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老區的鄉愁
老區的鄉愁
作者:陳玉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5-25 瀏覽次數:7828
我出生地蘇北老區,是一片革命先輩為和平與幸福流血流汗的熱土。作為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曾經發生峰山保衛戰、劉老莊阻擊戰等多次驚心動魄的戰斗。我父親和叔叔都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投身革命的。今年3月下旬,江蘇省老促會系統的同仁齊聚淮安,在省老促會理事長凌啟鴻的帶領下,祭掃劉老莊革命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歷史,這是對老區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的再學習、再教育。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句,常使我產生強烈的共鳴。
在劉老莊革命紀念館,四輛陳舊的獨輪車展品,引起人們駐足觀看,成為紀念館一道獨特的風景。有人躍躍欲試,上前推車,不料獨輪車重心高,左右搖擺,很難掌控。獨輪車,俗稱“雞公車”“二把手”“土車子”,曾經是老區人民運物、載人的重要工具,幾乎與毛驢起同樣的作用。現在老區很少看到這些老古董了。聽家鄉的老人講,由于獨輪車單輪著地,對路面沒有過高的要求,所以窄路、巷道、田埂、小木橋都能通過,非常適合于運輸,只要駕馭得當,行進起來十分平穩輕巧。解放前,山東、蘇北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人在后面推,一個人在前面拉,馱上幾百斤東西都不成問題。在淮海戰役期間,淮安革命老區人民“一切為了支援前線”,支前物資就有小車(大部分是獨輪車)41723輛,擔架17866副。我們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子,就出動8輛獨輪車,組織起20多人的運輸擔架隊,奔赴徐、埠前線,冒著槍林彈雨,不分晝夜地為解放軍送糧草、運彈藥、抬擔架、救傷員,我家堂叔就是推著獨輪車,犧牲在支前的戰場上。陳毅元帥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高度贊揚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歷史功績,也是山東、蘇北老區人民奮勇支前的真實寫照。
千里行軍追窮寇,老區群眾作保障。部隊行軍打仗,晝夜奔襲,需要大量的軍鞋。老區人民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做軍鞋的任務。“百萬婦女做軍鞋,支援前線解放軍”,那是多么蔚為壯觀又情深意長的場面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老區的每個村鎮,幾乎都有“支前軍鞋組”,一雙軍鞋,要經過糊布殼、做鞋幫、納鞋底、縫鞋口等多道工序,村里的大嬸、大娘們自動組織起來,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僅一雙鞋底,要密密麻麻鉆上幾百個洞,耗用幾丈長的麻繩,針針線線都飽含軍民魚水深情,雙雙軍鞋都浸透老區人民“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深切期盼。我曾經訪問一位做軍鞋的老奶奶,她當年負責搓納鞋底的麻繩,手上、腿上搓出了道道血印,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滿頭白發的老人伸出手掌,挽起褲腿,當年做軍鞋留下的印記,至今仍清晰可見。同這位老奶奶交談,老人家對子弟兵還是那么一往情深:“看著今天的解放軍,就想起當年的新四軍、老八路,咱們老百姓與隊伍上的人分不開啊!”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北坡調研時,曾意味深長地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這些犧牲和貢獻永遠鐫刻在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戰火硝煙年代,老區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革命老區的紀念館、陳列館和烈士陵園,都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是革命者吸取革命營養的神圣場所。青松不老,綠水長流,神圣的歷史豐碑,是戰斗精神的凝聚,革命思想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的金字塔。豐碑是無語的長歌,永遠回蕩在革命者的心田。
老區的所見所聞,勾起我的回憶和悵惘,這也是鄉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