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試論遼沈戰役的決策過程及啟示
試論遼沈戰役的決策過程及啟示
作者:林茂安 陳磊 童慶平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3-04 瀏覽次數:7860
解放戰爭期間的三大戰役,按時間順序,遼沈戰役居首。60多年過去了,研究遼沈戰役的決策過程,對我們指導現代戰爭仍不無裨益。
遼沈戰役決策系統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和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為主的東北野戰軍領導人。
遼沈戰役決策過程
遼沈戰役決策過程歷經五大階段:
中央軍委要求東野南下作戰。1947年10月13日,中央向東野通報了關內戰場的情況,要求其冬季攻克吉林后“應將主攻方向轉至北寧、平綏兩線。沈陽、錦州間,錦州、山海關間,山海關、天津間,天津、北平間,北平、張家口間均為很好作戰地區”。首次提出了南下作戰的構想。按照要求,林、羅、劉決定“今冬明春,三、四縱隊擔任在開原至營口線上尋求戰機,一、二兩縱須作西進的行動準備”;12月11日,決定冬季全力在錦州沈陽間作戰。中央認為該計劃“完全正確”,要求他們盡“可能將沈陽、鐵嶺、撫順、本溪、錦州、葫蘆島、秦皇島等幾個大據點之間的中小據點、廣大鄉村及錦州以西、以北地區的全部或大部歸于我手”;解冰后“可將冀熱遼的兩個縱隊派至冀東作戰,而以主力在滿洲打大據點”,“不但占領北寧路津榆段的大部,而且可能在張家口、天津間打開一個至兩個缺口,使東北、華北開始打通聯系”。次年1月6日,毛澤東又要求東野“繼續努力,為完全解放東北而奮斗”。2月7日,毛澤東要求東野利用冰期殲滅更多敵人、警惕東北敵軍可能全部撤至華北的危險”。從而初步提出了在東北與衛立煌集團決戰的方案。
中央的決策依據主要有三:至此時東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大部分完成,解放區生產和軍工發展快;敵主力被分割壓縮在長春、沈陽、錦州及其附近的狹小地帶,補給困難,而我解放區則交通運輸便利;東北敵軍雖有55萬人,但東野正規部隊加上地方武裝超過100萬,且軍政素質有很大提高,裝備大為改善,并建立了強大的炮兵。若能在東北“封閉蔣軍”而殲之,既可全力加強軍事工業建設以支援全國作戰,又可防止敵人戰略收縮、使東野早日入關作戰。
東總對南下作戰的看法與攻打長春決策。中央決策當時只是征求意見。因為“下一次作戰有兩個方向,一是打撫順、鐵嶺、法庫之敵,一是打阜新、義縣、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昌黎、灤州等地之敵。究竟打何地之敵為好依情況決定”。林、羅、劉認真研究后認為,上述決策實施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困難:東野重心在松花江北,南部大片新解放區還未鞏固;敵軍利用市郊地勢和日偽統治時期構筑的舊工事形成了堅固的防御工事;主力遠道南下攻打錦州,如久攻不下,敵人從華北和海上增援,將陷我軍于被動;后勤補給困難大。2月25日林彪等人決定:先以一部攻打開原站、營口及準備圍殲四平之敵并打援,待戰斗結束后將部隊擺在四平和吉林、長春之間,一面補整一面防止吉林之敵退回長春,同時引沈、錦之敵出來,“下一攻勢,或突然回擊北寧線、或攻長春,依當時情況再定?!敝醒氘敿幢硎尽巴耆狻?。因此,東野主力在冬季攻勢后并沒有南下作戰,而是一面包圍長春一面整訓,意在圍點打援。4月18日,林、羅、劉等人又專門討論了今后的作戰方針,決定于5月中下旬集中9個縱隊攻打長春和阻擊援敵,并“力圖在十天半月左右”解決戰斗。
中央高度重視這一設想,經認真研判于4月22日同意打長春。這就確立了先攻長春、先北后南的決策。
進攻長春受挫后轉而籌劃圍城打援。5月下旬,長春守軍兩個師出城搶糧,我軍準備以—縱、六縱、十二縱兩個師和五個獨立師消滅該敵,并乘虛攻占長春。經多次交戰,東野雖殲敵約6000余人,但自身傷亡也不小,且敵人大多退進城內。經過此戰東野發現對守敵工事、作戰能力并不充分知情,部隊還缺乏攻打堅固大城市的經驗,“十天半月左右”根本無法克敵。在分析了最新情況后,東野決定“對長春以一部兵力久困長圍,準備在敵撤退時在途中追殲該敵”,而以主力轉至北寧線,在承德、古北口一帶作戰。這與中央最初的先南下作戰決策頗多一致。中央認真權衡后,傾向如果條件許可還是應先取長春。
東總認真討論了上述問題,并于6月5日再次提出長春作戰的三個方案及利弊:一、正式進攻長春無把握,成功可能性很?。欢?、以少數兵力圍困長春,封鎖糧食,主力南下北寧線熱河一帶作戰,但可能到處撲空,或因敵人集中不好打外,糧食補給也較困難,且長春之敵可能趁機逃回沈陽,從而兩頭都沒有結果;三、以兩到四個月時間圍城打援,然后攻城。林、羅、劉認為“以采取第三個方案為好……估計敵被困餓到極點時,沈陽敵可能被迫增援,因而我們以長春為釣鉤就可能求得打運動戰的機會”。中央同意了該方案,并要求通過攻取長春為“爾后南下作戰逐一攻克各個大城市開辟道路”。
圍城打援受挫后重新考慮南下作戰。根據該方案,東野于6月l5至20日召開師以上干部會議,最終決定了攻城打援方案。6月25日圍城部隊開始攻城,并試圖通過軍事封鎖與政治攻勢、經濟斗爭相結合的方針,使守敵糧彈俱困、軍心動搖。但攻城打援進展不順。攻城方面,當時長春守軍共有10萬余人,并有堅固的工事和縱深防御體系;長春距沈陽較近,便于敵人地面增援,與沈陽保持著空中聯系,城內有一定的糧彈儲備。這使得長春守敵決心堅守。打援方面,我軍企圖被衛立煌識破,在我沒有全力進攻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救援。這樣,攻城打援目標無法實現。為改變這種局面,東北局于7月中旬重新研討了圍城打援方案,大家均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7月20日和22日他們兩次向中央提出:“東北主力待熱河秋收前后和東北雨季結束后……即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首先以奔襲手段分別包圍殲滅義縣、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諸地之敵,然后迅速進行奪取承德和打援的戰斗?!?/span>
事實上,中央從戰略全局上一直希望東野能早日南下作戰。因此,當林、羅、劉主動要求先南下作戰時,中央即于7月22日表示:既然攻長春無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這就再次確定了先南下作戰的決策。
在細化南下作戰方案中完善遼沈戰役決策。此后,中央與林、羅、劉開始討論具體作戰方案。中央認為,“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殲滅范漢杰集團,然后再向承德、張家口打傅作義?!笨梢姡醒氲脑O想是打下錦州后并不急于解決北部戰事,而是赴華北攻打傅作義。此后,東野加快了南下作戰的準備。此時東北敵軍似有從營口撤退的準備。中央不得不改變原計劃。9月3日毛澤東要求東野“須準備于攻占錦、榆后回師殲擊由沈陽撤退之敵軍,務使長、沈敵軍不能向華中撤走?!?/span>
鑒于軍情緊急,林、羅、劉當日就制定了南下作戰方案:以靠近北寧線各部突然包圍北寧線各城,待北面主力陸續到達后逐一殲滅敵人;以北線主力控制沈陽以西及西南地區,監視沈陽敵人,并準備殲滅由沈陽向錦州增援之敵或由長春突圍之敵;以現有圍城兵力繼續包圍長春,準備乘敵突圍時殲滅該敵。中央隨即同意了該部署,并要求“重點應放在衛立煌范漢杰系統,不要預先設想打了范漢杰幾個師以后就去打傅作義指揮的承德十三軍”,要求東野“確立攻占錦、榆、唐三點并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于同他作戰”。至此,與衛立煌集團作戰略決戰的決策正式確立下來。9月12日東野出擊昌黎至興城諸點,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序幕。
遼沈戰役決策的基本經驗
整個遼沈戰役決策歷時11個月,歷經五次反復,兩大決策系統在先南下作戰還是先解決北邊戰事、打下錦州后先打傅作義還是回頭解決東北敵軍之間反復交流,最終隨著理性的增加才完成了整個決策。
科學決策中必須發揚軍事民主。首先,發揚軍事民主是科學決策的前提。軍事決策信息隱蔽性強、變動性大。從戰場信息把握來看,越貼近前方越充分知情,如不發揚民主,前方將士就不可能把決策制定與調適所需的信息及時輸送到高層決策系統。因為發揚了民主,整個遼沈戰役決策中的信息交流非常暢通。在決策第一階段,中央要求東野南下作戰是因為這些地區“很好作戰”,但對長途南下的不利因素并未充分考慮;而林、羅、劉在一段時間內認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有困難,故提出要先打長春。此后,中央傳遞的信息包括全國形勢、坑道戰經驗、補給準備、敵軍動向、協同作戰等,林、劉傳遞的信息則包括守敵情況、交通運輸、后勤保障等。
其次,發揚民主是提高軍事決策科學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民主決策中,高層往往只提出大致的思路,而更多地是賦予前方指揮員以更大權限,以便他們依據戰場瞬息萬變的情形及時制定修正決策。比如,1948年7月東野正式決定先南下作戰后,中央要求林、羅、劉“關于具體作戰計劃,希望你們詳加考慮,擬出全盤方案電告”。當時中央的許多意見都不是硬性規定,即使出現分歧高層決策者也允許反駁。東野領導人在決策過程中更是時時討論,如圍城打援就是師以上干部會議多天討論的。
發揚軍事民主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總結“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的原因時就說,“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解放戰爭期間中央更是要求,“舉凡關于作戰、工作、政策及干部等問題,除緊急情況之處斷應由首長擔負外,在一般情況下,經過軍隊中各級黨委會之民主討論和決定”。但中央始終認為民主與集中是辯證統一的,建立報告制度就“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如果“放棄領導,光講民主,就是尾巴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我們要善于分析下面的意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對于正確的意見,要領導大家去執行;對于不正確的意見,要教育說服,幫助他改正?!边|沈戰役決策期間,中央既充分發揚民主,尊重林、羅、劉的意見,把決策主動權交給了他們;又曾對他們的一些做法提出過嚴厲批評,體現了集中。如在安排華北我軍協同作戰時,中央一方面就“楊(得志)羅(瑞卿)任務如何規定,何日行動請林、羅、劉“即告”;一方面,當楊成武部確定了行動方案,而林、羅、劉仍未確定行動日期時,中央則進行了嚴厲批評:“對于你們自己,則敵情、糧食、雨具樣樣必須顧慮周到,對于楊成武部則似乎一切皆不成問題。試問你們出動遙遙無期,而令該部孤軍早出……對于戰局何益?!?/span>
?。ㄗⅲ罕疚淖髡吡置矠槟暇┸妳^兵種訓練基地駕駛教研室主任,陳磊為該室教員;童慶平為裝甲兵學院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