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一諾七十年 三代人接力守護猶太校長藏書
一諾七十年 三代人接力守護猶太校長藏書
作者:王玉琴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2-26 瀏覽次數:7827
二戰期間,在上海提籃橋地區避難的猶太人校長卡爾將回歐洲,臨走前,將2000余冊重要的英、德和希伯來文藏書托付給他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并留下一句話:“我會回來取的。”此后林家帶著這些書顛沛流離,躲過了轟炸、盜匪和焚毀。盡管和卡爾先生失去了聯絡,但卻一直為其精心保管著這些珍貴書籍。林老先生在去世之前仍念念不忘要兌現諾言。為了卻先人遺愿,找到卡爾或其親屬,他的后人開始了艱難的尋親之路。德國駐滬總領事聽說此事后非常感動,馬上根據有關線索派人尋找。如今,他們雖然找到了卡爾夫婦的合葬墓,但事情仍沒有結束。
林道志先生
受托于危亂之中
1889年,林道志生于浙江黃巖,成年后來到上海,在商務印書館做工。上世紀30年代戰事紛亂,全家經濟僅靠林道志與其長子艱難維持。在讀了幾冊化學方面的書籍以后,他在自家辦起了生產肥皂和復寫紙的手工作坊,然后拿著做生意賺的錢,辦起一座私立小學——“慕義學校”,免費招收貧困百姓家的孩子入學。
正是那一時期,希特勒決意滅殺猶太種族,很多國家怕惹禍上身,不許猶太人入境,而上海卻成了猶太人求生的“諾亞方舟”。當時提籃橋地區一下涌入兩萬多名前來避難的猶太人,林道志的學校也接收了一些猶太孩子。其間,猶太人卡爾·安格爾(Carl Anger)同他不斷接觸,兩人遂成知心好友。林得知卡爾曾在德國任校長,于是請他到慕義學校任教。
1943年前后,一部分猶太人開始撤離上海,卡爾·安格爾校長也在其中。臨走前,卡爾無奈地將2000余冊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來文書籍,包括一些珍貴的宗教書籍全部寄存在林家。卡爾拜托林先生:“請好好保存這些圖書,我會回來取的!”
林道志看到,書上多有編號,很多蓋有“保羅中學”圖章。這些珍貴的藏書,大多是布面燙金精裝,有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有《圣經》故事,也有印刷精美的彩色童話繪本,有些畫冊中人物、動物的肢體甚至可以活動,制作十分巧妙。
就在猶太難民撤離不久,林道志帶著全家逃往家鄉浙江黃巖。他們來不及帶太多行李,卻雇傭了10名挑夫,用一個個大籮筐挑走了所有的書。
奇跡!不可思議的奇跡!
去黃巖要走水路。上船前,書一度被日本人扣下。林家人告訴對方這是猶太教會的書,終于過關。
在水上,小舢板上擠靠著林道志和他的全家老小,中間還擺放著裝有2000多冊書籍的幾個籮筐。林道志擔心小船超重傾覆,或書被大雨淋濕澆壞,他不斷用油布等物加蓋那些大籮筐。忽然,有汽船“嘟嘟”的引擎聲傳來,他尋聲望去,只見后面一艘強盜的小汽輪全速追來。強盜船步步逼近,書被搶只是時間問題。林道志近乎絕望,情急之中,他拉著船長,拼命喊道:“撐帆!撐帆!”
但船老大不肯,“你看這河上哪里有風,桅桿上的繩子、小旗子都紋絲不動。”林道志固執地說:“咳,你升嘛,帆升上去,風就會來的。”
船老大拗不過他,在無風的晴天扯起了滿帆。沒想到奇跡出現了:揚帆的瞬間,水面上狂風大作,小舢板終于逃出了盜匪的視線。
此后,這批書跟著林道志幾經輾轉,終于回到了上海提籃橋家里的一個亭子間里。1966年夏,這批書再次險遭不測。那天下午,紅衛兵破窗而入。廂房、臥室、客堂間,被一一掃蕩,最后,他們的腳步停在了神秘的亭子間。
亭子間里的書沒有躲過他們的眼睛。這些大都泛黃、發脆的外文洋書被視作“淫穢黃色書”、“大毒草”。書被拉到門外的一處空地上。紅衛兵挖了一大一小兩個坑,準備將書扔進去焚燒。一旁的小兒子林尚義已近乎絕望。
然而,奇跡再次出現: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點。雨越下越大,紅衛兵無奈地改變原定計劃。他們將書運回房間,貼上封條,拋下一句:“過幾天再來!”然后匆匆離去。
第二天,年屆耄耋的林道志匆忙奔赴宗教局。他反復解釋,這批書絕不是“大毒草”,“這不是我的,是別人的”。宗教局下達了封存令。書被原封不動封存于亭子間。亭子間里的餐桌被搬出,林家為此在走道上吃了一年的飯,直至封條被允許拆封。
“幸虧這場大雨及時而至,這批藏書再逃一劫。真是命中注定,這些猶太人的書不該被奪走。”林道志的小兒媳、65歲的潘碌女士激動難平。
潘碌女士回憶說:“從我嫁到林家開始,就時常聽我公公提起,那猶太人說會回來拿書,就一定會回來。”風雨幾十年,林道志一家每天都在擔憂這些書的安危,這樣的擔憂幾乎成了林家三代人的心病,不知何時才能去除。
卡爾記載林家70年的書籍
“我們一直在等你”
1981年2月,92歲的林道志在睡夢中辭世。大兒子早已去世,林道志希望小兒子林尚義繼續尋找和等待書的主人,這是他的遺愿。
此后,林尚義奔走不停,卻無功而返。2006年,林尚義突發疾病猝然離世。他的妻子潘碌和外甥孫禮德接過了接力棒。
林家二樓亭子間“書庫”的秘密最終被某些外人得知。這批書裝幀精美,凹凸印刷,封面還有燙金。“這可是二戰中遺留下來的東西,堪稱文物,值大錢了!”孫禮德說。有人曾慫恿孫禮德拿出一些書當古董賣掉。他聞聽后深為震驚,“虧你想得出!”
2013年10月11日,林家人原本打算尋找一張過去的稅單,在翻箱倒柜時,他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早已泛黃發脆的牛皮紙信封,信封上寫有林道志的親筆:“關于猶太人的書的說明”。
歷經幾十年風雨變故,大約連林道志自己都忘了有這份材料,直至晚年,他也不曾向家人提起。信封上面清楚地寫著,這位猶太校長名叫卡爾·安格爾,材料最后還有他的地址。大信封里有十幾頁紙和3個信封,里面有一封1947年9月卡爾先生寫給林道志的信。這是一封用打字機打好的英文信,信中說:“我已回到故鄉德國,現住在岳母的公寓里……食品供應不是很好,回鄉的生活總算安定,也找了份不錯的工作。”信的末尾寫道:“愿神祝福你和你的家庭,許你們富足。我很想得悉你們的消息。”信封里還有卡爾夫婦合影和一沓圣誕賀卡。
林家后人無比興奮。潘碌說,那一刻,她流下了眼淚,覺得這些非常珍貴的外文書籍,離回家的路越來越近了。
潘碌和外甥寫了一封信,找了兩位在上海的德國留學生幫助他們譯成德文,按照猶太校長留下的地址寄出去。信的抬頭是“卡爾·安格爾先生或他的后人”,潘碌寫道:“如果你還記得這一批書,請與上海的我們聯系,我們一直在等你。”
令人頗感遺憾的是,一番苦苦等待之后,寄出的信又被退了回來。德國郵局告知“收信地址查無此人”。“應該是他們已經搬家了,畢竟好幾十年過去了。”潘碌說。
就在這時,上海舊區改造步伐正在加快,林家三代幾十年所居住的虹口區東長治路805弄45號也在搬遷之列。拆遷在即,裝有2000余冊圖書的6個木制大書箱怎么辦?
無可奈何之下,潘碌匆匆寫信向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求助。擔任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6年的陳儉聽到過許多猶太難民與上海的故事,但在收到潘碌的求助信時,他還是感到“被震了一下”。“這是我們遇到的最激動人心的一件事。以往是猶太人找中國人,這次是中國人找猶太人。”
陳儉說,“有德國歷史學者告訴我,猶太難民最感念的是,當年兩萬多人一下子涌入提籃橋,生活大受影響的當地居民,卻自始至終沒有對他們造成一起傷害。”以色列政府還把上海人救猶太人的事寫進了小學課本。他們想讓下一代猶太人永遠記住,上海人對猶太人有救命之恩。
更令陳儉感動的,是林家信守諾言的執著。在陳儉看來,林道志有一種“中國人骨子里的精神力量”。
很快,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和德國駐滬總領事館取得聯系,并向其尋求幫助。
2014年春天,央視《等著我》欄目和德國電視臺合作,對此事進行跟蹤報道,一批歐洲志愿者加入尋找卡爾先生的行列。6月中旬,潘碌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前不久在德國北部什未林小鎮,志愿者們找到了卡爾先生和他夫人寶拉·安格爾的合葬墓。令人遺憾的是,經反復調查得知,卡爾夫婦生前并沒有子女。這讓守護藏書70余載的林家難掩惆悵!
“這至少是一個安慰。至少對外公和媽媽有了一個交代。”林道志的外孫孫禮德語氣里仍有抑不住的欣喜,他說經歷了漫長的等待,這件事情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當時卡爾寄來的信里不是說他寄居在岳父家嗎?說不定還有其他親友,說不定還有新的線索。”孫禮德說,他們不甘心就此放棄,要繼續尋找,“我們還是想把書親手還給卡爾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