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碧濤萬頃埋忠骨 ——祭甲午海戰功勛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
碧濤萬頃埋忠骨 ——祭甲午海戰功勛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
作者:吳殿卿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2-01 瀏覽次數:7849
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這年7月,以日本海軍突襲北洋艦隊向朝鮮的運兵船為導火索,爆發了規模空前的中日海上戰爭。作為北洋艦隊航速最快的主力戰艦,“致遠”艦在9月17日的黃海大決戰中立下了卓越功勛。
管帶鄧世昌精心管訓
屈指數來,當年被大清光緒皇帝稱為甲午海戰“第一勛”的“致遠”艦,已在茫茫海底沉睡了120年。
“致遠”艦是1885年底從英國訂購的。盡管噸位不大,只有2300噸,但輪機馬力達5500匹,時速18海里,設各型艦炮23門,魚雷發射管4具,且于艦艏下暗藏“沖角”,最突出的是整體呈樓船型,雙桅、單煙囪,艏樓甲板上設有一座裝甲司令塔,在艉樓甲板上還有一個備用指揮臺。在當時,“致遠”艦屬于世界上先進的輕型巡洋艦。
“致遠”艦的管帶名鄧世昌。艦由他從英國接回,此后他便一直任該艦管帶。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青少年時期,他“性沉毅,留意經世之學”,曾學過經商。1866年秋,他隨父親販茶到上海,親眼看到西方國家的艦船在黃浦江和我海面上橫沖直撞,怒不可遏。他紅著兩眼宣誓似地對父親說:“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海軍處處被人欺,是沒有出路的。”翌年初,福建船政學堂招生,他毅然趕去應考,被錄取為駕駛班第一期學員。鄧世昌聰明干練,加上報國心切,學習成績十分突出。在校期間,他就很受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器重,畢業后入福建水師,先后任“海東云”、“振威”“飛霆”等艦船管帶。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著手籌建北洋水師,“聞世昌熟悉駕管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便點名把他調入北洋水師,先后任“鎮南”艦、“揚威”艦管帶。1887年7月,在英國訂購的“致遠”、“靖遠”艦竣工,鄧世昌受命以參將銜與守備邱寶仁等一起赴英接艦。
同年9月12日,“致遠”艦、“靖遠”艦及德國建造的“經遠”、“來遠”等艦,一起駛離英國樸茨茅斯港,踏上了跨越三大洋的回國航程。此次接艦領隊,是受聘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的英國人瑯威理。歸航途中,艦艇編隊在瑯威理的統領指揮下,安排了不少海上訓練。但鄧世昌仍不滿足。他按照自己的想定,加大訓練難度,增加訓練科目。時而“操水險、火險”,練損管,時而“提升搬運炮彈,作備攻”,把一路訓練搞得有聲有色。12月26日,接艦編隊抵達廈門,翌年初抵大沽口。通過一路訓練,“致遠”艦官兵已各自熟悉本職技能,可以擔負戰斗任務了。因接艦有功,鄧世昌升為“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
鄧世昌愛艦愛海,恪盡職守。由于大量經費被挪用,北洋海軍組建不久即供給不足,軍紀廢弛。數十艘戰艦的北洋海軍,飲酒、賭博成風,“自左右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鄧世昌不與為伍,始終不帶家眷,與下級官兵一起住在艦上,一心一意治軍練兵。他從軍27年,只回家過三次,最長的一次也只在家中住了七天。中法戰爭期間,鄧世昌父親病故,他主動提出不奔喪。家中治喪期間,他在艙內反復默寫“不孝”二字,淚如雨下。由于他“做事惟謹、治事精勤”,苦心鉆研海軍戰略戰術,注意學習西方海軍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其管帶、操艦水平在北洋水師官佐中均技高一籌。在他的精心管理訓練下,“致遠”艦“使船如駛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成為北洋艦隊中整訓有素、最有戰斗力的主力戰艦之一。鄧世昌贏得了下級官兵的欽佩和敬仰,也引起了同僚官佐的嫉恨和排擠。但鄧世昌不為所動,依然沒日沒夜地由他的愛犬“太陽”陪伴著,守在戰艦上,一絲不茍地督促戰艦保養,組織操駕、戰斗訓練。
1894年5月,大權在握、炙手可熱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到威海檢閱北洋海軍,所到之處自是一片捧場贊歌,然而鄧世昌依舊不肯趨勢隨俗。他當眾一條條歷數了軍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有效彈藥匱乏,武備落后;供應煤炭質量低劣;官佐無責任感,訓練敷衍,軍艦保養差。并具體提出,“致遠”艦水密門橡皮老化,因沒有錢外購,無從替換……這樣下去,沒有戰事尚可,一有戰事必釀大禍!李鴻章當然清楚鄧世昌講的都是真情實話,但他講話尖刻、不留情面,令李鴻章十分尷尬、難堪。李一邊強壓住怒火虛與敷衍,一邊暗下決心:此等不識相,必得尋機教訓教訓他!
然而,這個機會沒有等到。兩個多月后,鄧世昌的話不幸而言中了。
血拼黃海大東溝
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這年7月,以日本海軍突襲北洋艦隊向朝鮮的運兵船為導火索,爆發了規模空前的中日海上戰爭。作為北洋艦隊航速最快的主力戰艦,“致遠”艦在9月17日的黃海大決戰中立下了卓越功勛。
戰斗于17日中午打響。日軍以“松島”“吉野”等12艘戰艦組成兩個游擊隊協力出擊。北洋艦隊先是由“定遠”與“致遠”“鎮遠”等10艘戰艦迎戰,后在大東溝口外停泊警戒的“平遠”“廣丙”兩艘艦也參加了戰斗。雙方24艘戰艦在海面交火,且大都是先進的蒸汽機艦船。海戰規模之大,是此前世界上所沒有的。
戰斗一開始,在鄧世昌嫻熟的操縱指揮下,“致遠”艦一面連連發炮轟擊日艦,一面掩護旗艦,充分發揮出了速度快、機動靈活的優勢。史書上記載:“致遠”艦于“陣云繚亂中,氣象猛鷙,獨冠全軍!”戰斗打到下午3時許,“致遠”艦已彈痕累累,水線以下多處被擊穿,由于水密門隔艙的橡皮年久老化,難以堵漏,海水嘩嘩涌入艙室,隨時有沉沒的危險。這時鄧世昌突然發現,旗艦“定遠”號被日艦擊中要害,艙面燃起大火,形勢十分危急。日艦第一游擊隊則抓住“定遠”艦集中人力滅火之機,頻頻發炮,全力向其撲去。而這時“致遠”艦彈藥已不多了。鄧世昌遂果斷地對幫帶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于是下令將“致遠”艦駛出“定遠”艦之前,用艦艏撞沉“吉野”。陳金揆受命,立即指揮官兵開足馬力向前沖去。日艦見“致遠”艦來勢兇猛,遂集中火力向其轟擊。炮彈像雨點一樣朝“致遠”艦壓來,部分官兵開始慌亂。鄧世昌昂然挺立在指揮臺上,神色鎮定地對大家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全艦官兵深受鼓舞,遂“鼓輪怒駛,且沿途鳴炮不絕于耳,直沖日隊而來。”“吉野”發覺鄧世昌的意圖,迅疾規避,同時與其它三艘日艦一齊向“致遠”艦集炮轟擊。3時30分,“致遠”艦被擊中要害,機器鍋爐爆炸,迅速下沉······
“致遠”艦沉沒后,鄧世昌落入水中。艦上配置的魚雷艇趕來相救,他拒絕上艇。隨從劉忠拚力游到他跟前,把一個救生圈遞給他,也被他推開。就在鄧世昌即將沉沒時,他的發辮被愛犬“太陽”拉住了。通人性的“太陽”不忍讓主人葬身大海,“銜其臂不令溺,公斥之去,復銜其發。”見此情景,鄧世昌熱淚盈眶,于是伸出手把愛犬抱在懷里,與其一起追隨自己的愛艦“致遠”號沉入水中。艦上官兵260余人,大部壯烈犧牲。
由于“致遠”艦奮勇迎戰吸引了敵人的火力,使“定遠”艦順利滅火轉危為安,重新投入戰斗。
與大海永恒
黃海大東溝之戰,是甲午戰爭關鍵的一仗。此后的結局是悲慘的:旅順、威海接連失守,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然而,“致遠”艦在危急關頭英勇悲壯的一刻,卻震動了大清朝廷、鄉野漁樵,永遠留在了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心存芥蒂的李鴻章,聞訊嗟嘆不已,反復念叨:“不料今世尚有此等之人!”
光緒皇帝則含淚撰聯贊曰:“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重金撫恤鄧母,為鄧氏家族修祠建廟,并親自撰寫了祭文、碑文。
戰斗結束后,沿海人民懷著對英雄的敬仰和懷念,自行組織起來,紛紛駕舟出海,用漁網拖,冒著生命危險到海底探摸,了解“致遠”艦到底沉落何處,找尋鄧世昌的遺體······
“致遠”艦沉留在大海深處,英雄的遺體無從找尋。然而,“壯節公廟”、鄧世昌塑像(連同他心愛的“太陽犬”),卻在大鹿島、在成山角、在威海市,在英雄的故鄉廣州,一個又一個地豎立起來。“致遠”艦與管帶鄧世昌等壯烈犧牲的官兵,都將與大海永恒,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