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百歲將軍鐵漢柔腸 ——張震和他的兩個母親
百歲將軍鐵漢柔腸 ——張震和他的兩個母親
作者:劉順發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3-04 瀏覽次數:7841
張震
幾年前,筆者有幸獲贈張老將軍回憶錄,讀后得益甚深。后輩特別被張老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在戰友情、同志情、兄弟情、父母情各方面的動人情愫,感動至深,引起情感共鳴。其中,對母親的思念、尋覓、侍奉、孝悌,更是撥動了筆者數十年深埋心底的思母情感線。
張震將軍生于1914年10月5日,1926年參加兒童團,1930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黨并參加紅軍。曾任紅軍連政治委員、營長、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支隊參謀長、縱隊參謀長,師參謀長,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中野戰軍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華東野戰軍縱隊副司令員、兵團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授予上將軍銜。1992年以78歲高齡,出任軍委副主席,直到1998年84歲時卸任。68年軍旅生涯,張老將軍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
同志情 戰友情 情如兄弟
張老在戰斗的歲月中,時時處處關心干部戰士,進入和平年代之后,他更是時常回想、思念犧牲的戰友,甚至連做夢也多是和他們一起打仗。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張老忘不了他們。張老說:“我們能夠幸存下來,一直走到今天,身后有多少流血犧牲的先烈啊!許多英勇善戰的同志,包括我的一些上級、同級和下級,都血染疆場,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1931年前后,我在紅軍兩個連隊工作過,與我共事的四任連長都犧牲了,排長、戰士也無一幸存。”他清楚地記得,從參加紅軍到長征開始,四年多時間里,“我師的李實行、侯中英、張錫龍、洪超等四位師長壯烈犧牲,倒下去的紅軍戰士更是成千上萬”。他還記得,婁山關戰斗一舉擊潰了吳奇偉兩個師,可是,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十團參謀長鐘緯劍也在這次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更記得,1944年9月11日,在指揮騎兵團圍攻八里莊日偽軍的戰斗中,他曾在其領導下并肩戰斗已10年的亦長亦師亦友的彭雪楓師長,竟然被敵彈擊中,瞬間犧牲于近在咫尺的身旁。至今,每當拿起雪楓贈送給他的照片時,“總是引起對他的無限懷念和深切痛惜之情”。
新中國建立后,張震曾多次到烈士犧牲地、墓地、紀念館、烈士陵園,憑吊曾經的戰友、先烈。他還在建國之初,專程到湖南看望一位戰友的老母親,為了不讓這位母親傷心,他隱瞞了戰友早已犧牲的事實,代替戰友履行著一個兒子的職責,直到老人歸天。張老將軍一直關懷著戰友的親屬家庭,他們有困難,或找他辦什么事,他都會盡力幫助。張震永遠不會忘記:僅淮海戰役66天的決戰,他所在的華東野戰軍就傷亡了十多萬人!他是幸存者。他在離休之前,一直忘我地工作著,也一直履行著幸存者的職責。
父母情 養育恩 恩重如山
無論是在戰爭歲月,還是新中國建立之后,張震時常思念母親,情難自已時,還曾作順口溜數首,“以表懸念慈母之寸衷”。如其一為:
懷親默禱淚如加,古來征戰迭吁嗟。可恨奇士無幻術,難能忠孝衛國家。
1949年7月,張震在解放了的上海工作時生病住院,更是思母情切。每想起少小離家,從軍遠行,戎馬疆場,而不能照顧她,尤其在母親最困難的時候,不能在她身旁,令其抱憾不已。于是給在湖南任省委書記的黃克誠寫了封信,請老領導能在百忙之中,派人去平江縣長壽鎮上打聽一下自己家老人的情況。信發出沒有多久,就有了回音,說父親已不在了,從一個破碉堡里,找到了他的母親吳命媛,她已經淪為乞丐了,每天靠討飯度日,精神有些失常。現已派她家鄉人送到了武漢,托付給了華中局書記鄧子恢同志。張震接著收到了鄧子恢同志的電話,已經為老人買好了船票,12月22日一早可到南京。
張震得此消息,熱淚盈眶,夜不能眠。他沒有想到老母親活著,活得如此艱辛!他不會忘記,父親張繼綸是個篾工,一年四季靠做竹蔑子活養家糊口。母親整天挑擔子,做豆腐,養豬種菜。自己4歲時,母親為著讓他快長身體,還常向正喂養幼兒、奶水多的女人討點奶水給他喝。5歲時母親便送他進學堂,先生說孩子小不能收,母親要求先生說:不是讓孩子學多少字,只要給看管著就行了。家門前是池塘,生怕兒子掉下去淹死了。私塾上過一年,父母又送他進了隔壁的萬壽宮小學。母親常趴到梯子上,隔墻看著。一次老師看到他做體操不上心,順手用小木棍向頭上打了一下,被母親看到了,從梯子跳下跑到學校,抱著孩子就哭,還向教師說:“我的兒子,自己都舍不得打,你為什么打啊?我們不上學了!”拉著兒子就走,校長勸也勸不住。
12月22日,時令冬至,南京特冷,江邊更是寒氣逼人。天剛亮,張震就趕到了下關碼頭,等待客輪的到來。等到母親乘坐的船剛靠岸,他急步跑上船去,在甲板的人流中找到了自己的母親,他不禁淚如泉涌,悲喜交加。悲的是母親憔悴蒼老,神情呆滯;喜的是分別十余載,終于相聚在今日。他上前緊緊拉著母親的手,向她問候。老人沒多大反應,呆了好一會兒,才說:“你的話好懂啊!”張震急忙說:“我是你的兒子呀!”此刻隨同老人來的,還有張震的一個表兄。老人手上還抱著個印花小被,好像那是張震小時候蓋過的,老人帶著它,像是個信物和證明書。隨同張震的參謀和警衛員,正想攙扶老人下船,張震蹲下身來,背起了老母親,一步一步走下船去。
母子團聚,全家人都高興萬分。張震的愛人馬齡松,拿出自己的衣服給婆婆換上,換下來的衣服放到水盆一洗,卻成了絲絲條條的破爛。它們是老母親這些年受苦受難的見證!馬齡松心疼得流出淚來。
張震本想留母親住在南京,讓自己侍奉母親安度晚年。但老人家不習慣城市生活,只住了半年多,就鬧著要回家,有時精神病發作會到處亂跑。無奈之下,只好由表兄接其回了原籍,張震每月則接濟錢物。1961年10月,78歲的母親因病辭世,得知噩耗,張震失聲痛哭,徹夜未眠。
骨肉親 生育情 情深似海
母親吳命媛被接走的消息,在平江長壽鎮不脛而走,在另一位婦人心中激起波瀾。怎么也沒有想到,就在母親吳命媛來到南京后不久,張震家鄉又接連來了信,說吳命媛只是張震的養母,他的生母是余朵蓮,現還住在長壽街上……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張震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他也不便問來到身邊的老母親,忙寫信讓當地鄉政府切實幫助調查落實。在痛苦中,他回憶起兒時一樁往事:6歲那年,有一天在外邊玩耍,聽一個鄰居女人說:“你不是你娘生的。”他回家真的問了母親。母親從不打罵他,這次卻重重給了他一巴掌,還生氣地說:“你不是我生的,是誰生的?這么一點點兒把你抱大的……”難道說,自己真的還有位生身母親?
兩個月后,終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張震的生母真是余朵蓮,她還給他來了信。當年由于家境不好,才把剛出生不久的張震給了人家。十月懷胎母子情,養育16年的母子恩,讓張震都一一牢記在心坎上。革命人把百姓都當成父母,何況是生、養自己的兩個母親!
張震回到故鄉探望時,和妻子馬齡松一同去探望了生母。含淚叫了兩聲:“媽媽!媽媽!”那位不幸又萬幸的母親,只是流淚,久久無言!
對兩位老母親的晚年生活,張震都盡到了做兒子的孝心。生母余朵蓮,由長孫吳嘉清照顧日常生活,晚年也是四世同堂,99歲高齡時無疾而終。
張震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不管怎么樣,我的兩位老人能夠活下來,都看到了新中國的誕生,看到自己的兒子兒媳和孫子、孫女,也確實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她們生前曾對我說過,能活到現在,過上幾天好日子,全是托共產黨的福啊。從這個意義上講,她們又都是幸福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