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銅像?鴿哨
銅像?鴿哨
作者:章熙建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5-12-25 瀏覽次數:7830
戰爭,往往把綿長情感洗煉成璀璨星光。一座銅鑄像、一只彈雨飛鴿,戰將與士兵戰火中的生死邂逅,穿越烽火硝煙的時空顛沛,豐盈靈動地折射著抗戰英烈的血性光輝。
時光回溯1943年冬日黃昏,黃海之濱的抗日山朔風蕭瑟,莊重肅穆的烈士銅像終于鑄成。只是銅像蘊涵兩個數據,贛榆戰役清掃出銅彈殼31公斤,而戰將喋血沙場恰巧31歲,這份疊合讓士兵心底壅塞泣血的痛。
此刻,留著短分頭、戴著玳瑁邊眼鏡的李卡夫,面容悲戚地盤坐銅像石基前,雙手木然地摩挲著一捧銅彈殼。疲憊的戰友們回返營地,但他執意留下守護心血熔鑄的作品,其實是在銅像揭幕前夜為將軍守靈。月光如水,寒蛩細吟,從戎報國的征途恍若就在眼前蜿蜒延伸……
結識將軍,是那個久雨乍晴的春日。碾場上操槍舞刀的戰士身如蛟龍,李卡夫平端畫板倚靠老槐樹靜靜地寫生。驀地耳邊響起一聲稱贊:“不錯!哪來的秀才?”驚回首,俊武軍人目光和藹而不失犀利睿智。
生死情緣就此締結。1940年初秋,浙江舟山,省立美專高材生李卡夫,讓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學生十萬軍”激起澎湃熱血,星夜辭家孤身投軍。途中遇到幾個懷揣同樣夢想的熱血青年,結伴轉道皖南參加新四軍,時隔不到三月便遭遇“皖南事變”,突圍后顛沛數月輾轉進入魯南濱海抗日根據地。雖然陌路相逢,但士兵卻像邂逅兄長般敞開心扉。這一年,李卡夫剛滿16歲。
“年紀尚輕,經歷不凡哩!”戰將輕撫士兵后腦勺,感慨中流溢幾許贊賞。翌晨,李卡夫接到命令:調任教導二旅政治部干事兼《戰士》報記者。此后兩年追隨戰將穿行硝煙彈雨,反蠶食戰役、郯城攻堅戰……耳濡目染間,李卡夫如吮甘霖般把那份血性忠誠植入自己的血液。
將星隕落的瞬間,李卡夫僅在數步之外。1943年11月26日凌晨,寒霧籠罩的贛榆縣馬旦頭村槍聲驟起,數百日偽軍趁夜偷襲我濱海軍區機關。戰將沉著指揮,僅半小時激戰即將敵頑擊潰。就在追殲零星殘敵時,一個臥地假死的鬼子機槍手,突然翻身射出一梭罪惡子彈。
戰將頭部中彈仰面倒下。怒目如裂的李卡夫箭步飛縱鬼子跟前,一把擎起炙熱的槍管,駁殼槍子彈盡數射入鬼子胸膛。將軍不屈的頭顱輕挽在李卡夫臂彎間,圓睜的雙眸仍閃爍懾人的凜然。
思緒至此,李卡夫再次黯然垂淚。1941年春,是戰將主持設計并建造了這座烈士陵園,孰料僅隔兩年,戰將自己竟長眠于第五坡段的六角亭墓冢中。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電令盡搜贛榆戰役銅彈殼,為戰將澆鑄銅像。整整三個不眠之夜,李卡夫執拗地貓在墓地里,熔銅、鏨模、澆制,全部才藝和感情都融注于心血之作。
凜冽寒風掠過,身板瘦癯的李卡夫陡然打了個激靈。手掌中22枚锃亮的銅彈殼,是篩選出鑄像的31公斤所剩,當時李卡夫悄悄藏進軍挎包。那一刻,士兵隱隱感覺心頭有一縷牽掛未曾放下,卻一時拽不出頭緒來。此刻,寒夜如魅,萬籟俱寂,李卡夫心底卻熱流奔涌。他預感定有某種玄機在觸發一份啟迪,抑或陰陽兩隔的戰將意欲傳遞某種遺愿。苦思冥想中,李卡夫手托腮幫打起了盹。恍惚間,他看見銅像突然迸射萬道金光,一只驍勇矯健的哨鴿劃破夜幕輕盈地落在銅像左肩上,穿透氣流的哨聲脆亮而悠長,如天籟直貫蒼穹。
李卡夫驀然驚醒。周邊夜色寒冽,戰將銅像在海風輕拂中透發凜然浩氣,一只游隼從山巔滑翔飛掠海岸線。李卡夫腦際電光石火般閃過一個意念:戰將是要昭示世人一種心跡,那就是對于和平的無盡渴望與追求。李卡夫霍地站起身,挎包里彈殼的叮咚脆聲讓他心底漫過一絲沖動,因為那份靈犀就附著在22枚銅彈殼上。
這個戰爭間隙的凌晨,夜幕下的抗日山如潛龍盤蜇。李卡夫撥亮馬燈,頓悟與真情如泉流瀉,追思與膜拜融入鏨刀,點滴情緣凝結于聚合的黃銅彈殼。拂曉時分,一只面朝大海振翅翱翔的彈雨飛鴿,恍若天降般鑲嵌于將軍銅像左肩,系縛雙腿薄如蟬翼的鴿哨,伴隨海風掠過發出穿透云霓的輕吟。霎時,將軍銅像的身姿愈發豐盈靈動,那份高潔威武裂石穿空般迸射。
李卡夫遽然落淚。鴿哨的音律激射一束清純明快,仿佛正是自己佇立峰巔的仰天長嘯。他霎時讀懂了彈雨飛鴿的生命本源,鴿哨其實就是手中鋼槍與鏨刀的化身。他甚至想到此生抑或就是上蒼派遣來給將軍塑像的。年輕才俊如釋重負,他明白完成這輪使命之旅,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追尋將軍足跡浴血殺敵!
細雨如煙的春日,蘇北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我佇立戰將銅像前,簇擁英靈的蒼松翠柏宛如大地挽歌,催人神馳曾經的烽火歲月。戰將符竹庭,1912年生,江西廣昌縣人。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委兼濱海軍區政委。1943年11月26日在贛榆戰役中犧牲,年僅31歲。曾與他搭檔任團長的楊得志將軍賦詩志懷:“贛南閩西初相識,萬里長征風雨同。君赴敵后驅日寇,血灑贛榆留英名。”
然而,我卻無緣一睹彈雨飛鴿,因為歷史無情地在這里嵌入一個匪夷所思的插曲。
1947年2月那個霪雨霏霏的清晨,攻占贛榆城的蔣軍闖入抗日山烈士陵園,面對抗戰英靈長眠的墓地,躡手躡腳地穿過青松翠柏。只是剛至將軍墓冢前,凌厲海風卷著雨煙掠過,將軍銅像肩上的鴿哨遽然響起,在山坳間盤旋回響,似召集部隊沖鋒馳騁。蔣軍霎時魂飛魄散,有的緊捂雙耳。一個軍官狂躁地奪過士兵手中的機槍,喪心病狂地朝彈雨飛鴿掃射了一梭子彈。此后,倉皇離去的蔣軍再也未敢驚擾這座墓園。
但罪惡已然鑄成。將軍銅像留下數十個黢黑彈孔,彈雨飛鴿則銅屑飛濺,化作祭奠英靈的繽紛淚雨。
而罪惡遠不止是對一個抗戰英靈的褻瀆。此刻,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原戰場,年輕的指導員李卡夫,正帶領連隊進行慘烈的陣地阻擊戰。連長在子夜炮擊中犧牲,全連兵力四折其三。李卡夫率收攏成排的戰友獨撐半夜。清晨6時集結號響起,中原突圍已鑄成一道歷史輝煌。左臂中彈的李卡夫面對蔣軍又一輪瘋狂沖鋒,扯著嘶啞嗓門下達撤退命令。就在那瞬間,他心頭突然漫過針錐般的劇痛,僅有秒計的暈眩,一串罪惡彈雨瀉落前胸。英雄倒在血泊中,甚至沒能再看一眼東方噴薄迸射的絢麗朝霞。
符竹庭銅像于1955年重鑄。擔綱主修的雕塑家曾嘗試復原彈雨飛鴿,但數番努力總難見那份靈動神奇,最終讓這則令人悱惻的烽火傳奇鑄成痛憾。但坊間傳聞卻演繹出另一道美麗永恒——藝術家夢見那只精靈振翅穿越彈雨硝煙,追隨英雄戰將飛入了湛藍蒼穹。
只是我還在執著地追想:年輕指導員遭遇劇痛暈眩,與蔣軍槍掃彈雨飛鴿幾乎猝發于同一時刻,那抑或就是對生命精靈毀于兵燹的心靈感應?22歲的李卡夫中彈倒地的瞬間,臉龐的驚愕嬗變為欣慰,莫非早在創作彈雨飛鴿時,他即已從22枚彈殼中讀懂了血灑沙場的生命歸宿?
與戰爭之殘酷相對應,生命固然美麗而脆弱,但植于脆弱中的那份堅韌,終究蘊藏著逾越鋼鐵的力量。彈雨飛鴿抒揚的凄美韻律,將永久讓人于無聲中真切聆聽血性軍人的生命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