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六集文獻紀錄片《沙家浜》
六集文獻紀錄片《沙家浜》
作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17-03-09 瀏覽次數:7871
六集文獻紀錄片《沙家浜》,是第一部完整反映沙家浜真實故事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由江蘇宏鑫路橋建設有限公司、鐵軍雜志社有限公司出品,江蘇新暉文化傳媒公司和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鐵軍影視中心等聯合承制。
簡 介
歷時兩年時間,《沙家浜》攝制組先后在福建、上海、河南、浙江、河南、北京、江蘇等省市,走訪百余位親歷者和見證人。他們中間,有新四軍“江抗”老兵,有新四軍傷病員,有新四軍后方醫院護士,有傷病員的遺孀、子女,還有當年滬劇《蘆蕩火種》、京劇《沙家浜》年邁演員。同時,深入到福建閩東紅軍獨立師誕生地、河南沙家浜部隊、新四軍蘇南戰場舊址等地尋訪拍攝。六集文獻紀錄片《沙家浜》,是第一部完整反映沙家浜真實故事的紀錄片。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新四軍成立78周年之際,這部紀錄片由江蘇宏鑫路橋建設有限公司、鐵軍雜志社有限公司出品,江蘇新暉文化傳媒公司和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鐵軍影視中心等聯合承制,11月9日至16日首先在南京電視臺十八頻道播出。
第一集:http://www.2s88.cn/video/details/id/15.html
第二集:http://www.2s88.cn/video/details/id/16.html
第三集:http://www.2s88.cn/video/details/id/17.html
第四集:http://www.2s88.cn/video/details/id/18.html
第五集:http://www.2s88.cn/video/details/id/19.html
第六集:http://www.2s88.cn/video/details/id/20.html
紀錄片《沙家浜》關注名詞解釋:
一、關于戲名和地名
沙家浜,原本是個戲名。20世紀五十年代末,上海人民滬劇團在創作滬劇《蘆蕩火種》時,編劇文牧把這個地名寫進了戲里。第一場里,陳天民和阿慶嫂對唱:“你們湖東沙家浜,人稱紅色保險箱,這十八位傷員交給你,掩護工作你擔當”。“只要是,春來茶館活著我阿慶嫂,十八位同志一定能在沙家浜”。常熟地區是水網地貌,地名帶“浜”字的多,比如有董浜、曹家浜。由此,文牧塑造了“沙家浜”的地名。之后,這個滬劇改編成京劇,毛澤東定名《沙家浜》。
一個世紀前,“沙家浜”故事發生地叫橫涇,清代宣統二年,常熟縣當時設4市31個鄉,就有了橫涇鄉。區劃更迭,橫涇這個名稱一直保留了下來。滬劇《蘆蕩火種》的上演,橫涇人看到演的是發生在自己土地上的紅色戲,曾把橫涇鄉改為“蘆蕩鄉”。1992年,這個鄉又經常熟市同意,向江蘇省民政廳提出申請,把“蘆蕩鄉”改名為“沙家浜鎮”。
從這一年起,沙家浜的戲名,成了一個真實的地名。
常熟市原黨史辦主任沈秋農對攝制組說,“改名沙家浜鎮,不是追求時髦,還是出于常熟人民對那段歷史的懷念。”原沙家浜鎮黨委書記、現任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朱亞輝說:“沙家浜的蘆葦是帶血的,我們改名,主要考慮有利于對紅色資源的保護。
二、關于東路和閩東
《沙家浜》抗戰故事,會涉及兩個地名:一個東路,一個閩東。
提到沙家浜,自然會想起36個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的傷病員:一、他們都是在東路地區作戰時負傷或患病的;二、傷病員中多數是來自閩東的人民子弟。
東路,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地理概念,指南京至上海鐵路的東段,西起常州,東至上海,南起太湖,北臨長江。東路的中心是常熟。因為東路地區黨的工作基礎好,發動群眾參與抗日早,又比較富庶。1939年5月,陳毅指派葉飛率新四軍六團挺進東路,目的是解決“人、槍、款”,發展部隊。當時,國民黨限制新四軍東進。陳毅讓六團不暴露番號,與一個地方武裝“江南抗日義勇軍”成立聯合指揮部東進,簡稱“江抗”。9月,國民黨“忠義救國軍”有意與“江抗”制造摩擦,在江陰顧山發生交戰,六團政治部主任劉飛負重傷,副團長吳焜被敵人冷槍擊中犧牲。“江抗”部隊受命西撤,離開了東路。部隊西撤,傷病員留了下來,隱蔽在沙家浜的蘆葦蕩、或流動于陽澄湖地區村莊養傷養病。
攝制組來到沙家浜部隊時,20集團軍政治部負責軍史工作的張冰說,“拍《沙家浜》,閩東不可不去”。因為,挺進東路的新四軍六團,是由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的。京劇《沙家浜》第5場中郭建光有兩句唱詞:“困難嚇不倒英雄漢,紅軍傳統代代傳”。這就是說,新四軍傷員病員中不少是紅軍,是來自福建寧德地區的老紅軍,他們即使負傷生病,依然信念堅定,意志堅強,他們帶頭以紅軍的精神和作風,戰勝傷痛和困難。攝制組在上海采訪當年“江抗”后方醫院護士黎明時,這位93歲老人給我們說了閩東紅軍傷員的故事。她說:有一個傷病員講話,福建人啊,那個大腿上打的一塊肉都掀起來了,里頭來的時候都是蛆啊,又沒有藥,只能擦點紅藥水,痛啊,哎約哦,哎約哦,我老是記得他,后來住了醫院里,慢慢好起來了,就是靠自己的堅強意志。
三、關于兵民和人民
新四軍六團來到東路地區作戰,人生地不熟,特別是語言交流困難,部隊說閩東語,當地人說吳語。常熟人開玩笑說,福建話像外國人說話。但是,老百姓知道“江抗”部隊是新四軍,為解放人民來到江南抗日作戰,所以群眾大力支持部隊。東進部隊從茅山出發,剛剛來到無錫梅村落腳,當地各界立即掀起擁軍熱潮。無錫市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富耀南對攝制組說:我們無錫各界掀起擁軍高潮,婦女界,包括小朋友,都到梅村去慰問演出。包括無錫工商界,無錫工商業比較發達,榮(毅仁)家,都出錢出力的,捐款捐物,捐棉花,捐布,無錫紡織很發達。那時候梅村周圍,可以說是人歡馬叫。有人民做靠山,“江抗”接連在東路打勝仗:比如黃土塘戰斗、夜襲滸墅關車站、火燒虹橋機場。“江抗”部隊在東路5個月左右,由近千人發展到四、五千人。實踐證明:兵民是勝利之本。
在沙家浜養傷,如果沒有人民掩護和支持,就沒法生存下去。陳宇,今年93歲,離休前任上海市環衛局黨委副書記。當年,她是“江抗”后方醫院的護士,她對攝制組說,后方醫院其實無后方,成了“游擊醫院”。有了敵情,就要把傷病員抬到船上,帶上藥品,把船開進蘆葦蕩,或轉移別的村莊。醫務員要學會搖船,船是老百姓無償提供的。冬季蘆葦收割了,傷病員被安排到群眾家里,藏在柴房里、牛棚里,草垛中。醫務員化妝成農民,提著放藥籃子,邊偵察敵情邊到群眾家里為傷病員換藥。端茶送飯,主要靠群眾伺候,人民把傷病員當親人。在無錫康復醫院,攝制組曾3次訪問吳志勤。他今年92歲,是36個傷病員目前唯一健在者。他說,沒有常熟人民,就沒有他吳志勤的今天。當年,傷病員在蘆葦蕩里隱蔽十分艱險。有個當地青年,水性好,為躲避敵人封鎖,想辦法潛伏在水里把船順風推進蘆蕩,給傷病員送去食物和藥品。吳志勤在戰場上5次負傷,膝蓋處還有彈片。1966年,他從24軍后勤部政委轉業,曾任無錫縣政協副主席。5年前住院,除了戰傷,還患有肺炎、腦梗等疾病。吳志勤對攝制組袒露心結:死后要把骨灰葬在沙家浜。
四、關于京劇和滬劇
京劇《沙家浜》搬上舞臺,是1964年。
在北京,攝制組尋訪到當年這個戲的導演和部分主要演員。導演遲金聲,今年93歲。他回憶說,京劇《沙家浜》是根據滬劇《蘆蕩火種》改編的。1963年歲末,專門把上海人民滬劇團請到北京,為北京京劇團作示范演出。然后,兩個團“兵對兵、將對將”切磋藝術。主要編劇是汪曾祺,1997年去世。其子汪朗對攝制組說,父親鐘愛民間文學,喜歡和諧的美,善于把平平常常文字湊到一起變成有味的東西。改編《沙家浜》倒是傾注了心血,尤其對《智斗》一場戲,把人物關系和矛盾揉得很好。譚元壽,83歲,他扮演郭建光,那一張亮相的劇照,成為當年《沙家浜》的經典劇照。接受采訪時,他說,《沙家浜》的名字,是毛主席定的。主席說,要突出武裝斗爭。于是,郭建光就成了一號人物,他的戲份量就加大了。交談時,他還清唱了一句“朝霞映在陽澄湖上”。馬長禮,在《沙家浜》里演刁德一,他今年85歲,患有糖尿病,耳朵背,談到扮演反面角色,他說,把刁德一的狡詐、陰險演絕了,阿慶嫂這個人物才能立起來,從咬字、眼神到細小手勢,他有他的演法。
京劇《沙家浜》,由滬劇《蘆蕩火種》改編。說到滬劇《蘆蕩火種》,編劇文牧功不可沒。可有兩位新四軍老兵不能遺忘:一個崔左夫,一個陳榮蘭。崔左夫是江蘇東臺人,1944年參加新四軍,開始在團里小報當編輯,后來做戰地記者。1957年,在解放軍建軍30周年征文之際,他想起9年前劉飛在淮海戰役戰場上給他說起的36個傷病員故事,就去了蘇南采訪,寫出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為滬劇《蘆蕩火種》提供了題材。崔左夫已經去世,攝制組在上海采訪了他女兒崔曉東。今年清明節前夕,又跟隨崔曉東去東臺三倉烈士陵園,拍攝她為父親掃墓的感人場景。陳榮蘭是揚州人,1944年在上海讀書時與同學結伴去了浙江余姚,參加新四軍浙東縱隊當了文藝兵。抗美援朝回國,轉業到上海人民滬劇團任副團長兼黨支部書記。她拿到崔左夫的作品,和文牧商量,改編成抗日傳奇劇。從主要人物設計到演員體驗生活,親力親為。十年動亂,她因《蘆蕩火種》遭受迫害,被打得遍體鱗傷。1973年,她因車禍去世,才44歲。攝制組采訪其女兒阮微蘭時,她幾度泣不成聲。
五、關于出品人和主題曲
昆山有個戲迷,生于陽澄湖畔,叫顧小錦。他曾是軍人,唱《沙家浜》戲長大,一晃年近花甲。麾下是路橋企業,拿過中國市政獎。他兼任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兩年前,倡導并投資拍攝紀錄片《沙家浜》。他常說,“《沙家浜》讓我終生銘記新四軍為保衛自己家鄉浴血奮戰,而這個故事對年輕人來說是陌生的,紅色經典需要宣傳和傳承。”2012年底,紀錄片《沙家浜》開機。顧小錦,一位心里裝著社會責任的出品人。
紀錄片主題曲,是戲歌風格,錫劇的韻味和現代歌曲元素相融合,取名《心動沙家浜》。葛遜作詞,鄒文蔚作曲,鄒文彪、劉云峰配器。歌詞寫道:“風起蘆葦蕩,心動沙家浜,云影天光,搖起思念的槳。軍民一家親,攜手歷滄桑,烽火歲月心連心,戰地花正香。血也滾燙,夢也芬芳,火種點亮霞滿天,魚水情意長。旌旗如火歌飛揚,蘆花飄飄聽回響。”主題曲的演唱者是國家一級演員、江蘇錫劇名家董云華,她在錫劇《沙家浜》中扮演過阿慶嫂,曾獲中國曹禺戲劇獎“表演獎”、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董云華用心抒懷,聲情并茂,主題曲委婉動聽……
(六集文獻紀錄片《沙家浜》編導組 竇娟 黃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