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枕著丈夫日記入眠
枕著丈夫日記入眠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4-15 瀏覽次數:7834
城市:北京
時間:2014年8月24日
尋訪:新四軍女戰士李垠
北京三里河的北街,有個3號院。
院里4號樓501室,住著李垠。這位老人的家很簡樸:水泥地,日光燈,開關還是拉線的。書櫥、衣柜,幾件老家具,是上世紀80年代的,顯得陳舊。李垠是新四軍五師的,1919年生,年齡九十有五。新中國成立第三年,丈夫去世,那一年,李垠30出頭,一直獨身至今。幾年前,一個遠房親戚叫李秀玲的,40來歲,從李垠老家襄樊來到北京陪伴她。
李垠的丈夫名叫胡克,兩人同是湖北人,1938年一起參加革命。共同的志向,第二年他們結了婚。在新四軍里,李垠為部隊征過糧,制作過棉衣;胡克當過地方干部,做過隨軍記者。戰爭年代,兩口子聚少離多,有過三個孩子,因行軍打仗,兩個放在老百姓家里寄養,因缺奶缺營養不幸夭折。還有一個后來生病死了。全國解放初期,李垠和胡克都患上重病。消息傳出,曾擔任過新四軍五師師長的李先念,還有任過中共鄂中區委書記兼新四軍鄂豫獨立游擊支隊政治委員的陳少敏,心急如焚。他們用自己的微薄薪水,托人從香港買了藥,給李垠兩口子治病。李垠病愈,胡克沒搶救過來,離開了她。
李垠與丈夫胡克及孩子在一起
李垠心痛:失去三個孩子,又走了丈夫。
在我們的鏡頭前,李垠滿頭白發,牙掉了好幾個,身體瘦弱,臉色灰暗,精神卻好。采訪中,她走到臥室,拿出一本丈夫留給她的小本本,手掌大,咖啡色塑料封皮,是胡克在解放保定、石家莊、天津等地的戰地生活日記。日記的字依然清晰,只是筆跡有些淡化。日記里,有戰爭的回憶,有對孩子的牽掛,有中秋節對妻子的思念。扉頁上寫道:“獻給我的戰友和妻兒”。
這是胡克的第二本日記,只保留住了這本。訣別時,日記留給了妻子李垠保存紀念。李垠珍藏著,時常拿出來看一看。有時,會放在枕邊幾天。李垠對我們說:看到這本日記,頭腦里會浮現胡克。一頁又一頁,字里行間,是他的心,他的情,他生生不滅的影子。聽說我們是從南京去的,她手里拿著胡克的日記說,中原突圍,她和胡克一起化裝走的,走出險境,兩人從漢口坐船經宜昌到了南京,在山西路一家新華書店旁的照相館還照了相……
李垠想起犧牲的戰友、想起丈夫,她還活著,她滿足。
李垠(右一)和陳少敏(右二)等人在一起
李垠向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捐贈了102件新四軍史料。哪兒有大災,總想到捐錢。采訪結束,已經傍晚天黑。怕我們忍著饑餓離開,硬是留我們在她所在單位的食堂就餐,還非要買單。她常說:過日子不可不精細,待客不可不風光。她說的風光,是說不要小氣要讓客人滿意。
她心里,裝著紅色記憶,裝著革命愛情,寧愿自個生活儉樸,也要厚待別人。
記者感言:一個已過九旬的老人,把丈夫日記珍藏了67年,并視為生命的支柱。在李垠的內心深處,我們似乎窺見到了令人感奮的光亮: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是她和丈夫一生的人生主旋律。看到這本日記,她總覺得為建立新中國出生入死,自愉自豪;硝煙里建立的婚姻,理想、追求、信念相同,兩顆心始終融化在一起。看到這本日記,她溫暖溫馨;沒了子女,沒了丈夫,沒有改嫁,她似乎不覺得孤單,看到這本日記,總恍惚感到胡克還活著。再說,從戰爭年代一路走來,老百姓是靠山,老百姓是養魚的水,這種思想刻骨銘心,她或許一輩子就認定:人民是她永遠的親人。
本刊記者與李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