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一部不同讀法皆有收獲的戰略著述——《島嶼戰爭論》讀后感
一部不同讀法皆有收獲的戰略著述——《島嶼戰爭論》讀后感
作者:曾蘇南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5-09 瀏覽次數:7833
朱文泉將軍是我一直敬重的老首長,有幸在他的《島嶼戰爭論》出版之前讀到這部百萬字巨制,并讓我提出修改意見,心中既感欣慰,又覺忐忑。掩卷品味,感慨良多,覺得用“不同讀法皆有收獲”來評論這部著述是恰當的,同時也最能表達我內心的欽佩之意。
我以為本書達到了戰略研究的四種境界,讀者可從不同層面去獲取營養。曾有人提出,作為戰略研究者必須通過歷史、科學、藝術、哲學這樣四種境界才能成功。同樣的道理,一部戰略著述也只有達到了上述四種境界才算佳作,而《島嶼戰爭論》做到了。
關于歷史境界。克勞塞維茨認為一個單獨而徹底詳細的史例要比十個僅只觸及表面現象的史例更具有啟發性。本書對古今中外有關島嶼作戰的史料真的是抱著一種“窮盡”的態度去收集、整理和加以系統研究的,甚至給人以島嶼作戰“百科全書”那樣的印象。這只要略看一下全書500余本主要參考書目、對112處“最早的……”“第一次……”“首次……”的相關內容匯總附表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并且,作者不是止步于對戰史戰例一般的羅列與引用,而是將他們作為研究的對象,或者作為研究的基礎,更重要的則是在于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達到“通古今之變”的目的。
關于科學境界。如果說歷史境界是為了“通古今之變”,那么科學境界則是為了“識事理之常”。一般來講,寫“大部頭”難在結構,寫“小文章”難在層次,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大部頭”通常需要構建繁復宏大的理論體系,而這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遲浩田上將在“序言”中對《島嶼戰爭論》豐富發展了島嶼戰爭基本內涵,其整個理論架構和概括闡述具有很強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前瞻性已有高度評價,這里不再贅述。我想補充說一點的是,過去我軍有的軍事戰略著作往往就軍事戰略講軍事戰略,研究視野不夠寬廣,忽視了與軍事戰略具有緊密內在關聯性的方方面面的問題,甚至存在將本來非常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陷。信息化戰爭根本不允許這樣的研究,島嶼戰爭的特殊復雜性也要求我們具有大戰略的眼光和思維,善于運用國家一切資源,協調與島嶼戰爭相關的各個領域,真正形成戰爭合力并贏得戰爭。在這方面,應當說朱文泉將軍的《島嶼戰爭論》具有示范的意義。他思考島嶼戰爭,但理論思維超越了島嶼戰爭;全書通篇確實都是在“論”的層次上去研究島嶼戰爭,而不是滿足于論述島嶼作戰的方式方法。在我看來,本書之所以多達百萬言,主要原因是作者論及了與島嶼戰爭相關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作戰、指揮、訓練、軍隊建設和武器裝備等諸多領域的問題,而且都力求有所創新和突破。
關于藝術境界。戰爭的學問不僅是科學,而且是藝術。藝術是基于經驗的,因而表現為異彩紛呈的,是承認個性、特色、風格和流派的。誠如作者在《后記》中提及的,萌生寫一部關于島嶼戰爭的書,是由于從軍幾十年都在東南戰略方向進行抗登陸和登陸作戰準備,并先后在各級重要指揮崗位上謀劃軍事斗爭。這當然是作者從大量而長期的軍事實踐活動中直接獲取經驗的不可或缺的基礎,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得益于作者“平時有一定的學習、研究與訓練實踐的積累”,已經“形成一些零珠碎玉”。全書許多部分特別是論及戰爭指導、島嶼作戰指揮、聯合訓練、為將之道等實踐性很強的問題時,都顯現出一名儒將鮮明的個性語言風格和軍事藝術才華,使人感覺相當耐讀。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盡管作者實踐經驗豐富,然而完成這部著述仍然“并不輕松”,整個寫作過程歷時6年半,僅學術準備就用時2年3個月,體現了作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嚴謹治學態度。對于學術浮躁普遍存在的當下,這部著作的寫作和出版也是一劑“良藥”。從上述不能看出,戰略家本身應當是一位藝術家。戰爭(軍事)科學與戰爭(軍事)藝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簡言之,我們所說的科學,是藝術的科學;我們所說的藝術,是科學的藝術。
關于哲學境界。如果說管理都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那么戰略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正如西方戰略思想家博弗爾所說,我深信戰略也像所有一切的人事一樣,其中的支配和導引力量必須是理想,而那也就把我們帶入哲學的境界。《島嶼戰爭論》的整體思考是富含軍事哲理的,其12篇篇名——“勢論”“因論”“略論”“術論”“將論”“戟論”“象論”“給論”“心論”“法論”“備論”和“瞻論”不僅有點睛之妙,而且體現了東方兵學注重哲理思辨的傳統內涵;書中大量論及了世界范圍內海洋與島嶼爭端的矛盾沖突,研究了島嶼作戰的歷史經驗教訓及其基本規律和發展變化,分析了我軍在戰爭準備與實施方面的諸多現實難題和癥結,作者所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都是力求科學而完整,力避絕對化和片面性;書中還涉及到了有關體制和機制方面的許多問題,它們往往都是兩難甚至是多難選擇,通常沒有所謂的最佳決策,而是只能要求相對優選,盡量合理可行,作者在對這些體制機制問題作深入剖析的時候,都體現了辯證思考的精髓,我也以為是難能可貴的。
我是從上述四種境界去讀《島嶼戰爭論》的,或許對于其他讀者會有一些參考的作用。
(作者系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