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英雄兒女”穿越六十年
“英雄兒女”穿越六十年
作者:張志仁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5-20 瀏覽次數:7831
2013年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60周年,當年構成戰場生力軍的后生們,在世的都已八九十歲,他們現在的情況怎樣?帶著這份牽掛,以揭秘電影《英雄兒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為切入點,鳳凰衛視通過《冷暖人生》和《鳳凰大視野》推出了老兵蔣慶泉和他的曲折故事。
石蜆洞北山,是朝鮮半島三八線以北一處很不起眼的一個小高地,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1953年的3月至7月間,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三軍六十七師(新四軍傳承部隊)與美第七步兵師,在此以連的建制纏斗了四個回合。這塊小高地的制高點上,面積也就與一個足球場相當,可雙方先后共投入了四個多團的兵力,在戰斗最慘烈時段,炮火覆蓋曾達每平方米一發炮彈的密度,雙方累計傷亡達3000多人。
到了21世紀,也就是朝鮮停戰60多年后,石蜆洞北山戰斗,又以報刊載文或電視專題的形式屢屢展現在國人眼前。事情的起點就是那一部電影,兩套節目,三四位老兵和那五六個關聯人物:
一部電影,就是整整影響了幾代人的《英雄兒女》;
兩套節目,就是鳳凰衛視旗下的《冷暖人生》和《鳳凰大視野》;
三四位老兵,就是原志愿軍老兵洪爐、蔣慶泉、陸洪坤和張振川;
五六個關聯人物,就是巴金、許家朋、麥克·卡拉漢、于樹昌、趙先友還有劉順武。
2013年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60周年,當年構成戰場生力軍的后生們,在世的都已八九十歲,他們現在的情況怎樣?帶著這份牽掛,以揭秘電影《英雄兒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為切入點,鳳凰衛視通過《冷暖人生》和《鳳凰大視野》推出了老兵蔣慶泉和他的曲折故事。
“王成”最先的人物原型
蔣慶泉是遼寧錦州人。1953年時25歲,是六十七師二百零一團二營五連的步話機員。4月16日夜,他奉命隨隊(三個連加一個師警衛排)去攻占盤踞在石蜆洞北山的美軍陣地。根據命令他們夜襲得手后還要扼守陣地,待敵軍反攻時要調集炮火以大量殺傷之。而固守這塊高地的是美軍王牌部隊第七步兵師的一個加強連。雖然突擊部隊在炮火掩護下第一時間奪取了陣地,可隨后,美軍的反攻也是相當兇猛,戰斗進行得異常慘烈。到第二天,五連陣地上僅剩下十幾名戰士。由于美軍炮火封鎖,他們已兩夜一天沒休息、沒吃飯、沒喝水了。這是六十七師對石蜆洞北山美軍陣地進行的第三次突擊行動?!斑B長和排長都死了,營長(之前占領陣地后離開高地時)叫我留下來負責聯系炮火,等待接應。”幾十年后,蔣慶泉回憶道,“我一聽到營長的命令,就想到自己很可能活不下來了?!卑当だ镄掖娴膽鹩讯紘匀ΡWo步話機和他這個步話機員,好讓他及時向炮兵指揮部通報實施炮擊的方位。
每每講到當時的戰斗,蔣慶泉就情緒激昂,“炮彈打好了,我就謝謝炮兵同志;打遠了,我就呼叫要他們往近點兒打。離我碉堡40米、30米、20米、10米、5米,你給我轟!”
當戰友喊離他太近時,他則聲嘶力竭地叫:“別廢話!向我碉堡頂開炮!”還沒等來我軍的炮火,他卻被敵人的彈片擊中了腹部,右眼也崩進一塊彈片。他昏了過去。
在步話機另一端一直和蔣慶泉通話的是陸洪坤,他聽到“向我碉堡頂開炮”后不久,就再也沒有蔣慶泉的聲音了。他判斷蔣慶泉可能犧牲了。
1953年5月18日,二十三軍《戰地報》記者洪爐根據陸洪坤等人的敘述,寫了篇戰地通訊《頑強的聲音——記步話機員蔣慶泉》。當正準備在全軍大力宣傳時,上級突然下令立即停止所有相關報道。因為在美軍提交的戰俘名單上,赫然出現了蔣慶泉的名字。
又一個“王成”,又一位黃繼光
1953年7月6日夜,六十七師又組成了一個突擊隊。他們計劃在炮兵、坦克的配合下,對石蜆洞北山的美軍陣地發起第四次突襲。據原六十七師二百團一位炮兵參謀回憶,美軍經過志愿軍之前的3次突襲后,警覺性非常高,守敵已從原來的1個加強連增至2個步兵連和1個火器連,陣地上還構筑了大量的發射點和交通壕,在陣地前沿另設置了6道障礙。參加這次突擊任務的有二百團4個連,一九九團6個連,二百零一團4個連,共14個步兵連。二百團的六連擔任主攻,其余各部輔攻。為了這次行動,他們前后做了近一個月的準備。
突擊行動開始時,師炮兵團以高密度的火炮給敵人陣地整整覆蓋了三分鐘,幾乎完全摧毀了敵人工事外的所有障礙。緊接著二百團六連分三路向美軍陣地發起了猛烈進攻。當時正逢大雨,戰斗相當艱苦,開始六連的每個人都是泥人,后來每個人又都變成了血人。六連一排在向主峰攻擊時,突然被敵人碉堡的火力堵住了。四班戰士許家朋挺身而出,抱起炸藥包就沖向了敵堡,在前進途中,他的右腿被打斷,左腿又負傷,但他忍著劇烈傷痛,硬是憑著手肘爬到了敵碉堡跟前。當他拉導火索時發現,炸藥因大雨受潮未能起爆。而此刻敵人的機槍還在瘋狂掃射,那邊戰友們在一個又一個地倒下。這時,只見許家朋一挺身撲向敵堡的機槍眼,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槍口,使敵人的機槍頓時成了啞巴,為突擊開辟了勝利之路。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突擊部隊最終占領了整個高地。
后來在阻擊美軍的反攻戰斗中,也是步話機員的于樹昌在敵人攻上自己的陣地后,向炮兵指揮所發出了“向我開炮”的呼叫,并在炮火中與100多名美軍同歸于盡。
于樹昌犧牲以后,記者洪爐聞訊立即拿出原來寫蔣慶泉的稿子,修改了部分內容,以《向我開炮》為題上了《解放軍報》,使于樹昌的事跡傳遍了全軍。
同一個故事,在恰好也經歷過這次戰斗的美國前內華達州州長麥克·卡拉漢眼里則又是一種情景。很多年后,他跟一位我們的香港同胞講:1953年,在三八線那塊高地的那次攻防戰中,我們反攻已攻上了共軍陣地。打掃戰場時,發現共軍有一個小兵還活著,可他手上沒有武器。我按照戰場上的游戲規則,讓大家不要打死他。等圍攏到他跟前時,只見他拿著步行機在那一個勁地喊。他在喊什么我們也不懂,喊著喊著,炮彈就來了,結果這個中國士兵和我們上去的100多名美國大兵,全都給炸飛了,活下來的只有三個,也都成了殘疾,我便是這三個中的一個。
根據我軍史料記載,經過六晝夜的反復爭奪,這次也是最后一次突擊,最終還是我們取得了勝利。用自己身軀堵槍眼的許家朋烈士被追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他犧牲的方式與黃繼光相同,只是比黃繼光晚9個月。
“王成連”永遠的戰士——王成
三軍戰地記者、現已年過八旬的洪爐老先生對與他僅有一稿之緣的老戰友卻不能釋懷。年事越高,這種思念之情越切。他常說:要不是有被俘的經歷,蔣慶泉可能早就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了。追溯“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個特定時代的最強音的成就過程,人們不得不承認,這里已然有洪老的點睛之筆。既然如此,那么他就有資格指認,蔣慶泉才是后來電影《英雄兒女》里王成的最早原型嗎?
北京軍區某摩步旅“王成連”的指戰員們卻不愿意這么認為。這個“王成連”就是原志愿軍六十五軍一九四師五八二團的六連。被譽為“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的趙先友是這個連的原副指導員。1952年10月2日在保衛開城的一個戰斗中,志愿軍從敵人手中奪取了六七高地后,第二天趙先友所在的六連就開始奉命堅守這個陣地。
經過兩天兩夜的鏖戰,六七高地幾乎被敵人的飛機和火炮給削去了1米多厚。頂替身負重傷的連長在陣地指揮作戰的趙先友頭部已兩處負傷,陣地上戰斗減員嚴重,可高地卻仍牢牢地被六連握在手里。到了10月5日,敵人又以一個營的兵力,在8架飛機、12輛坦克和3輛噴火戰車的掩護下涌上高地。這時,陣地上僅剩下了已五處負傷的趙先友和通信員劉順武。危急關頭,趙先友命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敵人已沖上我方陣地,要求團炮兵直接“向我陣地開炮!”
團指揮所內的氣氛緊張至極,團長張振川萬分糾結。趙先友、劉順武的英雄氣概,讓指揮所官兵的內心受到了極大震撼。可自己的同志還在陣地上,怎能下令火炮轟擊還有自己戰友的高地呢?焦慮的團長在觀察所通過望遠鏡能看到趙先友、劉順武他倆在一片火海中同敵人搏斗的身影,在看到兩位勇士倒下之時,步話機里還傳來趙先友嘶啞卻堅定的聲音:“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不久,就是一陣急促的手榴彈和沖鋒槍響聲,之后陣地沉靜了。這時,張振川把心一橫,隨即命令炮兵向六七高地開炮。在我軍又奪回陣地后,大家找到了已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趙先友和劉順武,在他們面前躺著20多具敵人的尸體。
在這次戰斗中,趙先友率領六連堅守陣地57個小時,打退敵人17次進攻,并主動出擊2次,共殲敵562名。戰后,六連被記特等功,并被命名為“英勇頑強、牢若泰山的鋼鐵連”。志愿軍總部為趙先友追記了特等功,劉順武等八名戰士被追記一等功。
1952年,著名作家巴金率領中國作家藝術家代表團在朝鮮前線戰地采訪時,來到了趙先友所在的五八二團六連。他根據采訪得到的素材,寫成了中篇小說《團圓》并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反響強烈。也引起了茅盾、夏衍、陳荒煤等的關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其改編成了電影《英雄兒女》。1992年8月,趙先友烈士雕像在他生前所在部隊駐地河北省懷安縣落成,雕像正面有巴金的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據講,從此六連就成了“王成連”,連隊每次點名,點到的第一個名字永遠是“王成”。每當新兵和新干部踏進連隊大門,看的第一場電影是《英雄兒女》,唱的第一首歌是《英雄贊歌》,聽的第一個故事是趙先友以及王成的故事。對于他們來講,王成就是他們的血液,他們的筋骨,他們的生命。
無愧于國,活著何必論功名
朝鮮戰爭結束后,蔣慶泉同6000多名志愿軍歸國戰俘一道被送到遼寧昌圖的歸來人員管理處。在管理處的一年時間里,他與另外15名戰士分在同一個班。在他的記憶里,當時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認罪和檢討”,“不講功,只講過”。這些當初“寧死也要回到祖國”的戰士雖仍然穿著軍裝,用著印有“抗美援朝”的琺瑯瓷缸喝水,可是他們已不再被當作正常的軍人看待了。盡管二十三軍為蔣慶泉出具了許多在戰場勇敢表現的有關證明,可最終他還是被組織上給予了保留黨籍、黨內處分的結論。
有了這個伏筆,在“文革”中,他受到不講任何道理與邏輯的批斗……
1981年12月的一天,蔣慶泉家里來了兩位民政局和組織部的同志,宣布取消他的黨內處分。
那一天,在朝鮮戰場上一滴眼淚都沒流過的蔣慶泉竟大哭了一場,那年他已經53周歲了。從那一年起,民政部門每個月都會給蔣慶泉發放一定額度的補貼,一開始是4元錢,如今已漲到了800元,每年還有1000多元的醫療費。
2011年8月,在民政部門安排下,蔣慶泉在長春一家醫院接受了免費白內障手術,58年前殘留在他眼里的彈片也被取了出來。
幾位當年在朝鮮戰場上的老戰友來醫院看望他,一見到曾經出生入死的戰友,已83歲的蔣老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他哽咽地說:“好久沒見了,你們都好嗎?”此刻老兵們各個都面帶微笑,可眼里卻都噙滿了淚水。
顯然,電影《英雄兒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誰,現在看來已真的是不那么重要了。好好地活著,夕陽西下,哥兒幾個能一塊斟杯酌酒,談笑過去的事兒,回味那些鮮活的人性,那該是件多么愜意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