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中國曾經的海上輝煌
中國曾經的海上輝煌
作者:孫建華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1-06 瀏覽次數:7838
“明代海軍在歷史上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至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不是他的對手。”這是研究中國歷史的著名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對明初鄭和下西洋所率船隊的結論。鄭和下西洋,是當時中國海洋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代表著世界海洋事業發展的最高水平。
縱觀世界文明史,沒有哪個民族或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具有如此悠久而非凡的海上歷史、海上活動、海上技術。自古以來,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又是一個瀕臨太平洋的國家,在這種既陸又海環境的生存和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的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同樣不朽而燦爛!
7000多年前的百越文化和6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證明中國人早在遠古便已輕舟出海,成為世界上最早探索海洋的族群之一。4000多年前開始的夏商周時期,在甲骨文中出現了“舟”字,也有了最早的航海活動記錄。近3000年前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運用于造船,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上氣象、海上導航等技術逐步成形,航海不但用于大規模海上運輸,也用于大規模海上作戰。吳齊黃海之戰,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海戰。海洋文化已有創世成果,以《山海經》為例,就是一部以神話為主體、內容豐富的多學科經典著作,其中的“精衛填海”、“海外仙山”等精彩故事流傳千古,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海洋的堅韌求索和美好向往。
據史料記載,從秦朝至明初的1600多年里,中國人在航海活動和技能上一直領先世界。秦漢時期,中國航海蓬勃發展。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3000多人,出海東渡尋找長生不老藥,還帶去五谷種子和各種工匠。有一種說法,徐福一行后來落戶到一個島上,繁衍生長,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也就是日本,所以至今日文中仍有大半是漢字,還有祭祀徐福的“金立神社”。漢武帝下令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東至朝鮮、日本,西去南亞,遠至今日的斯里蘭卡。還建立了強大的“樓船軍”,擁有戰船2000余艘、兵力20余萬,并以此統一了東南沿海,將朝鮮收歸漢朝管轄。
唐朝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科技文化全面進步,國際交往十分頻繁,中國航海進入繁榮時期。當時,中國船舶工藝技術先進,結構堅固精良,載重噸位大,無論造船工業還是遠洋航行方面,均獨步于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全面興旺,航跡不僅遍及東南亞、阿拉伯灣、波斯灣,而且已伸展到紅海和東非海岸,形成了直接溝通亞非兩洲、長達1萬多公里的遠洋航線。波斯灣風浪險惡,只有中國海船能夠遠航無阻,阿拉伯東來的貨物,都要由中國船工運載。朝廷設立了專門管理海外航運貿易的機構,交州、廣州、泉州、揚州、登州成為馳名中外的航海貿易大港。海上具有了抗風浪的大型戰船,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唐太宗曾3次派兵出海東征高麗和百濟,尤其在白江口海戰中,唐朝水軍殲滅了10倍于己的日本船師。
宋元時期,中國航海呈現全盛景象。這兩朝的歷代皇帝,都力主經營海洋、增強國力,推行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促進了航海事業的全面發展。中國擁有最先進的造船業和航海術,無論哪國商人都以乘坐“中國大舶”為最佳選擇,其磅礴和美麗征服了世界;航海技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發明和創新,諸如螺旋漿、水密艙、升降舵等,“八面來風”的風帆技術,使大船逆風也能行駛,但最突出的是將指南針變成了羅盤。馬克思說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因為羅盤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之后,不僅為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提供了航海技術支撐,而且拉開了現代世界的帷幕。在宋元王朝幾百年時間里,中國牢牢掌握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控制權,新航路不斷開辟,通商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加,航線也進入了地中海,環中國海、西太平洋、印度洋等遼闊的海洋,都成了“東方馬車夫”的天下,南海更成了中國的內海。海上軍事力量也迅速發展,頻繁用于內外征戰,且科技先進、規模巨大。1161年10月27日,在黃海進行的宋金之戰,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當宋軍戰船已經運用弓射火箭、火蒺藜、霹靂炮、突火槍等諸多火器的時候,歐洲人還在苦練劍術。元軍建立了更為強大的水上艦隊,他們劃時代發明了火炮,不僅在海上摧毀了宋朝賴以生存的水師,而且在陸上摧毀了一個個歐洲城堡。元朝海上用兵次數之多、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派兵東征日本,戰船分別是900艘、3600艘,因遭風暴失敗后,又造戰船3000艘準備第三次攻日。以后又不斷派艦隊去臺灣,攻越南、緬甸、爪哇等。僅元朝初年,制造和使用的戰船就達1.79萬余艘,令人驚嘆。宋元的海上強盛,是以發達的海上經濟為基礎的。特別是南宋,被今天的西方學者評為“當時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南宋的國家財政年收入達1.6億兩白銀,其經濟規模占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70%以上,而海洋貿易帶來了巨額財富,僅市舶稅收一項便占財政總收入的15%—20%,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
明朝初年,中國的航海水平達到巔峰。以鄭和船隊為標志,無論船只質量、遠航技術、作戰能力,當時全世界無與倫比。僅從規模上看,作為帥船的“寶船”,其排水量達1.7萬噸之巨;船只和兵力的數量,作為世界最大船隊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保持桂冠500年之久。然而,明清兩朝的海禁政策,斷送了稱雄世界的大好局面,中國的海上進程黯然而止。雖然明末清初出了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打敗了荷蘭艦隊,收復了寶島臺灣,但僅僅是中國海上最后的一絲輝煌。此后直至上世紀中葉,大海給予中華民族的,就只有接踵而來的一個個奇恥大辱了。
中國人自己退出大海之后,歐洲人成了海洋的主角。隨之,中國輝煌的海上歷史似乎也被遺忘,地中海海洋文明成了世界海洋文明的標志。盡管歐洲人還在地中海劃著小船兜圈子的時侯,中國人已經坐著高大樓船遠涉重洋;歐洲人還以得到絲綢、瓷器為大富大貴的時侯,中國人已經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做大海上貿易;歐洲人拿到羅盤用以大航海的時侯,中國人發明指南針、運用羅盤已經幾百年……至今,西方怎么還說,中華民族只有航海技術、沒有航海文明呢?應當還歷史公正,還中國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