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親歷淮海戰役
親歷淮海戰役
作者:萬中原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15 瀏覽次數:7827
淮海戰役殲敵55.5萬人,取得了南線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我作為戰役的參加者,回憶當年度過的65個日日夜夜,聯系數十年來讀過的有關書刊,感慨萬千。
1948年11月11日,華野一縱在窯灣鎮全殲黃百韜兵團左翼擔任掩護的六十三軍。我時任一縱二師四團二營副政治教導員。當深夜戰斗告一段落,我到擔任突擊任務遭受很大傷亡的四連。他們臨時集結在小街邊上,由衛生員周根瑞指揮,唱著:
打得好來打得好來打得好,
四面八方傳捷報來傳捷報,
到處都在打勝仗,
咳,捷報如同雪花飄!
我借著鎮上有些房屋燃燒的火光,點了點人頭只有16個人了。這16張沾滿硝煙、泥灰和汗漬的臉,還同已往打勝仗一樣充滿著戰斗的激情和勝利的喜悅。從戰場下來休息,他們肚里的話藏不住了,說這次四連打傷了,要休整休整才能打。我向他們說明殲敵六十三軍只開了一個頭,仗還有得打哩!你們只能跟在營部后面利用時間休整了。他們一說就通,跟隨營部西渡運河執行阻擊徐州杜聿明集團東援和南犯的任務,名義上為營的預備隊,實際上是在戰斗行動中進行內部調整:從兄弟連隊調進老戰士13名,補充六十三軍解放來的新戰士31名,加上未直接參戰的14名炊事勤雜人員,恢復了3個排共74人的連隊建制和黨組織。
11月30日午夜,徐州杜聿明集團棄城南逃,12月4日被合圍于陳官莊地區。為緊縮包圍圈,二營奉命奪取一個名叫水凹的村莊,考慮到四連需要磨刀淬火恢復銳氣,便將這任務交給經過零星補充已有86人的四連。攻擊開始,以人民英雄馬思進命名的“馬思進班”,班長李祖州單身爆破鹿砦成功,機槍火力封鎖了敵地堡槍眼,突擊排上去十分鐘解決戰斗,殲敵一個連,自己無傷亡。這固然由于逃敵倉促轉入防御不堪一擊,但我看到四連在營部后面跟隨25天之后又恢復突擊連一股殺勁,簡直一眨眼就越過開闊地突進村莊,敵人還不了手。
12月7日黃昏,二營前進到劉李莊挖戰壕,東方發白時,一條能容納一個營兵力運動和作戰的戰壕筑成。忽然傳來隆隆馬達聲,定神一看,4輛漆有國民黨部隊標志的中型坦克在東面公路上駛來。四連經過一場步兵用炸藥包與坦克的交鋒,一輛坦克當場焚毀在煙火之中,一輛著了火的坦克退到半路上僵死不動,另兩輛坦克帶著濃重的黑煙抖抖搖搖地向南逃竄,兩名坦克手被一排長楊德喜押回戰壕。
1948年12月16日,淮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二營接替友鄰部隊進入夏莊陣地。夏莊就在開闊地上,只有十幾戶人家,卻駐守敵七十軍一三九師四一六團,沿村莊挖有一道3米寬2米深的外壕,積土堆得一人多高,上面構筑制高火力層,下面有幾十個地堡;外壕又伸展幾條交通溝,與四周幾個既能獨立作戰又可相互依托的子母堡群相連接,最外層還設置鹿砦障礙,構成了以村莊為中心蜘蛛網式的集團工事。我軍根據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在戰役第一階段關于作戰方式由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的指示精神,采取了堡對堡、壕對壕、火力對火力,以陣地擠陣地的戰術。二營戰士利用黑夜在離敵陣地一二百米的開闊地上成一字隊形臥倒,用洋鍬、十字鎬鑿開凍土,挖出一個個小洞,再起身跪著挖,將小洞連成壕溝,再在壕溝內筑地堡、掩體等工事。戰士們在監視敵人的同時還掏水井、挖茅坑、建宿舍(供睡覺的掩蔽部)、飯廳、小課堂,架燒開水鍋灶,在交叉路口豎指路牌。四連補充傷愈歸隊老兵及解放來的新兵后達114人,就安頓在這樣的地下村莊里休整備戰。
1949年1月4日夜11時,我站在丁字形戰壕內,注視著四連一排三班第二戰斗小組三個成員:參軍不到一年的申元勛、豫東戰役解放的陳長友和窯灣鎮解放的羅全坤。只見三人從戰壕內壁踏腳一蹦而出,掰開鹿砦,摸上去偷爆,用2包炸藥炸子堡,1包炸藥炸2個子堡間的交通溝。隨著三聲巨響,三道火光劃破夜空,三個爆破手又返回接應突擊班。可母堡內敵人驚醒過來,輕重機槍突然猛烈開火,一排長楊德喜率領的突擊班被壓制在鹿砦邊。楊德喜喊了一聲:“負輕傷的跟我沖呀!”能站起來的五個戰士和沒有負傷的副班長跟著楊德喜往前沖,碰上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爆炸,又第二次負傷。但他們忍著傷痛,跌跌撞撞地踩進被炸塌了的交通溝,控制西南角子堡,再也沒有力量向前發展。在這緊要關頭,連長陸玉才帶二排趕到,從交通溝插進去,一下子貼近到母堡腳下,抽出外面包上炸藥的手榴彈往射擊孔里插,再繞到母堡洞口往里掃射,再向南占領交通溝道口,切斷了敵人退路。
拂曉前六連進地堡群換防,并 由六連堅守到1月6日總攻開始。四連被換下來清點,全連114人,參戰96人,傷亡50人,剩下46人,可加上輕傷不下火線的20個 傷員卻有66人堅持戰斗。四連全 殲地堡群守敵后還能打垮敵人8 次反撲,這20個輕傷不下火線者 功不可沒!驗一滴血而知全身。四連65天的三次突擊、一次與坦克 交鋒,便是華野16個縱隊共有一 千兩三百個步兵連的典型例證。我們的連隊戰士,就是憑著“打倒蔣 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堅強意志和 在戰爭中不斷提高的戰術技術素養,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同國民黨精銳部隊作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陳老總說:“華東戰場一次一次的勝利,不光是部隊打出來的,也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的勝利,證實了這一論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時,集結在包圍圈外的我軍及為作戰部隊直接服務的人員達150萬人,每日需要糧食400萬斤,還有草料、彈藥及其他軍需物資要運往前線,大部分靠民工推著吱吱呀呀的獨輪小車,小部分用人挑、畜馱和馬車牛車。民工們喊著“部隊打到哪里,糧食送到那里”的口號。途中遇到雨雪,把自己攜帶的蓑衣甚至脫下身上棉襖蓋住糧袋。有時推不了車,就卸下糧袋,改用肩扛。當自己帶的口糧吃光了,寧肯餓著肚子,也不動用車上的糧。膠東有位農民帶了一根舊社會討飯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便在竹棍上刻個地名,支前結束,竹棍上竟刻上魯、蘇、皖三省88個城鎮鄉村的名字。《粟裕戰爭回憶錄》上稱這“是千千萬萬英雄民工所走過的艱苦光榮的戰斗歷程的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淮海戰役支前民工225萬人,小車41萬多輛,大 車3000多輛,挑子42400副,牲畜6300頭,糧食5.7億斤。而要把這許多糧食集攏起運,更離不開解放區黨政機關組織動員,人民踴躍繳糧、收糧、碾米、磨面、縫袋、裝袋。還需要民工擔架隊轉移傷員,需要后方婦女縫被服做鞋襪來供應……人民支前是取得戰役勝利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