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撐開東海上空的安全大傘
撐開東海上空的安全大傘
作者:楊王詩劍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1-19 瀏覽次數:7833
20世紀50年代,為應對蘇聯遠程戰略轟炸機與日俱增的威脅,美國聯合加拿大創設了全新的“防空識別區”。60多年后,“防空識別區”的概念再度升溫,不過這次爆發的源點不在遙遠的北美大陸,而在中國的東海。2013年11月23日,我國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規定所有飛入識別區的外國航空器均要通報飛行計劃并服從識別。這是中華民族堅決維護領土主權和領空安全的合法舉措,充分體現了我國日益增長的國防實力和漸趨成熟的大國自信。
防空識別區劃定后,需要國家具備與之相適應的空中監控預警和作戰能力作為支撐,否則,己方識別區無力管轄、任人進出,以致形同虛設,無異于對國家主權的最大褻瀆。未來如何有效履行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職能使命,任重道遠。
形勢“險惡”的東海
我國東海地理位置比較特殊,韓、日兩國及臺灣由北至南呈三角之勢阻擋了我軍通往遠海的航路,近海空間顯得十分擁擠。從周邊環境看,東海防空識別區形勢“險惡”。
東海各方勢力交織,劍拔弩張,中日在海洋權益、領土主權問題上爭議不斷,形勢十分復雜,存有“擦槍走火”的現實危險;朝鮮半島局勢搖擺不定;我國面臨著美、日、韓的聯合圍堵,戰略空間極其狹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國此次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與日韓劃定的防空識別區均有部分重疊,由于劃設防空識別區只是一國的單方面行為,并無明確的國際法予以量化和強制,可以想象,未來東海防空識別區內必定“熱鬧非凡”。
要利劍也要耳目
俄羅斯前防空軍司令員雅科夫列夫曾說過:“誰想成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利劍,而在于擁有多遠的耳目。”防空識別區重在“識別”二字,強調的是及時掌握飛入己方識別區內的飛行器情況的能力,只有對方存在威脅或不服管理時,才出動戰機執行識別查證或伴飛攔截任務。毫無疑問,監測能力是支撐整個防空識別區有效運行的基石。“防得住”首先要“看得見”,如果偵查預警范圍無法完整覆蓋己方防空識別區,那么后續行動也就無從談起。隨著軍事技術的迅猛發展,廣闊的天空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身影,未來防空識別區將面臨著監控目標多樣化的難題,對各國的偵查預警能力都是極大的挑戰。
——隱身技術已在世界主要大國廣泛應用并將繼續發展。冷戰期間,為尋求一種能夠有效突破蘇聯防空網的作戰手段,美國先后嘗試了提升作戰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這兩種方式,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后來,一些科研人員建議,可以考慮研制一種能避開雷達探測的戰機,用于摧毀對方的監控探測設備,為傳統戰機趟平道路。于是,世界上第一型實裝的隱身戰機F-117A應運而生。在1989年美軍入侵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中,F-117A首次亮相,這種用“大炮打蚊子”的做法主要是為了檢驗其實戰性能。兩年后,F-117A在海灣一戰成名,其出色的戰斗表現和無一損傷的超高生存能力,讓世人第一次見識到隱身技術的不可思議。目前,F-117A已退出歷史舞臺,F-22“猛禽”攻擊戰斗機是世界上已列裝的最先進的隱身戰機,設計最小雷達反射面僅為0.005-0.01平米,足夠將蘇-27等四代戰機的雷達探測距離降低到10—20公里的夸張程度,威脅極大。
——無人機在軍事行動中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人機最初只是作為靶機,用于防空訓練。經過不斷研究和改進,應用領域得到了充分拓展。由于機動性好,特別是無人駕駛,無人機非常適合執行危險性大的任務,因此在現代戰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伊拉克戰爭中,美空軍使用“全球鷹”提供的目標圖像情報,摧毀了伊拉克38%的坦克和其余大量軍事力量。雖然“全球鷹”僅僅承擔了3%的全部空中攝像任務,但用于打擊伊拉克防空系統的55%的時間敏感目標數據都是由其提供的。2001年10月,“捕食者”無人機在阿富汗發射導彈摧毀了一輛塔利班坦克,無人機的火力打擊能力在實戰中得到了驗證。無人機一般飛行高度高、續航時間長,造成對其持續監控和跟蹤攔截的難度比較大,這也是一國防空力量需要應對的考驗。
——“低空、慢速、小型”飛行器等特種目標監控難度大。這類飛行器是令各國防空力量十分頭痛的對象。由于體積小,可搭載一定重物,且飛行高度低、地物遮擋多,因此一般雷達很難發現,即使能夠發現,探測距離也很短,偵測管控難度較大。
就我國東海防空識別區而言,面對的將是美日最為先進的空中力量,如何做到迅速發現、準確定位將是我一線空海防部隊急需研究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從裝備體系對作戰使命的支撐作用上說,應該圍繞識別區構建一套完整的監測預警體系。環顧周邊國家和地區,日本在本島部署了近30處大型固定雷達站,主要配備J/FPS-2相控陣雷達,具備同時監視多批次、大集群目標的能力,覆蓋范圍超過250公里。同時,日本警戒航空隊配備了4架E-767和13架E-2C預警機作為地面雷達探測系統的補充,分別于濱松和三澤基地待命,以隨時滿足南北兩個方向的防空警戒需求。韓國的防空識別任務由設在烏山的韓空軍中央防空控制所負責,在全國沿海地區和離島設置地面雷達站,主要擔負領空、日本海和黃海海域的空情監視任務。韓國空軍部署在慶尚南金海基地的“和平眼”預警機,可迅速支援不同方向。臺灣空軍以“強網系統”為主干,由臺北嵩山、屏東大漢山、新竹樂山等五座一級地面雷達站為依托,結合遍布本島及離島的普通地面雷達站,形成相當密集的空海監控體系。僅有的6架E-2T/K預警機集中配屬在南端屏東基地,由第四三九聯隊第二預警機中隊統一調控。可以看出,日韓兩國和臺灣地區均采取的是“以地面固定雷達為主,以空中預警機為輔”的監控預警體系。
未來我國在東海防空識別區應建立起一套以地面防空雷達為核心,結合海上平臺、空中預警機和偵察衛星、導航系統的“陸、海、空、天”一體化聯合監測預警系統。這套系統要具備被動監測和主動發現兩方面的能力。被動監測能力是指對飛入識別區的目標進行有效的識別監視,主動發現能力是指通過主動巡視識別區,預先鎖定有飛入我識別區意圖的目標,進一步延伸防御縱深,拉長反應時間。這套系統還要是一個多維聯合的立體監測預警體系,既能迅速識別處于不同高度的各類飛行目標,特別是特種目標,起到極大的震懾效果,又能提高識別精度,為接下來可能采取的行動提供精確的方位坐標。
如果說以戰斗機為代表的空中打擊力量是捍衛東海防空識別區權威的“利劍”,那么以雷達探測系統為代表的監測偵查力量就是識別區的“耳目”。我們需要利劍,也需要耳目。
一個指頭戳不死人
對防空識別區的管轄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一個密切配合的整體。不僅需要強大的監控預警手段和空中打擊力量的有力支援,也需要指揮控制中樞的統一部署,只有形成合力方可發揮最大能量。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就從駐日美軍手中接過了防空識別區的管轄權,經過40多年的運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操作流程,即“雷達監視探測(或早期預警機)—防空指揮所發現/識別/指揮—航空基地出動攔截”三步曲。具體來說,就是通過JADGE防空自動化信息系統,將雷達或空中預警機搜集的空情發送至位于三澤、入間、春日和那霸的四個防空指揮所,以及位于府中基地的航空總隊作戰指揮所。以針對我國的那霸防空指揮所為例,據稱,指揮大廳內的中央大屏幕上會動態顯示上述空情信息,現場有至少10名專業參謀人員輪番分析這些信息,以確定哪些空情值得“特別關注”。一旦確認識別區內出現“敵意目標”,擔負戰備值班的戰機就要在5分鐘內“緊急升空”,向目標空域快速奔襲。一般出動一組共兩架戰機,實施警告或伴飛,在需要實施較大規模的攔截行動時,兩組值班戰機輪流出動。韓國的防空識別區操作流程與日本大體相同,只是在指揮機構上,烏山基地的中央防空控制所實際歸美韓聯合空戰指揮中心指揮。
不難發現,指揮控制機構是防空識別區的“大腦”,操作流程是識別區充分發揮職能的制度保證。因此,為維護我國東海識別區的穩定運行,必須設立高度集中的指揮控制機構,統籌區域內的軍事行動,形成一套“分—總—分”的運行機制,確保識別區內的秩序。從實際執行任務的方式上看,對我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巡控可以采取四類形式:一是空空結合。即由空中偵察機、預警機和戰機組成聯合編隊進行巡邏監控。我空軍首次監巡東海防空識別區就是采取這種方式。如果使用無人機進行偵查預警效果更好。我國的“翔龍”無人機就能擔負此類任務。二是空地結合。即由地面雷達系統探測發現目標,引導戰機前往。三是空海結合。依靠海上移動平臺,例如游弋在東海海域的水面艦艇的艦載雷達進行監測預警,引導戰機前往。未來識別區海域若部署航母編隊,由艦載機實施警戒攔截,快速反應能力將更加突出。四是空天結合。依靠偵查衛星的大范圍監測預警能力,獲取實時情報并指引戰機向出事空域快速機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強國都在紛紛發展自己的無人作戰飛機。我國無人作戰飛機“利劍”在11月21日進行了首飛,它將偵查和打擊功能融為一體。如果派其執行識別區空巡任務,就能夠使整個的警告、外逼、武裝攻擊等功能形成一體化,攔截行動和預警行動之間的時間間隔會大幅縮短。
除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外,還要針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健全識別區管理運行機制。空海防部隊應該充分考慮未來在識別區內可能出現的恐怖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性,積極研究相應的對策戰法,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此類訓練。如遭劫持的民航客機闖入識別區欲在我國境內實施恐怖活動,防空力量如何設置戰機編隊迅速控制被劫客機,采取類似武裝押送的方式,迫使其安全著陸,為地面營救創造條件。
從更廣泛的視野來看,識別區內的“你來我往”不單是軍事實力的較量,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等多個領域,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比拼。我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實際上擴大了防空力量的管轄空間。在東海如此敏感的區域內,必須有完善高效的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應急機制。應該將識別區的管理運行機制納入國防應急應戰體系之中,從國家層面統一規劃力量的使用和調配,統籌軍地資源,明確各方職責,科學設置預案。通過訓練、演習等多種方式,不斷檢驗和完善應急機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和嚴格的手段保證落實。
須知,一個指頭是戳不死人的。
老化還是新生
未來常態化的監測預警、監控巡邏和頻繁的戰機出動必定會加速裝備的老化。號稱“最累”的空中攔截部隊——駐沖繩那霸基地的日第204飛行隊,裝備的主力戰機F-15J事故頻頻,在2009年就發生了三起嚴重事故,2011年更是有一架戰機墜海,飛行員失蹤。究其原因,除服役時間較長外,高頻次的行動也是主因之一。其一年內僅針對中國機艦的出動次數就高達306次。可以預見,在東海復雜的形勢下,未來我軍戰機將面臨著從常備到常用的轉變。應針對識別區需要全天候戰備執勤的特殊背景,科學制定武器裝備和彈藥的管理制度,合理規劃武器裝備的使用強度;加強平戰轉換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快速反應能力,重視統籌效費比問題,在經濟性和有效性上取得平衡;加大裝備的維護保養力度與頻次,尤其是發動機和易損零部件。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戰爭實踐對武器裝備的發展具有巨大的牽引帶動作用,通過實際任務的錘煉,有效檢驗現役裝備的性能,充分暴露不足和短板,促進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海灣戰爭中,美軍在摧毀伊拉克移動式“飛毛腿”導彈發射器時暴露了很大的弱點,發現與打擊之間間隔長達45分鐘。通過提高裝備的信息化程度和精確度,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這一時間已經縮短至15分鐘。對于久經和平的人民解放軍來說,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將帶來難得的實兵鍛煉機會,不僅對革新戰法,提升作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我國的空海防主戰裝備均有機會得到高強度的實戰檢驗,對國防科技工業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東海上空的安全大傘已然撐起,期待它為護衛國家安全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