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英烈萬古存
英烈萬古存
作者:丁健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16 瀏覽次數:7822
我的戰友王易人,1948年3月13日在洛陽戰斗中壯烈犧牲至今整整60多年了,他把寶貴生命獻給了偉大時代。一個知識分子,把生命價值定位在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這是多么崇高!他被追認為模范黨員,英名載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團職以上干部烈士英名錄,成為歷史的永恒!
我與易人相識于新四軍抗大四分校。1943年,我從敵占區到根據地進新四軍江淮大學,江大結業后分配到抗大四分校工作,擔任校部文化教員??勾鬄槲艺故玖艘粋€新的天地,校領導是一批久經考驗的革命前輩,四師彭雪楓師長兼校長。副校長陳銳霆,潛伏敵營的共產黨員,皖南事變后率部起義,身負重傷返回我部。政治部主任邱一涵,30位長征女英雄之一。教育長孫叔平,政治理論家??勾笥幸慌鷣碜匝影驳睦贤?,易人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們凝聚著延安作風和革命精神,令我尊敬!
易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戴黑邊眼鏡,講話帶濃重的松江口音,使人呼吸到鄉土氣息。由于家庭黑暗,他從小就飽嘗人間冷暖,中學畢業后到上海謀生,考入商務印書館當練習生。在舊社會報考練習生并非易事,尤其是馳名中外的商務印書館這種出版部門,上千人報名只錄取寥寥幾人,沒有一定的學業基礎是難以錄取的。那里工作艱苦,卻提供了學習和接觸社會的有利條件。受民族救亡浪潮影響,他參加“救國會”,投身職工界、學生界救亡活動,編《浪花》雜志,印抗戰文章,參加救援難民等工作。1938年從上海經香港赴延安,入陜北公學分校學習并入黨。1940年,從延安抗大總校分配到華中新四軍抗大四分校工作,任組織股長、總支書記等職。為了能在戰爭中得到磨練,他要求到部隊工作,后被分配到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任組織科長。
我們在雪楓大學分手,解放戰爭爆發后,相約革命勝利后結為伴侶,在大上海會合。戰爭開始我們
天各一方,依靠通信聯系。由于信件要經過戰場和敵人封鎖線,丟失不少,有些信雖然收到已經過相當時日。1948年初他寫給我最后一封信,到當年10月,濟南解放后方才收到,那時他犧牲已經半年了。經歷艱難困苦,他的信我保存下來有20多封。戰爭年代,這些信始終珍藏在我的挎包里?!拔母铩敝校瑩谋幌唇伲瑤捉涋D移保存下來。如今,這些信件已成為一份寶貴的紀念品。
解放戰爭的日日夜夜,易人懷著“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信念,站在斗爭的最前線,經受血與火的考驗。他隨部隊走遍大半個山東,參加過許多戰役。三縱配合劉鄧大軍轉戰冀魯豫蘇地區。易人是縱隊組織部的科長,同團以下戰斗部隊相比,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崗位,生活上也好一些。但是,他不安于現狀,要在戰斗中磨練自己,常常深入部隊和戰斗第一線。
1947年,三縱擔任阻擊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當時,易人正在戰斗部隊,連續幾天高燒,已準備好擔架送野戰醫院,他堅持不去住院。他認為,戰士輕傷不下火線,一個病號與傷員住在一起會內疚,他忍受高燒的痛苦熬了過去。1947年7月,濟寧戰役,他下二十一團參加戰斗,深入到突擊連給戰士做動員工作,和突擊排長、爆破英雄談話,和團的干部一起參加總攻。1947年的魯西戰役,環境非常艱苦,黃河與運河像人字一樣交叉著,部隊在交叉頂點的南面,敵人把進攻山東的主力部隊轉移到魯西,調動強大兵力企圖炸開堤壩,決口黃河夾擊我軍。那時,易人在七師一團,連續四五十天行軍作戰,一天要趟幾十里沼澤地,光著腳冒雨行軍,衣服濕了在身上焐干,干了又淋濕,每天只能和衣睡兩三個小時。他患有胃病,腳上有雞眼,風寒誘發胃病,雞眼行軍時刺骨般疼痛。他用堅強意志對待疾病,沒有因病痛退卻,也沒有到醫院做手術,而是在長途行軍中頑強地把雞眼磨掉了。他告訴我:“部隊經受著勝利前的犧牲與痛苦,環境越艱苦,戰斗越頻繁,考慮個人問題就越少”?!皯饎贁橙?,建立戰功,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和安慰”。他懷抱著一切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的崇高信念,不屈不撓地的追求理想,到達了無私無畏的最高境界。
易人是一個富有才干的人,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工作,把部隊情況作為組織工作的出發點。他注重調查研究,擅于分析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寫成報告送縱隊政治部領導參考。為了總結一面作戰、一面土改的戰時政治工作經驗,他奉命帶領工作組到特務營機槍連蹲點,和戰士一起生活,和他們交朋友,分析他們的思想特點,研究貫徹階級路線、群眾路線的新方法。戰士給予他“模范戰士”稱號。他總結的經驗受到縱隊政治部領導表揚,在全縱隊推廣。他是政治部首先立功的。他重視業務建設,加強對干部的管理,創制干部卡片,改進統計表冊,注意從匯報、通報和工作報告中發現問題,在緊張的戰斗環境中,總結了不少組織工作經驗,縱隊政治部匯編成冊發給部隊,推動各師、團加強干部管理工作。他對同志熱情誠懇,樂于助人,常與干部談話,設身處地為殘復軍人著想,盡力為他們解決問題。他對同志充滿熱誠,把有限的津貼費節省下來,買書送給戰士們學習。
易人酷愛學習,知識面廣,除了工作,學習成為他最大的樂趣,在緊張的戰斗環境中也不例外。他在隨軍新華書店買過許多書,看完后寄給我。他告訴我:“要珍惜后方的安定環境,努力提高理論水平,注意在工作中鍛煉,為今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他喜歡文學,讀過許多中外名著。他告訴我:“不要從興趣出發閱讀文學作品,應該在閱讀中研究,譬如,趙樹理的作品,造詣很深,具有濃厚的人民性,需要深入學習研究。”他愛好音樂,熟悉聶耳、冼星海、舒曼、約翰斯特勞司的作品。他還會拉二胡,吹口琴,稱得上多才多藝。
1947年秋,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反攻,三縱于1948年3月進軍中原,配合二野陳謝部隊攻打洛陽,易人積極要求參加這次戰役。3月13日,他隨第一線部隊攻城,不幸被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他把年輕的生命貢獻給了革命和人民。3月15日洛陽解放,全殲守敵,俘師旅長以下1.6萬人。他未能在九朝古都看到勝利,長眠在古柏參天的北邙了。他犧牲的消息傳到三縱,縱隊政治部全體同志為之痛惜!
三縱追認易人為模范黨員,為表彰他的事跡,縱隊《麓水報》出紀念特刊,政治部主任劉春等撰寫深切哀思的文章。消息傳到華東軍大,熟悉他的同志無不悲痛!我在三個月以后方才得知他犧牲的消息,軍大組織找我談話,并交給我三縱政治部給我的信,以及他留下的信件和照片。他曾寄給我一首蘇聯著名作家西蒙諾夫的詩《等著我》。這首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膾炙人口,傳遍蘇聯戰場。“等著我/我會回來/我會沖破一切死亡回來/因為你的等待。”他沒實現自己的諾言,我等到的是他光榮的犧牲!那時,戰爭已進入大反攻階段,每一天都有勝利捷報,勝利的歡欣和失去親人的悲痛在我內心交織,我為勝利歡笑,我為他的犧牲刻骨銘心的哀傷!我痛切地感悟:勝利的贏得要付出多么大的代價,勝利是由戰士的崇高信念、生命和鮮血,親人的悲痛和眼淚,以及至高無上的光榮贏得的,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勝利的由來,不能忘記為人民事業捐軀的先烈們。
6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國家經歷曲折苦難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光明大道。我仿佛看到易人仍在我們中間,然而,這畢竟只是我的心愿,無論是江南的湖光山色,旖旎風光,他永遠不再會回到故鄉,呼吸那清馨空氣,沐浴那和煦陽光;無論是舒曼的《夢幻曲》,貝多芬的《歡樂頌》,或是雨果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史詩,他永遠再不能享受種種精神樂趣了。但是,他為革命和人民獻身,做出了對人生、對事業、對愛情無私無畏的犧牲,他無怨無悔,他把握了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是共產黨員崇高心靈所在。當五星紅旗在祖國上空飄揚,當戰士們昂揚地守衛著國土,當人們為建設祖國勞作,當我們迎接每一個春天,都會想起幸福的由來,人們將會低首沉思:有沒有辜負烈士們為我們付出的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