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伊朗全民備戰防突然襲擊
伊朗全民備戰防突然襲擊
作者: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14 瀏覽次數:7828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伊朗認為,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為了獲取這種權利,伊朗不惜花費巨資建造核設施,生產離心機和燃料棒,無論國際社會施加多大壓力,仍然我行我素。
2008年8月17日伊朗成功發射自行研制的“使者”火箭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
伊朗認為,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為了獲取這種權利,伊朗不惜花費巨資建造核設施,生產離心機和燃料棒,無論國際社會施加多大壓力,仍然我行我素。
而美國和以色列則認為,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是幌子,其實質是想擁有核武器。而作為“極端”國家的伊朗一旦擁有了核武器,將會給世界造成災難。因此不容許伊朗建造核設施。美國、以色列多次強調除對伊朗進行多種制裁外,不排除對其動武的可能。
面對美、以的制裁和可能的軍事打擊,伊朗則以發展本國的軍事實力和對全民進行國防教育相回應。2008年2月,伊朗首次試射了一枚能夠運載衛星的火箭,將衛星模型送入距離地面650公里的軌道。8月17日,伊朗又發射了一枚“使者”火箭,再次將衛星模型送入軌道。伊朗頭號核問題談判專家阿里表示:“如果美軍膽敢跨入伊朗邊境,那么我們將會讓他們血流成河,并且像在伊拉克那樣陷在其中不能動彈。”伊朗根據對手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對稱備戰”。
百萬民兵轉入正規部隊
2007年3月7日,伊朗總統內賈德簽署一項法令,讓100萬志愿者組成的民兵武裝納入正規軍和武裝警察編制。根據這一法令,其中40萬名訓練有素的民兵直接轉現役加入地區或者當地的駐軍。
目前伊朗國防軍和革命衛隊呈“縱深部署”態勢:4個集團軍中的第2集團軍部署在緊鄰伊拉克、科威特邊境的胡齊斯坦省。伊軍這樣布防雖然戰時很容易遭到敵人的包抄,軍事上很危險,但因為伊朗重要的石油出口基地阿巴丹、阿瓦士、哈爾克島都在這里,為了國家整體利益不得不出此下策。兵力、火力配備最雄厚的伊朗第1集團軍則集結在北部庫爾德斯坦一線,這一地區為伊朗工業中心,過去這支部隊是伊朗威脅伊拉克北部石油重鎮摩蘇爾、基爾庫克,監視土耳其方面異常動向的骨干力量。其他地面部隊則駐扎在德黑蘭、克爾曼沙赫、提斯孚爾等地。
在伊朗武裝部隊的“密訓手冊”中,特別強調官兵的“單兵獨自作戰”。這是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部“基于對伊拉克戰爭的觀察與總結”得出的一條“金律”:避免與美軍進行集團作戰,避免兩伊戰爭時使用的人海戰術,將戰爭的希望寄托在地面游擊戰上,寄托在兵民結合的人民戰爭上。
伊朗國防部長曾警告美國, 伊朗軍隊已經做好了戰斗準備。自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后,伊朗就一直在恢復和重組自己的武裝力量。尤其是美國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行動,無形中“幫助”伊朗除掉了宿敵。如今伊朗擁有了中東最強大的導彈庫和首屈一指的武裝部隊,美國想對伊朗動手恐怕并不那么容易了。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評估,伊朗陸軍、陸上革命衛隊、預備役部隊的兵力加起來超過80萬,一旦地面戰打響,與遠離本土的美軍相比,伊朗至少在陸軍力量上將不占下風。
加強地下工事建設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為了避免以色列1981年對伊拉克核反應堆空襲事件的重演,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下令所有地下設施必須于2008年7月初完工。這些設施深藏地下或者建在山洞里,伊朗工程人員能在這些設施中悄悄開展可運載核彈頭的導彈開發計劃。伊朗諸多核設施都建在地下75英尺(22.86米)深,足以抗擊核武器的襲擊。連接工廠各部分的地下車輛通道都有抗爆設計,而且可以有效地減小炸彈造成的危害。
伊朗也有可能通過隧道,將部分核設施轉移到群山內部,堅固的花崗巖和石灰巖,構成了防空襲的最好屏障。目前,美國和以色列的主要空襲武器只能穿透20英尺(6.1米)厚的強化水泥,或者100英尺(30.48米)厚的泥土層,因此伊朗的“地下工程”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證關鍵目標的安全。
彈道導彈制造“火力地帶”
伊朗軍方公開表示,如果美國和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將用導彈進行還擊,從特拉維夫到霍爾木茲海峽,將出現一條令敵人恐懼的“火力地帶”。伊朗外交部前發言人阿塞菲說,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彈道導彈。目前伊朗陸軍和革命衛隊裝備的地對地彈道導彈,總數約1500枚以上,射程涵蓋從200公里到1300公里范圍,能夠打擊以色列全境和美國駐土耳其、中東地區的部隊。
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可打擊美軍駐阿富汗基地。雖然“飛毛腿”導彈的精確度不高,但如果大量發射,那誰也受不了。伊朗的“征服者-2”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
可以擊中以色列重鎮特拉維夫的“流星-3”中程導彈,是伊朗人心目中“反擊美國威懾的王牌”。伊斯蘭共和國之聲電臺2003年7月20日稱,“流星-3”導彈已交付革命衛隊使用,它的部署標志著伊朗導彈技術的重大突破,此前伊朗只有射程和“飛毛腿”導彈差不多的短程導彈。伊朗國防部長沙姆哈尼2004年11月9日說,伊朗目前能夠大批量生產“流星-3”導彈,就像生產Paykan牌國產轎車一樣。
“流星-3”全長約16米,彈徑1.3米,導彈全重16噸,彈頭重700~1000公斤,射程1000~1300公里。該導彈選用大噸位卡車作運載工具,具有高隱蔽機動能力、越野性能強等優點,打擊范圍可覆蓋以色列、伊拉克、土耳其和南歐地區。美國和以色列指責伊朗會利用“流星-3”導彈來運載核武器。
新型“流星-4”導彈的設計與蘇聯的SS-9洲際彈道導彈非常相似:改進后的彈頭減慢了進入大氣層的速度,彈頭內的裝置得到更好的保護,較小的瓶狀載具替代圓錐形重返載具,這種設計是俄羅斯彈道導彈的特點。
“流星-4”彈長增加了1米,可以多攜帶15%的推進劑,射程可達到1450公里。
國產潛艇組成“海上游擊隊”
伊朗海軍最具威懾力的戰艦是3艘從俄羅斯進口的“基洛”型潛艇,被分別命名為“塔列克”號(901)、“諾爾”號(902)和“尤尼斯”號(903),1992年開始加入伊朗海軍戰斗序列,它們最大下潛深度300米。主要攻擊武器是魚雷,艇首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外加12枚備用魚雷,滿裝共18枚魚雷,并可攜帶24枚水雷。另外,伊朗還有4艘袖珍潛艇,其中3艘水下排水量90噸,這些微型潛艇可執行布雷、運送蛙人、水下突擊及偵察等任務。
2007年3月9日,伊朗國家電視臺播出了伊朗首艘國產微型潛艇“加迪爾”號下水的畫面,伊朗總統內賈德親臨現場視察。伊朗國家通訊社當天報道說,“加迪爾”號是一艘伊朗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潛艇,也是伊朗最重要的國防項目之一。據透露,該艇是為波斯灣和阿曼灣水域特殊的水文環境“度身訂制”的,具有隱身性能,伊朗國防部稱“敵人將無法發現這艘潛艇”。排水量275噸的“加迪爾”號可搭載20名突擊隊員,艇上還裝有2個小型魚雷發射管,它最主要特點是能夠用于淺水作戰,速度快,可以躲過雷達的探測。
軍事專家認為,伊朗如此高調宣揚國產潛艇下水有特殊的軍事意義和政治含意。波斯灣長約1000公里,平均寬200公里,平均水深60米,扼守著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咽喉——霍爾木茲海峽,最窄處僅寬約46公里。伊朗南部面對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其岸艦導彈足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進而扼住波斯灣咽喉。
雖然伊朗海軍總體力量無法與美軍抗衡,但它注重發展“非對稱”作戰力量,其海軍序列中有大量機動靈活、善于突擊的戰斗小艇,給人一種“海上游擊隊”的感覺。小艇戰斗群機動性強,艇的干舷較低,能夠躲避反艦導彈,可以在己方岸艦導彈的掩護下,形成對波斯灣航道和海域的封鎖和半封鎖狀態。而伊朗的微型潛艇部隊,則利用波斯灣海域狹窄,小型潛艇機動靈活的優勢,可與美國龐大的艦隊進行周旋。
多層防空體系保護核設施
隨著美國和以色列叫囂打擊伊朗的風聲越來越緊,伊朗軍工部門已開足馬力生產各類武器,尤其是大力充實防空系統。鑒于1981年以色列成功偷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教訓,伊朗加緊構建多層防空體系。英國空軍技術專家湯姆·庫柏認為,伊朗防空部隊絕對是美、以空軍的噩夢,一旦開戰,美以必須付出超出原計劃3~4倍的代價,才能壓制住伊朗的防空部隊。
目前,伊朗擁有一支特殊的攔截機部隊——美制F-14A“雄貓”戰斗機群,機上裝備了AWG-9雷達以及自主升級的AIM-54A“不死鳥”空空導彈,可以摧毀視距外的轟炸機、預警機、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在飛行員方面,伊朗的“雄貓”飛行員幾乎全部是參加過兩伊戰爭的老兵,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在地面上,伊朗國防軍和革命衛隊部署了1500多套各種射程的防空導彈,其中保衛德黑蘭的S-200、HQ-2J防空導彈曾在1.5萬米的高空打下過速度超過3倍音速的“米格25”戰斗機。
此外,伊朗正著手發展本國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并已經能夠在俄羅斯武器裝備的基礎上進行自制。2006年,伊朗與俄羅斯簽訂協議,購買29套“道爾-M1”和數十套“伯朝拉-2A”機動防空系統,從機動性、抗電子干擾等方面,使其完成“舊瓶裝新酒”的性能提升。專家稱“伯朝拉-2A”已經具備S-300PMU1導彈系統90%左右的功能,而費用僅有后者的1/3。
據法新社報道,伊朗從近日起大批量生產新型Mithaq-2便攜式防空導彈,伊朗軍工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導彈能摧毀在雷達盲區飛行的戰機和巡航導彈,是保衛伊朗核設施的“最后防線”。英國簡氏集團透露,該導彈頭部裝有紅外線/紫外線雙模式被動導引頭,“發射后不用管”,能在嚴寒和酷熱的環境下正常使用。伊朗軍方稱,該導彈無論是打擊威力,還是攔截目標的范圍,都超過美國的“毒刺”導彈,而價格卻更加便宜,適合大規模裝備部隊。
2008年8月17日,伊朗空軍司令艾哈邁德·米加尼說,伊朗的戰斗機已可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連續飛行3000公里,足以讓這些戰機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飛個來回——因為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距離為1000公里。
伊朗武裝力量“正規軍+革命衛隊”的雙重結構,無疑是分散了資源,增加了部隊協調作戰與日常管理的難度。但基于現在面對美軍“兵臨城下”的局面,伊朗武裝力量總體上保持著以防御為主的“刺猬戰略”,這種特殊組織結構反倒符合“各自為戰”的特殊環境。目前,伊朗武裝力量的主要工作將放在更新武器裝備、擴大彈道導彈生產與儲存,本著“放進來打”的原則,發揮自身本土作戰的優勢,使任何侵略者都意識到,一旦真的對伊朗發動突然襲擊,那將是一場有去難回、得不償失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