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生命不息 奉獻不已 ——訪新四軍老戰士朱海峰
生命不息 奉獻不已 ——訪新四軍老戰士朱海峰
作者:郭照東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09-02 瀏覽次數:7855
朱海峰(右)接受筆者采訪
4月的蚌埠,春意盎然,滿目蔥蘢。筆者應約來到解放軍裝甲兵學院,拜訪新四軍老戰士朱海峰老人。
馳騁疆場 赤心向黨
訪談從朱海峰投身抗日烽火的軍旅生涯開始。1938年安徽省嘉山縣(今明光市)淪陷時,朱海峰年僅14歲,在親眼目睹了日軍的累累暴行后,他義憤填膺,決定放棄學業,報名參加趙匯川領導的宿縣抗日游擊支隊。1940年,他加入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轉戰在津浦鐵路兩側的淮北敵后抗日戰場,后隨黃克誠領導的八路軍第五縱隊,東進蘇北鹽阜地區,參與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堅持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皖南事變后,朱海峰調往新四軍第一師,在蘇北、蘇中堅持敵后抗戰。
回顧抗戰,朱老謙遜地說:“那時我只是一個一二十歲的毛頭小伙子,在首長的關心下做具體工作,值得說的很少。值得提及的,一是見證了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把日本侵略者趕跑了;二是有幸近距離領略到彭雪楓、粟裕、黃克誠、譚震林等軍事家的治軍風范,他們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終身;再一條就是1941年2月入黨,這是我政治生命的起點,一生奮斗有了目標?!?/span>
老人說,解放戰爭期間,他在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和第三野戰軍第二十軍,參加了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從中原到淮海,再到江淮、江南,從農村一直打到大都市上海,終于推翻了國民黨統治,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10月,他又隨二十軍開赴朝鮮,在長津湖首戰并打敗美國“王牌軍”——陸戰第一師。1952年10月奉命回國后,作為裝甲兵的一員,他輾轉大江南北,一直從事裝甲兵的教學和基層領導工作,直到1982年從蚌埠坦克學校校長崗位上離休。
老人一邊說一邊翻開他珍藏的各種紀念章:1949年獲得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1952年獲得的朝鮮三級國旗勛章和軍功章,1957年獲得的三級自由獨立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得的獨立功勛榮譽章……這些無言的勛章無不見證了朱海峰非凡的軍旅歷程。
潛心新四軍歷史研究
離休后,特別是擔任蚌埠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學術研究組組長以來,系統學習、回顧、研究、宣傳新四軍的歷史,成為朱海峰的主要工作,《鐵軍》《大江南北》《云嶺》以及老一輩回憶錄、抗戰書刊等成為他的良師益友,當年戰斗過的地方開封、山東、徐州、蘇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老首長的教誨銘記在他的心頭,軍民同仇敵愾的敵后抗日烽火縈繞在他的心中,老人拿起筆,一篇篇凝聚心血和情感的文章汩汩而出。
幾年來,他在《鐵軍》《大江南北》《云嶺》《蚌埠日報》等報刊以及研討會上,先后發表了《回憶在粟裕師長身邊工作二三事》《懷念譚政委學習好作風》《蘇中新四軍第一師反清鄉斗爭中的短槍隊》《以史為鏡莫忘國恥,繼往開來興我中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感言》《淮海戰役中的夏莊戰斗》《在第二十軍參加渡江作戰的回憶》《我為蘇加諾總統做演示》等幾十篇十幾萬字的文章。其中,《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抗美援朝中的運用和發展》,1999年獲中國毛澤東軍事思想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以頑強的戰斗精神戰勝強大之敵》,2007年獲總參謀部“回顧光榮歷史,贊頌偉大成就”主題征文三等獎;《略談葉挺對新四軍創建的貢獻》《給大炮“安上刺刀”——紀念我的日本戰友坂本寅吉先生》,2000年和2010年分獲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優秀學術成果三等獎。
在勤于筆耕的同時,朱海峰還應邀接受各級新聞媒體的采訪,大力弘揚新四軍的鐵軍精神和黨的優良傳統。2006年他接受中央電視臺《虎踞龍盤——解放大軍渡江記》《開國大將張云逸》大型文獻專題片記者采訪,2009年接受《安徽日報》“紀念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專欄記者采訪,2011年接受《合肥晚報》《紅色安徽·發現巡禮》專欄記者采訪,2012年接受總參謀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攝制組采訪,至于接受《蚌埠日報》、蚌埠電視臺記者采訪就更多了。這些采訪已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和省市媒體播出或刊發。
關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朱海峰把關心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他說,早在駐防南京等地時,就曾應邀擔任校外輔導員。離休后,老人更樂意把親身經歷的戰役戰斗與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重要黨史軍史人物誕辰結合起來,常年堅持不懈地義務給駐蚌埠部隊及地方大中小學學生做報告,廣泛進行黨的革命傳統教育和部隊優良作風教育。數年來,報告達100多場。
朱海峰每次應邀做報告,都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翻開他的報告底稿,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報告提綱,標出了報告重點以及受眾單位提供的基本情況。朱老說,這是為了在報告時做到有的放矢、交流互動。給新兵做報告前,他讓邀請方提供新兵的地域分布、年齡結構、文化水平、思想狀況等情況,尤其是新兵集訓中出現的好人好事。報告中,他把淮海戰場、抗美援朝戰場涌現的英勇事跡與新兵身邊發生的先進典型聯系在一起,做到循循善誘。
朱老十分注意報告的藝術性。報告時,他挺直腰板,堅持站立,聲音洪亮,并巧妙地運用肢體語言來烘托報告氣氛。為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他在報告中經常清唱與主題相關的經典老歌或播放戰地圖片:給學員報告抗美援朝戰例時,就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并把自己在朝鮮戰場拍攝的照片制作成影像資料放映;給蚌埠醫學院學生演講抗日故事時,就唱《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適逢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就唱《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給蚌埠張公山小學生宣講上海戰役時,就唱《報童歌》;給蚌埠一中回顧蘇中抗戰往事時,就唱《新四軍軍歌》,受到了聽眾的喜愛。
為將宣傳新四軍鐵軍精神引向深入,朱老在堅持常年給裝甲兵學院新學員作報告的同時,還向學員贈閱《鐵軍》雜志等刊物,并組織他們開展傳承鐵軍精神的討論。2011年,他擇優推薦的由學員撰寫的三篇體會文章被第12期《鐵軍》雜志刊發,有力推動了“鐵軍精神進校園”活動的開展。
為擴大教育的覆蓋面,2009年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前夕,朱海峰把珍愛的兩件革命文物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和第三野戰軍第二十軍政委陳時夫、副政委湯光恢簽發的《渡江作戰特約通訊員聘請書》,捐贈給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2012年,渡江戰役紀念館在合肥建成開放,同時陳列了《渡江作戰特約通訊員聘請書》復制品。同年,他又將跟隨自己數十年的部分歷史資料和照片捐贈給他征戰多年的老部隊——濟南軍區第二十集團軍。
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朱海峰年邁多病,幾個子女下崗,家庭經濟負擔較重,但他心里始終充滿大愛,常懷感恩之心,情系老區人民和困難群眾。在重大災難面前,他總是義無反顧地帶頭伸出援助之手。
1991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水災時,他幾次捐贈近萬元;獲悉蘇中希望小學籌建過程資金捉襟見肘時,送上3000元;參觀淮南市新四軍紀念林時,捐贈3000元;2003年蚌埠遭受嚴重洪澇災害時,向蚌埠市紅十字會捐贈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捐款4000元,還捐出過冬御寒的棉衣、棉被;2010年西南發生特大旱災后,捐款5000元;2011年“首屆安徽慈善獎”獲得者李玉蘭病重手術時,他又向這位全國道德模范塞上3000元……筆者詢問老人捐贈善款的數目時,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算過。
朱老家庭并不富裕,面對筆者的不解,他說:“我作為一名老兵,如今年事已高,到第一線救災不可能了,只能捐點錢、捐點物聊表心意?!睒銓嵉脑捳Z,彰顯了一名新四軍老戰士的高尚品德。
生命不息,奉獻不止。新四軍老戰士朱海峰一曲曲愛的贊歌還在譜寫新的篇章,即便是在他百年之后仍不停止,因為他已立下遺囑,將遺體捐獻給醫療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