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大包干”帶來大發展——改革開放30年鳳陽縣農村發展回眸
“大包干”帶來大發展——改革開放30年鳳陽縣農村發展回眸
作者:馬順龍 吳曉泉 高立海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8-19 瀏覽次數:7837
波瀾壯闊的中國農村改革,自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在“大包干”生死契約上按下18枚鮮紅的手印那一刻起,不知不覺已30多年。
鳳陽,這個地處淮河中游南岸、皖東腹地、富有傳奇色彩、曾以“出了個朱(元璋)皇帝”聞名于世的“好地方”,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淮南部隊在此縱橫馳騁,特別是30年多前的“農業大包干”更是震動全國、燎原神州,在共和國的經濟改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73萬干群進一步弘揚“大包干”精神,著力構建“和諧鳳陽、生態鳳陽、人文鳳陽、魅力鳳陽”,續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 小崗人立下生死狀
小崗村,位于鳳陽縣小溪河鎮,距縣城28公里。新中國建立初期,這里只有24戶人家,與大嚴、小嚴三個自然村合稱“大嚴村”。1955年成立互助組時,因這里地處崗地,故起名“小崗互助組”。“小崗”由此得名。
1978年之前,小崗是出了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1978年,鳳陽縣部分地區推行“包干到組”生產責任制。據關友江回憶:隸屬梨園公社的小崗生產隊開始將20戶人家分成2個組,繼而又分成4個組、8個組。由于沒能從根本上打破吃“大鍋飯”的格局,“包干到組”沒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本著擺脫饑餓和貧窮的渴望,1978年12月一個寒冷的夜晚,小崗18戶農民齊聚嚴立華家,以中國最古老、最傳統、最樸實、最直接的“簽字畫押”方式,按下了18個鮮紅的手印,連夜將生產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各家各戶,搞起了“大包干”。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這十八戶農民是:嚴俊昌、嚴宏昌、嚴立學、嚴國品、關友江、關友申、嚴家琪、嚴學昌、韓國云、關友章、嚴家芝、關廷珠、嚴立坤、嚴立華、嚴立富、嚴美昌、嚴金昌、嚴付昌。
這份“生死契約”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書,現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來,鳳陽人把“大包干”編成歌謠,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98年9月22日,江澤民主席來到“大包干”紀念館,感慨地對小崗人說:“在當年‘一大二公’的環境下,你們敢于包干到戶,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你們靠的是實事求是的原則,靠的是改革的勇氣,靠的是團結的力量,靠的是窮則思變的精神,說明路是人闖出來的。”
■ 小崗走上了快車道
如今,到過小崗的人都這樣感嘆:小崗的變化真大!下了高速公路,寬闊的大道直達小崗,小崗人住洋樓、開轎車,還引來大學生創業,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然而,小崗人并不為近年來的迅速發展沾沾自喜。如今,在各級領導的關愛下,小崗人積極實施“三步走”戰略,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之中。
區劃調整 2008年3月,鳳陽縣開展行政村區劃調整,為了便于小崗村發展,小崗村與相鄰的石馬、嚴崗合并。目前,小崗村下轄23個村民組,擁有849戶,3823人,耕地面積8713畝。到2020年,小崗村將和周邊的韓趙、梨園、車莊等行政村合并,形成一個面積達29.4平方公里、人口達萬人的中心村。
科技進村 2006年4月,3名大學生來到小崗創業,租賃土地種植大棚雙孢菇,當年建成35棚,占地28畝。此舉引來更多的大學生到小崗村創業,目前小崗已經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也帶動了不少本地村民種植雙孢菇,增收致富。目前,小崗村有雙孢菇大棚179個,占地150畝。
產業調整 為了改變單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2001年在長江村的幫扶下,小崗建成了80畝高科技葡萄示范園,目前已發展到600畝。近年來,小崗通過加快雙孢菇生產園、優質葡萄示范園、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以及生豬繁養場、龍蝦養殖場的“三園兩場”建設,現代農業迅速發展。
土地流轉 為了優化資源,小崗在“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和“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推動土地流轉,逐步實現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
旅游開發 小崗以“大包干”紀念館為依托,帶動旅游業。小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農委確定為農家樂旅游示范村,被列為省、市、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小崗與縣內人文、自然景點連線,發展紅色旅游、生態觀光旅游和農家樂旅游。
工業發展 近年來,第二代小崗人通過招商引資,先后辦起了小崗面業、鋼構廠、裝飾材料廠、節能電器公司等工業企業。經省有關部門批準,小崗工業園建設正加緊進行中。
如今的小崗正按照“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設施建設,發展小崗旅游業;跳出小崗求發展,著力辦好工業園”的“三步走戰略”穩步前進。
■ 古老鳳陽展新姿
在小崗村“大包干”精神的鼓舞下,鳳陽縣委、縣政府著力改革,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東向(長三角)發展、工業立縣、產業強縣、科教興縣”四大戰略,努力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玻璃產業基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生態農業縣”,著力構建“和諧鳳陽、生態鳳陽、人文鳳陽、魅力鳳陽”,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52.8億元,是1978年的71倍,年均增長15.85%;人均GDP達7198元,是1978年的49倍;財政總收入3.8億元,是1978年的41.5倍,年均增長13.7%;三大產業結構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全縣工業化、城鎮化整體進程加快。
糧食直補糧農樂
農村醫保惠農戶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今日是啥樣?
吃 在“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印象中,“大包干”前,平時喝一頓面湯,過年吃一頓餃子,是小崗人的奢望。現在的小崗人不但吃得飽,而且注重合理搭配,營養膳食。200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66.1萬噸、食用油總產量達1.89萬噸、肉類總產量達4.8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3.51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4.5倍、8倍、7倍和45.8倍。
穿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補丁,小補丁,層層疊疊摞補丁。”“大包干”前,鳳陽人穿的是破衣爛衫。而今的鳳陽人穿上了五顏六色的時裝,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美滿的生活。
住 以前的鳳陽人,一家老少只能擠在破茅屋里,“大包干”之后,鳳陽人紛紛蓋起了小平房。鳳陽人做夢也沒想到,而今大部分家庭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樓。
行 “雨天似膠,晴天如刀,走路閃腰,騎車摔跤。”這是30年前鳳陽農村道路的真實寫照。如今,泥濘狹窄的小道變成了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柏油路,農民在家門口可以乘坐公共汽車;交通工具也從無到有,從自行車到摩托車,有的人家還開上了私家車。2007年,全縣公路總里程已達2200公里。
用 30年前,鳳陽人點的是土油燈,燒的是草;30年后,鳳陽農民許多人家用上了自來水,燒上了沼氣或燃氣灶,裝上了電話,看上了彩電,用上了冰箱、洗衣機,年輕人還買了電腦裝上了寬帶。2007年,全縣農業機械總量達106320臺,是1978年的72倍。全縣實現了電信、移動通訊等全覆蓋,無線數字電視正在推廣。
娛樂 據嚴付昌回憶,“大包干”前,鳳陽人的唯一娛樂活動,就是在每年春節前到鄰村看一場電影。而今,鄉村開通了有線電視和無線數字電視;文化大院里,花鼓聲、腰鼓聲,此起彼伏;舞獅子、劃旱船,精彩紛呈。鳳陽花鼓不再是貧窮的象征,而是歌唱新生活的音符。
醫療 “大包干”前,許多鄉村沒有醫生,也沒有衛生室。如今,全縣所有行政村不僅建立了標準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而且全縣98.2%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享受了報銷醫藥費的待遇。
收入 1978年,鳳陽人均年收入僅61元。2007年達3652元,是1978年的60倍,而且收入結構日趨多元化,非農業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 向新農村目標大步邁進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大包干”、“萬元戶”、“計劃生育”,到90年代的“農民負擔”、“打白條”、“農民工”、“村民自治”,再到本世紀初的“稅費改革”、“免除農業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30年來的涉農“熱詞”,折射出鳳陽縣農村這些年來發生的變化,發展的歷程,直觀反映了鳳陽73萬人民的生活由吃飽穿暖向富裕文明的進步。
小崗村18位農民首創的“大包干”調動了農村的積極性。隨著生產力的解放,這一時期鳳陽縣還出現了陳興漢、張氏等率先致富的“萬元戶”、“百萬元戶”。這些被視為榜樣的人群,成為鳳陽普通農民羨慕、學習,政府大力表彰的對象。
和諧之春
人口數量的快速膨脹,計劃生育國策隨之加強。于是,在養兒防老、多子多福觀念根深蒂固的鳳陽農村,“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好”、“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少生快富”等標語貼遍了鳳陽縣398個行政村的鄉村小道、農戶院落。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城鄉和地區差距加大,“農民負擔”問題成為農村的熱點和難點。
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幾乎每年都就減負問題提出要求,但是農民負擔重的問題仍然成為影響農村經濟健康運行和農村穩定的一個頑癥。“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禁不住感嘆:“那時候,農民人均負擔高達二三百元,不僅有企業辦社會,農民其實也在辦社會,教育附加費、計劃生育費、民兵訓練費、民政優撫費、民辦交通費等本應由政府拿錢的事業,都靠農民交費來運轉,負擔能不重嗎?”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渴望掙到更多現錢的鳳陽農民,和全國其他地方農民一樣,加入“勞務大軍”,開始“北上南下”進入城市打工,農民工隊伍因而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底,鳳陽縣在縣外的勞務大軍已擴展到18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力的60%以上,年勞務收入達16.5億元,占全縣農民收入的六成以上。“農民工”在最艱苦的環境干著城市最臟、最累的活,提高了自身的收入,也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發展。進入上個世紀末,勞務大軍中一部分成功者,帶著發達地區的先進管理理念、技術和資金“鳳還巢”,帶動了地方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也正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農村的民主政治悄然推進。在過去一直由上級任命干部的農村,以直選村干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逐步擴大試點范圍。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鳳陽縣398個行政村委會全部進行了換屆選舉,在村黨支部換屆選舉中,在全國首創“兩推一選”,被中組部在全國推廣,《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鳳陽的做法,并加發編者按,標志著鳳陽縣村民自治正式步入法制軌道。
如今,鳳陽縣村委會換屆選舉已進行了3次。許多農民感嘆:“通過村民自治方式,咱們群眾真正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鄉鎮和村干部也感覺到:“農村的許多矛盾和問題解決起來容易得多了。”
作為30年前首創“大包干“的鳳陽農民,眼下最關心的事已經不再是“包產到戶”、“吃飽肚子”,而是如何找到最適合、最快捷的致富新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進入21世紀,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的中國,為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開始實行“稅費改革”。1999年,安徽省實施改革試點,鳳陽成為第一批試點縣,并通過精簡村組干部161人、辭退中小學代課教師537人,一年減少支出382萬元;通過農村電網改造、下調農用電價,年減輕農民負擔635萬元;農村稅費改革當年就減少農民負擔1449萬元,農民負擔下降22%。
2006年,鳳陽60萬農民徹底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皇糧國稅”,并推行惠農直補政策。近年來,鳳陽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著力緩解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就醫就業等實際困難。在實施的16項民生工程中,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占12項之多,農民直補資金人均達100元,惠農工程做到了“議事有位置、資金有盤子、辦理有著落”。將城鄉低保對象、五保戶和大病重病困難戶、農村特困人口家庭等特困人群納入醫療救助范圍,該縣農村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等各項投入每年都在增長,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占農業人口的98.4%,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小病扛、大病拖以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農民親切地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農民健康的加油站”。
2005年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如今,鳳陽人民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
全縣新農村建設以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生產、“四清四改”、村村通公路工程、人畜吃水工程為重點,以發展“一村一品”、建設或引進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成立一個合作社或協會、建設一個特色農貿市場、建設一個旅游村莊等“五個一”工程為抓手,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大力發展規模養殖、種植和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加強土地管理,推行農村低保、困難救助和文化教育,農村基礎性工程和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步伐加快,農業先進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良種覆蓋率、糧食產量、農民收入再上新高,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都得到明顯提高。
作為當地最高軍事指揮機關的鳳陽縣人武部,在建設小崗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組織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建扶貧、抗洪搶險、生產自救、科技進村、共建“三個文明”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好評。
富裕起來的農民歡唱:“國家惠農政策好,皇糧國稅都取消,種糧購機有補貼,農民種地情緒高。”表達對黨的富民政策的感激之情。“講道德,懂禮貌。敬老人,愛子女。遇矛盾,不爭吵。靠組織,找民調。遇壞人,敢斗爭……”生動反映了小崗人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現代生活。
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發展,改革開放不能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激情、在狀態,而實施“擴大開放年”,也要有一種精神。小崗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用小崗精神,加大安徽的對外開放,有利于改革搞活,有利于創新突破。鳳陽縣小崗村歷史上因貧瘠而出名,當年以”大包干“改革出名,在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之后,現在又以大發展而馳名。小崗村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的奮發圖強精神,實事求是的和諧求真精神,敢為人先的突破創新精神。在當前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內,大有必要用小崗村精神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突破,用敢為人先的精神,帶動全局,推進發展。
現在,73萬鼓鄉鳳陽人正團結一心,繼續發揚“大包干”精神中所蘊涵的敢試、敢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創業,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積極建設著小崗,發展著鳳陽,向著文明和富裕的目標大步邁進。我們有理由相信:鳳陽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