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從縣敵工部長到中央臺辦主任——記一生從事統戰聯絡工作的楊斯德將軍
從縣敵工部長到中央臺辦主任——記一生從事統戰聯絡工作的楊斯德將軍
作者:黃進琪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09-07 瀏覽次數:7857
楊斯德將軍
楊斯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也是我仰慕已久的老將軍,楊老離休前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臺辦主任兼國務院臺辦主任。2005年,楊老是促成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成功訪問大陸的重要牽線人。前不久,筆者慕名到北京西直門拜訪了楊斯德老人。
走進楊老將軍的客廳,書卷氣撲面而來,客廳四周錯落有致地掛著幾幅書畫作品,最醒目的是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上將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的題詞,分別為“智勇雙全英雄虎膽”、“無私奉獻鞠躬盡瘁”,這是對楊斯德將軍一生傳奇經歷和高風亮節恰如其分的評價。
16歲投身抗日救亡,17歲加入共產黨,18歲進入
八路軍敵工干部訓練班學習,從此一生從事統戰聯絡工作
楊斯德的家鄉山東滕縣,是中國四圣之一科圣墨子的故居。
楊斯德1921年出生在農民家庭,世代以耕作為生。父母都是勤勞的農民。因生活困難,兄弟姐妹6人,只有他和哥哥楊斯明兩人存活下來,其他弟妹均幼年夭折。父母飽嘗沒有文化而受人壓榨剝削之苦,節衣縮食供他一人讀書。楊斯德在家鄉讀私塾、上小學,后來考入滕縣鄉村師范。
楊斯德讀書期間,耳聞目睹了日軍的燒殺奸淫、無惡不作。面對日寇慘無人道的獸行,他下定決心:打敗鬼子,保家衛國。1937年3月,他在師范讀書時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當年夏天,他告別家鄉、父母,在中共地下組織的指引下毅然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參加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改稱蘇魯支隊。翌年春,羅榮桓率領的八路軍一一五師挺進山東,蘇魯支隊改編為一一五師教導二旅五團。
1939年,楊斯德被選調到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敵工干部訓練班學習,訓練班結業后回魯南,先后擔任四團、蘇魯支隊敵工股長,從事瓦解敵偽軍和敵偽政權的工作。
以縣委敵工部部長身份,導演了一出巧取贛榆城的好戲,受到濱海軍區通令嘉獎
1942年,楊斯德被任命為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六八六團敵工股長兼贛榆縣委敵工部部長。第二年,他導演了一出巧取贛榆城的好戲。
當時,駐守贛榆的是偽“和平軍”第七十一旅。旅長李亞藩兩年前投降日寇,賣國求榮。楊斯德遵照旅、團首長指示,對偽軍不斷開展政治攻勢,派出敵工干部李德新、徐宗信打入偽軍內部。他們很快與七十一旅一團團長黃勝春建立了關系,楊斯德向黃勝春講清了日軍必敗、中國必勝的形勢,曉以大義,指明出路。一團副官劉連城曾被俘虜,經深入教育后釋放,后來他經常向八路軍傳遞情報。
贛榆縣城墻高聳,外壕深闊,碉堡林立,易守難攻。為順利拿下贛榆城,濱海軍區陳士榘司令員、符竹庭政委多次找楊斯德去匯報情況,并共同研究制定了利用內線關系,配合部隊作戰的多種方案。行動前,楊斯德再次找劉連城談了一次話,反復講清了這次行動的意圖,要他沉著冷靜地應對,見機行事。
1943年11月19日深夜,六八六團、二十三團和部分地方武裝摸到贛榆城外。楊斯德等跟著符竹庭政委,緊隨戰斗英雄何萬祥連長帶領的突擊隊隱蔽在縣城東北門外。拂曉前的夜,靜悄悄,劉連城故意咳嗽兩聲,走向外壕。城上的哨兵大叫一聲:“干什么的?”劉連城慢吞吞地說:“劉副官,劉連城。”話音剛落,板橋前的木柵門“吱呀”一聲拉開了。兩個工兵扛著用面粉袋裝的炸藥跟著劉連城進去了,偵察班長劉國榮和戰士孫世宏立即在木柵欄跟前臥倒,以備搞不開城門時掩護工兵爆破。這時,哨兵熱情地答話:“唉呀!劉副官!你這么晚才回來?我馬上去開門。”邊說邊從城樓上往下跑。另一個哨兵可能看到扛面袋子的人,驚愕地叫道:“怎么?哪兒來這么多人?”突擊隊員沉著地注視著城樓上的動靜。劉副官生氣地說:“你們真啰嗦!這么多給養,天黑小車不能推,不找人扛,你們喝西北風去!”哨兵連忙說:“劉副官,快進來吧,今晚真冷!還有老鄉呀,哪村的?”這一問,可把兩個工兵難住了。他們都是山西人,一開口就會露馬腳,便只好“嗯,哦”地答應著。劉連城沒容哨兵再開口,立即接茬說:“麻煩了。”說著遞上一支煙,摸出火柴在城門口劃著了,這實際是搞城門的信號。哨兵伸著脖子來對火,被劉副官冷不防掐住脖子;兩個工兵迅速上來,一人扭他的胳膊奪下大槍,一人將他按在地上。劉連城低聲警告:“不許喊!要不打死你!”這時,偵察班長劉國榮將城門打開,何萬祥連長一聲令下,突擊隊員飛快沖進城去。
“叭!”城上的另一個哨兵見勢不好,驚慌失措地放了一槍。偵察員孫世宏順著槍聲還了他三下子。這家伙邊逃邊喊:“不好了!八路軍進城了……”剛跑兩步,迎面來人厲聲喝道:“混蛋!喊什么!”接著啪啪兩個耳光,連踢帶打地卸下他的三八大蓋槍。
來人正是八路軍潛伏在七十一旅當兵的徐宗信。他領著何萬祥的突擊隊向偽軍一團三營撲去。符政委和楊斯德等登上城樓時,突擊隊員已將勝利的紅旗插上城頭。
陳士榘司令員指揮后續部隊乘勝進攻,捷報頻傳:偽軍三營及八連全部被俘;偽警察局被全殲;偽軍一營向二十三團投降。
天色大亮,頑敵還在作垂死掙扎。此時,符竹庭政委指示楊斯德派人給偽旅長送勸降書,警告敵人:“若負隅頑抗,死路一條。何去何從,從速抉擇。”見偽旅長遲遲沒有答復,軍區首長命令發起總攻,隨著一聲聲巨響,敵陣地全線崩潰。不一會兒,那個和八路軍有聯系的一團團長黃勝春押著偽旅長李亞藩過來了。至此,贛榆城全部解放。這一仗,殲敵1600余人。楊斯德受到濱海軍區通令嘉獎。
他以華野司令員陳毅代表的身份,秘密出任國民黨
第四十六軍韓練成軍長秘書,配合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立了大功
1947年初,蔣介石調集30萬部隊,組織“魯南會戰”。南線以7個整編師又一個軍共30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由參謀總長陳誠指揮,自臺兒莊、新安鎮、城頭一線,分三路向臨沂進攻;北線以3個軍、9個師(旅)為輔助突擊集團,由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揮,由淄川、博山、明水經萊蕪、新泰南犯,企圖南北對進,夾擊我華野部隊。
為粉碎敵軍的進攻計劃,陳毅司令員采取“聲南擊北”的方針。楊斯德以陳毅司令員代表的身份,被秘密派至敵四十六軍,任該軍軍長韓練成的秘書。他的任務是:及時提供情報;盡量遲滯、約束敵軍的行動;干擾敵軍作戰計劃的實施;在我軍包圍了敵軍后,促使韓練成放棄指揮,造成敵軍大亂,以策應華野作戰。
1948年11月8日原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兩將軍和前來
歡迎的華東軍區代表陳同生合影(前排左起陳同生、張克俠、何基灃,后排左一楊斯德)
韓練成在國民黨軍隊中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的高級將領,早在抗戰時期,就對蔣介石政府的腐敗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政策不滿。1943年夏,他在重慶與中共方面的周恩來、王若飛、李克農等同志多次見面,從此以后與共產黨建立了聯系。
1946年底,韓部奉命由海南調往山東進攻解放區。華東局遵照中央電示,先后派出新四軍聯絡部科長陳子谷、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與韓練成見面,韓不談實質問題,堅持要見華東局負責同志。華東局請示在前方的陳毅,陳毅復電同意,并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華東軍區特派政治部主任舒同攜膠東軍區聯絡科長楊斯德前去會見韓練成,議定三條:四十六軍不主動向我進攻;韓及時向我通報軍情;陳毅司令員派兩名干部協助韓工作。
1947年1月中旬,楊斯德(化名李一明,復旦大學畢業生)和膠東軍區聯絡科副科長解魁(化名劉質彬)到韓部“上任”,楊斯德被任命為“軍長秘書”。
在萊蕪戰役中,韓練成及時向陳毅通報蔣介石的作戰意圖和具體指令,并按照陳毅的指示,四十六軍設法避免同華東野戰軍作戰。楊斯德按照陳毅的布置,有意拖延時間,在戰役發起前夕,才將華野的最后決心告訴韓練成,陳毅讓楊斯德轉告韓練成,我們打李仙洲集團時,將不打四十六軍。陳毅指示楊斯德,如四十六軍和七十三軍搞到了一起,我們不得不連四十六軍一起打時,要勸韓練成放下武器。這時王耀武嚴令四十六軍進攻萊蕪,韓練成率部進了萊蕪城,進城時與七十三軍發生誤會打了起來,韓練成差點被打死,楊斯德用身體擋住韓,朝城里喊話才進了城。結果四十六軍和李仙洲的7個整編師全被包圍。戰斗打響后,楊斯德為使四十六軍失去指揮,建議韓練成離開部隊,韓練成同意了。楊斯德把韓練成藏在城墻的一個墻洞內,由于韓練成脫離戰場,四十六軍陷入混亂。李仙洲找不到韓練成,只好親自指揮四十六軍和七十三軍突圍,被華野全殲。李仙洲走后,楊斯德陪同韓練成脫離了戰場。萊蕪戰役勝利后,陳毅在蒙陰城外的一個村莊里會見了韓練成,稱贊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戰后,楊斯德榮立特等功,升任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
他受中共華東局委派,潛入國民黨第三綏靖區何基灃、
張克俠將軍身邊任少將高參,成為何、張陣前起義的聯絡紐帶
1948年,楊斯德任華野十三縱隊政治部聯絡部長兼民運部長。9月,濟南戰役前,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當面向楊斯德布置:“華野和中野要配合打一次大仗,殲滅以徐州為中心的劉峙集團。你以陳毅司令員代表的身份,去與我黨早有關系的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長官何基灃、張克俠將軍聯系,爭取該部一部或大部起義。”
為活動方便,楊斯德化名陳惠國,為該部少將高參;隨行的魯中南軍區前線辦事處敵工科副科長孫秉超化名李夢云,為“陳高參”秘書。
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接見楊斯德(后中)等同志
何基灃極富傳奇色彩:民國初期受馮玉祥之命闖清宮,驅逐溥儀出紫金城;喜峰口長城抗戰,他訓練的大刀隊名揚天下;七七盧溝橋率部奮起抗日,后秘密訪問延安,被豫鄂邊特委吸收為特別黨員。楊斯德先后在賈汪、徐州分別向何基灃、張克俠轉達陳毅司令員對戰局的分析、發動淮海戰役的決心和作戰方針,希望他們高舉愛國旗幟率部起義。
楊斯德在何基灃部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楊任書記,成員有:孫秉超(何基灃的副官)、地下黨員李連城(一一一團三營營長)、地下黨員王世江(二營機槍連連長)、地下黨員馮治中,隨即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摸清主要軍官的態度,有針對性地做工作。他們根據何、張兩將軍的介紹,確定以七十九軍一三二師一一一團為基礎準備起義,同時力爭五十九軍共同行動。楊斯德著重做了一三二師師長過家芳、副師長孫銘泉的思想工作,了解該師起義的準備情況,研究解決可預想到的困難。還與一些團、營干部談話。對一些頑固分子,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其次是安置家屬。當年10月,蔣介石已下令將該部軍官家屬全部遷往江南留作人質。楊斯德先從何基灃處取得何自己的積蓄200兩黃金,派專人分赴江南安置軍官家屬,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何基灃、張克俠的家屬在北平,華東局電告中央,中央命北平地下黨將他們安全接出,護送到解放區。再次是確保行動時通信聯絡暢通又保密。
10月底,楊斯德返回曲阜,向粟裕代司令員、陳士榘參謀長匯報。陳參謀長明確指示:淮海戰役將于最近發起,屆時將由七、十、十三縱從三綏區正面渡運河南進,分隔徐州與黃百韜兵團的聯系。要求何、張部在戰役發起時起義,讓開運河防線,并控制運河上的橋梁,以確保解放軍順利渡河。起義部隊的聯絡口令為“楊斯德部隊”,夜間反穿棉衣,手電明滅三次。
11月6日,十縱宋時輪司令員、劉培善政委看地形時誤入敵前沿,幸為一一一團三營防區,營長王世江當即報告了自己地下黨員身份,隨即奉命提前起義。11月8日,淮海戰役打響,何基灃、張克俠兩將軍率部相繼起義,至9日夜10日晨,起義部隊全部渡過運河。至此,國民黨第三綏靖區一個指揮所、一個軍部、三個半師共2.3萬余官兵加入了人民的隊伍,開始了新的征程。毛澤東、朱德總司令電慰全體起義官兵,稱贊此舉“極有助于革命戰爭的發展”,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大勝利”。
從總政聯絡部到中共中央臺辦,再到全國政協臺
港澳僑聯絡委員會,他為寶島早日回到祖國懷抱竭盡全力
新中國成立后,楊斯德歷任一○二師副政委、南京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公安軍十三師政委、空軍二十一師政委,率部參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調總政治部聯絡部工作。
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毛主席、周總理對“促進祖國統一,解決臺灣問題”曾作過一系列指示。楊斯德所在的總政聯絡部在黨中央、周總理直接領導下,協同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落實在大陸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家屬政策工作;二是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臺宣傳;三是鑒于臺灣當局不斷派遣武裝特務襲擾大陸沿海地區,加強了沿海群眾的對臺斗爭。1985年,經鄧穎超提議,楊斯德任中共中央臺辦主任兼國務院臺辦主任。他成為中央對臺工作領導機構成員之一,在中央領導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是中央對臺政策發展的見證人之一。
1958年8月,毛主席決定“炮轟金門”,在軍事上給蔣介石集團以沉重打擊。與此同時,毛主席和周總理積極尋求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楊斯德按照李克農的指示,將“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臺灣,臺灣方面馬上有了回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形勢大大好轉,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為此美國也想與中國建交,并承諾我國提出的與臺灣斷交、撤軍、廢約三條件。中美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鄧小平在毛主席、周總理關于爭取和平解放臺灣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逐步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楊斯德曾在鄧小平、鄧穎超直接領導下做了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他曾多次聆聽小平的教誨:“解決臺灣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決心要大,但不能操之過急。外國想把臺灣拿去,那是絕對不行的;中國人自己丟掉,那更是絕對不行的。”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直接抓對臺工作,親自接見臺灣同胞,親自做臺灣同胞的工作,她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集中大家的智慧。1979年元旦,楊斯德根據小平、鄧大姐的意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里提出了“兩個寄希望”:寄希望于臺灣當局,更寄希望于1700萬臺灣人民。
如今,楊斯德已是86歲的耄耋老人,他說:“我作為對臺工作的老同志,每天都關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心里很焦急,總希望臺灣問題能早日解決。當然,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需要一定的時間。我深信,只要運用好‘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定能統一,寶島臺灣最終會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