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多彩軍營 > 他叫自己“天罡星”——記二炮某旅指導員金濤
他叫自己“天罡星”——記二炮某旅指導員金濤
作者:劉麗群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0-29 瀏覽次數(shù):7851
金濤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離開總是裝作輕松的樣子,微笑著說回去吧,轉(zhuǎn)身淚濕眼底。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風捎去安康……”在帳篷里唱這首筷子兄弟《父親》的指導員金濤,眼睛濕潤了。他說,這首歌原想在自己的婚禮上唱給父親聽,但在駐訓場上唱這首歌,是想表達對遠方父親的思念。
鄉(xiāng)音親情
采訪1985年出生的指導員金濤,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一口純正的東北口音,他在遼寧鞍山長大,盡管后來在南京、西安、廣州、上海、汕頭等地上學和工作,但鄉(xiāng)音難改、親情難舍。金濤說,張學良、呂正操都是遼寧鞍山人。我記得張學良在90多歲接受媒體采訪時,依然講自己的家鄉(xiāng)話,那一刻,我對老人家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不改鄉(xiāng)音的金濤覺得,無論自己身在何方,都要用這種方式去銘記養(yǎng)育他的黑土地。
在那塊熱土上,留下了他兒時太多的記憶。走過孩提時代,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與爸爸、媽媽散步時災難的突然降臨,一塊玻璃從路邊居民樓上墜落。聽到高空打碎玻璃的聲音,周圍的人都本能地躲閃,而金濤的爸爸、媽媽卻同時用自己的身體迅速把他擋在了下面。盡管碎片是在他們附近墜地,沒有傷到他們,但那驚險的一幕卻永遠留在了金濤的記憶中,他說碎玻璃的鋒利可致命,但他的父母卻把危險留給了自己,這件事讓他感受到父母之愛,也讓他學會了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責任感。
全副武裝、腰身挺拔的金濤站在我的面前,不僅是他1.83米的身材高大,更主要的是他的精氣神兒,他的手型總是保持著站軍姿的樣子貼在褲縫上,他的發(fā)型是絕對標準的“鍋蓋頭”。就為了這軍姿,他說自己甚至養(yǎng)成了不枕枕頭的睡覺習慣。
堅強的背后,我也看到過金濤的淚水,淚水中飽含著他對2010年病逝的爺爺?shù)乃寄睢T诮饾腻X包里,我看到了他珍藏著爺爺?shù)恼掌T谧x軍校和工作的7年里,他與爺爺見過不到10次面,而且每次都是來去匆匆。爺爺用同仁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店訓告誡他,做人做事要無愧對天。金濤說,他一生的愧疚就是對親人的照顧是那樣的少,但每當他看到身邊比自己還小的戰(zhàn)友默默承受親人離世的痛苦卻仍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的那種敬業(yè),看到每天一起摸爬滾打的兄弟們苦中作樂的那種執(zhí)著,他說,哪怕自己能做的就是給他們一句話的鼓勵、一個眼神的安慰,抑或是一個擁抱的溫暖,他都會傾心盡力。
戰(zhàn)友情深
在駐訓的宿營地,金濤給我講述了他的兵黃浩的事情。去年在貴陽駐訓,黃浩的奶奶病逝了。今年在青海駐訓,他的爺爺又病逝了。但駐訓到了最關鍵的階段,黃浩沒對任何人提及,他只是希望在駐訓結(jié)束時,能以優(yōu)異的成績告慰爺爺、奶奶的在天之靈。
陣地軍禮
本想在當兵8年的艱苦訓練中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那就是作為一名號手,親手發(fā)射一枚導彈,檢驗自己刻苦訓練的成果,也能在烈焰升空之際,讓自己的軍旅生涯劃上圓滿的句號。事與愿違,抽點結(jié)果,連備份彈都沒抽到。在抽點儀式結(jié)束后,面對自己心愛的發(fā)射車,在沒有人的車庫里,黃浩以標準的軍姿,敬了一個莊重的軍禮。
金濤說,看到黃浩轉(zhuǎn)向自己的發(fā)射車敬軍禮的那一剎那,他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在實彈發(fā)射的那一天,我選擇了黃浩所在的陣地。當烈焰騰空的那一刻,我們一起向烈焰劃過的長空敬了一個莊重的軍禮。那個軍禮與那個陣地上的全體官兵讓我終生難忘。我沒見過金濤抽煙,但看到戰(zhàn)友遞過來的僅有的幾根紅雙喜,他說,“這煙要抽!”
荒漠戈壁,黃沙漫天,他們風餐露宿,每天就著風沙吃盒飯;大雨如注,他們常常渾身濕透;驕陽似火,他們頂著烈日堅守在陣地上;蚊蟲叮咬,野狼夜襲,都沒有讓他們退縮過。在導彈升空的那一刻,他們的一切付出、一切忍耐、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了劃過天際的白色彈道里,因為火箭兵心中最神圣的就是千人一彈的發(fā)射成功,這是軍人的尊嚴,也是軍人的榮耀,更是守護國家安全的利劍。
金濤說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兵。他說職位帶來的不是威嚴,威信來自行動,行動勝過說教,而比行動更重要的是,他要讓自己的兵有思想,而思想需要正確的引導,更需要自身知識的儲備和積累。所以,在他的嘴里,東西方戰(zhàn)略文化、熱點問題、焦點問題,都不再是回避的問題,而是圍繞這些戰(zhàn)略問題進行深度解讀。小小指導員帶著一群80后、90后的年輕人也在思考大棋局。他把中菲黃巖島這一熱點問題帶進了陣地文化,他用一個棋盤就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清楚楚。
金濤把三十六天罡星也作為一種陣地文化,他自己選擇的是“天罡星”,他告訴我,“天罡星”就是北極星。每個戰(zhàn)士也都有自己的星位,并做成了腰牌,還系上了紅綢。在漆黑的夜晚,他們匯聚成顆顆耀眼的星星,守望著祖國的夜空。天邊這些閃亮的星星,把清冷的夜空裝點成了一個星光璀璨的月夜,這美麗不僅屬于他們,也屬于整個宇宙。
金濤的座右銘是:“軍官的最高榮譽不是凱旋時的載譽而歸,而是把他的士兵都活著從戰(zhàn)場上帶回來”,“生命的質(zhì)量不在于呼吸的次數(shù),而在于那些每每回想起來就注定會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的日子。我們會將一起摸爬滾打、共同奮斗的兄弟銘記在心,會將這段熱血燃燒、激情澎湃的青春歲月銘記在心。無論,我們身在何方。”
軍營追夢
選擇考軍校,對于深愛金濤的父母有些難以接受。他說,盡管父親是親自送他走進解放軍理工大學的校園,但他明白在軍營長大成材,依舊要靠獨立和自立。走進軍校,不僅是軍旅生涯的開始,更是站在了人生新的起點上。
金濤自己堅定執(zhí)著地選擇了軍校,這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
1997年,在他讀小學的時候,他隨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去了朝鮮平壤21天,他還記得當年自己跳的《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的舞蹈,一向不茍言笑、正襟危坐的他,在邊跳邊唱的瞬間,讓我看到了他身上當年那孩子般的快樂神情。
金濤說,當時雖然朝韓相互憎恨,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不管誰統(tǒng)一了誰,朝鮮半島都是要統(tǒng)一的。這個理念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更讓金濤難以忘懷的還有入朝參戰(zhàn)的志愿軍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的那個展廳,保家衛(wèi)國,這是血性男兒的夢想和追求,尋夢軍營、報效國家的愿望就這樣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生了根。
2000年,讀初二的金濤,在遼寧省小作家協(xié)會的組織下,他又去了15天的莫斯科。他說記憶中的克里姆林宮像童話一般,站在莫斯科紅場,他能想象得出,蘇聯(lián)紅軍在紅場閱兵后直接奔赴前線的場景。
金濤對國家、榮譽和責任的深層次理解,源于2007年他與美國西點軍校學員的交流。他從海灣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等一系列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發(fā)現(xiàn),美軍提出的作戰(zhàn)理念,會在未來幾年內(nèi)實踐,戰(zhàn)后還在不斷總結(jié)和完善這些理論,而且它會把自己最先進的武器和作戰(zhàn)理念通過各種媒體向全世界公開,這些他都是在美國防部網(wǎng)站看到的,當時他不理解美軍為什么這么自信,但后來他漸漸明白他們的自信源自他們保持著領先世界任何一支軍隊15至20年的絕對優(yōu)勢,同時,這也是一種戰(zhàn)略威懾,他們想嚇倒對手,讓對手放棄抵抗意志,打亂對手的發(fā)展步伐,讓其盲目跟隨其后,或忙于思考如何應對。
從小學去朝鮮到中學去俄羅斯再到大學與美國軍人的面對面交流,在比較中,金濤學會了思考,也在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我看到金濤作為“四會”教員比武的講稿——《感悟中國震撼,堅定理想信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舉旗人》,他在課中解開的是對世界而言中國的發(fā)展之“謎”。他講述了為什么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如此充滿了勃勃生機,以及今天的中國為什么能夠如此自信、獨領風騷,并把“中國奇跡”、“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模式”、“中國震撼”等字眼光耀全球。
他在講稿的結(jié)尾處寫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應該且能夠做什么?一百七十年來,中國社會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認清自己的路向。所以我們不能止步于抱怨,盡管抱怨本身無可厚非;我們也不能沉溺于低俗,盡管低俗是最起碼的權利,我們理應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為了成就更好的中國。我們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因為我們知道,唯有點亮自己,才有個體美好前程;唯有簇擁在一起,才能照亮國家的未來。”
在我的眼里,27歲的指導員金濤很深刻,他說自己的行動力就是凝聚力;在我的眼前,他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也有細膩豐富的情感。黃浩說,指導員知道我們所有人的心愿,他為了我們每個人的愿望而努力。我相信,因為金濤在軍營追尋著自己兒時的夢想,所以,他最懂得夢想成真的快樂。
祝愿金濤永遠是他的戰(zhàn)友們心中那顆最亮的北極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為他的兵指明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