽次數:7827
花園般的居民別墅小區
邗江區(原邗江縣)杭集鎮位于揚州市東郊,面積36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3.5萬人,外來從業人員2.5萬人。全鎮現有工業企業500余家,個體工商戶4000余戶。2007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02億元,農業總產值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30億元,人均GDP為9800美元,財政總收入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綜合經濟實力在揚州市鄉鎮中名列第一,2005年起入選為中國千強鎮。杭集工業園被揚州市政府列為全市“一區四園”之一。
杭集鎮為什么這么強?得益于工業產業化的發展
杭集鎮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歷屆鎮領導認準了一個理,就是:只有大力發展工業,以工業反哺農業,減少農民,才能走上鎮強民富的道路。在推進工業化的道路上,杭集人不斷創新、大膽突破。
——上世紀80年代,實現了個私經濟“禁轉放”的歷史性突破。當時的政策環境并不寬松,關于姓“社”、姓“資”的辯論十分激烈,面對發展個私經濟還是集體經濟的兩難決擇和巨大壓力,當時的黨委和政府辯證地處理了“有為”與“無為”的關系,審時度勢,提出“集體與個體雙軌并行”、“鄉、鎮、組、戶、聯五輪齊轉”的發展思路,使有180多年的牙刷等歷史傳統產品得以生存和發展,搶占了民營經濟率先發展的機遇。
——上世紀90年代的初、中期,實現了體制機制“僵變活”的關鍵性突破。對鎮村集體企業進行改制為私有企業,全面放開放活鎮域經濟發展,堅持培植規模企業與推進全民創業并舉,形成既有鋪天蓋地,又有頂天立地的企業發展格局。全鎮先后涌現了“三笑”、“五愛”、“明星”等一群規模小巨人,形成“一支牙刷,打遍天下”的巨大的產業天空,幾千名忙營銷的“游擊隊員”,活躍于全國。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新世紀初,實現了“內轉外”的戰略性突破。激勵民企對外招商,走出杭集,提升品位。2000年,江蘇三笑集團在市場占有率高達70%的良好態勢下,以2100萬美元的價格將70%的股權轉讓給世界500強美國高露潔公司,而一舉引得該公司將全球牙刷生產基地遷至杭集,“三笑”也由此闖入國際高端市場。經營范圍延伸拓展到房地產、物流、鞋油、蚊香及婦女衛生用品等領域,僅蚊香年銷售額就達10多億元,并引來了廣西兩面針、田七、黑妹牙膏、中華牙膏、安徽山鷹紙業、比利時、美國、韓國等一批跨國公司和國內上市公司、知名企業來杭集投資合作。生產新型包裝材料的瓊花集團于2004年在深圳成功上市。同時,通過兼并、收購、上市等現代資本運作手段,推動企業走低成本擴張之路。
——新世紀以來,正在實現產業層次“低到高”的嬗變性突破。開展產學研聯合,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推進產業集聚,全鎮形成牙刷及旅游用品、日化產品等專業市場和集散中心。牙刷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35%,牙刷產業集群中相關企業有80多家,從業人員有1萬多人。目前全鎮共有傳統企業62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20余家,國家名牌產品2個,國家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18個,各類注冊商標500多個,全國牙刷專利共2544件,其中杭集擁有868件,占 34%。預計“十一五”末,全鎮可實現工業產值200億元以上,專業市場和物流產業達到100億元規模,國內生產總值45億元,集聚10家以上的知名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形成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世界牙刷生產基地、日化產業基地、新型包裝基地,成為揚州開發中的一處重要特色板塊。
杭集人為什么這么富?全民創業是走向富裕的源泉
沒有多少資源優勢的杭集人敢于創業、善于創業。創業,早已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文化,深深植根于當地民眾的觀念之中,有著非常濃厚的創業氛圍。全鎮平均每2.5戶人家中就會出一個老板,步行最多不超過50米,就有一個企業。家家經商,戶戶辦廠,“夫妻雙雙把業創”成為普遍現象。在全民創業一條街十里曙光大道兩旁,幾百家企業、商店一個挨著一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你隨便推開一扇門進去,常常會發現里面“別有洞天”——小門里面,也許就是一個銷售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家庭生產作坊”。杭集鎮生產麻將牌的企業很多,但打麻將的人很少,不少人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 在家忙家業,人人都把心思用在自家產品的創新和發展上。各家都有自己的絕活,就連一支小牙刷也能做出數萬個品種,有卡通的、音樂的、磁療的、震動的等。小產品創出大市場。杭集的牙刷、牙膏、梳子、拖鞋、洗滌衛生用品銷往全國各大賓館,有數千名經紀人闖遍天南海北。人們都說,杭集人有錢。在杭集上百萬元的家庭不算富,擁有千萬元以上的家庭數不清。杭集人富不顛狂,競爭中蘊涵著有序,生活中體現著和諧。全鎮的經濟實力和農民的富有程度堪比蘇南。平均每3戶人家就擁有1輛轎車,農民住宅基本上實現了別墅化,呈現出一派現代化集鎮氣息。
杭集干部認為:自己富并帶領群眾共同富,才是好干部
杭集的干部都把帶領群眾創業致富看成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自己不會富,不算好干部,帶領群眾富,才是好干部”。因為群眾都盯著干部看,干部搞什么,群眾就會跟著干什么。鎮域經濟每到一個發展的關口和節點,鎮干部就會站出來“探路”;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走在前面“趟水”,許多個體老板這樣評價:“鎮村干部是我們發家致富的啟蒙老師和領路人。”在杭集鎮,鎮機關干部幾乎是清一色的“紅頂商人”,90%以上鎮管干部都有自己的經濟實體,10個村支部書記和9個村委會主任,人人有實體。杭集鎮的干部很少回避自己創業辦實體的話題,干部們碰在一起,熱衷議論的不是級別、不是職位,而是創業、項目和市場。“白天是干部,晚上做老板”。他們在辦好自己實體的同時,堅守職責,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培育,引導、鼓勵和支持全民創業的熱情,千方百計地吸引那些常年在外跑營銷,已完成一定資本積累的能人回鄉創業,著力營造“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各類能人勇于創業,普通群眾自主創業”的濃烈創業氛圍。放寬投資政策,放開投資領域,不斷強化全民創業的推進力度,積極鼓勵支持群眾興辦符合產業政策的各種企業。他們還切實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求、最易見效的事情抓起,改善、優化服務環境。著力解決群眾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瓶頸制約因素,在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給予創業者積極的支持。同時,他們還投資興辦創業園和標準廠房,建立融資貸款“擔保公司”,組織培訓等,為全民創業和中小企業搭建發展平臺,拓寬發展空間。
杭集人富了,不忘“先富幫后富”
在杭集,人們自覺追求和諧,各項社會建設事業的推進和濟困幫扶社會風尚的形成也助推了社會和諧。
多年來,全鎮傾力構筑社會安全網,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有力保障。杭集鎮不僅全部免除了農業保險等涉農費用,還大力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
鎮領導還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廣泛開展濟困幫扶活動,鎮班子成員堅持每年每人捐出2000多元用于幫助困難群體。
全鎮廣泛開展“雙帶黨建”活動,干部以“簽約”承諾,一幫一、一幫二甚至更多,帶領和引導失地農民、貧困戶走上創業致富的的道路。現在,在杭集鎮,濟困幫扶已經成為社會風尚,如江蘇三笑集團有限公司,近幾年來先后出資6500萬元興建鎮村道路和自來水廠、農民集中居住區,幫助近100多戶困難群眾修建危房,創建“三笑小學”、鎮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另又認捐600萬元,設立“江蘇三笑集團慈善救助基金”。在杭集,一些大老板,小老板,慷慨解囊、助人為樂的事跡甚多。
杭集是革命的老區,人們富起來了,但老區精神永不忘,他們繼續弘揚老區艱苦奮斗的精神,“先富幫后富,共走致富路”已構成社會和諧的旋律。和諧的心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利益關系等,已經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無論是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企業老板和企業員工之間,本地人和外來打工者之間,企業家和鄉親鄰里之間,到處都洋溢著和諧的氛圍,給杭集鎮帶來了富裕、文明、活力、魅力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