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
作者:劉以順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6-08 瀏覽次數:7921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辟未來,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辟未來,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卻置國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顧,頑固推行“絕對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誤國政策。與國民黨的態度和立場截然相反,處境艱難的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在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即分別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革命委員會為滿洲事變宣言》。隨后又接連發表《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戰爭宣言》等一系列文件,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宣布中國工農紅軍準備與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戰。
為履行武裝抗日的政治承諾,中國共產黨迅速派出楊靖宇、周保中等一批重要干部到東北,先后組織了十幾支抗日游擊隊,在南滿、東滿和北滿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1934年,中共領導組成了統一的東北抗日聯軍,先后建立了11個軍,共約4.5萬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至1935年,日軍傷亡總數接近17萬人。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對一·二八淞滬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等局部抗日戰爭給予堅決支持,并派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抗日前線挺進。
倡導并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堅持、鞏固和發展,就沒有全國抗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并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進一步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會后,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地闡明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要求黨和紅軍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充當發起人和堅強的臺柱子,并且強調黨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領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不斷調整對蔣介石集團的政策,將“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及至“聯蔣抗日”,從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有力地推動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成為中國時局轉換的樞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事實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由中國共產黨倡導并大力促成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壯大了中國抗日的軍事和政治力量。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相忍為國,顧全大局,堅持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根本上保證了將全民族抗戰進行到底。在抗戰初期,國民黨抗日是比較積極努力的,也打了一些大仗、硬仗。1938年10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日本的誘降和英美的勸降,蔣介石集團逐漸采取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從這時起先后發動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臨著破裂的危險。
針對國內出現的妥協、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險傾向,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和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針對國民黨內出現的反共降日逆流,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軍事磨擦和軍事進攻,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妥善處理國共兩黨關系,既粉碎了敵、偽、頑分裂統一戰線的種種陰謀,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高潮,又維護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持了國共合作和團結抗戰的局面,從而保證了全民族抗戰能夠進行到底。
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
制定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全國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根據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之戰爭非正義性、我之戰爭正義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等基本特點,針對國民黨當局堅持一黨專政,只實行單純依靠政府與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及時提出了全國抗戰所應實行的正確路線和戰略方針。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在向全國的通電中就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又指出:“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分析了中日戰爭敵強我弱的形勢,指出了抗日戰爭的艱苦性和持久性,頒布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確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以及紅軍的戰略任務和戰略方針。
1938年5月,毛澤東在總結抗戰10個月經驗的基礎上,撰寫并發表了《論持久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抗日戰爭的性質、特點、發展進程的規律和勝利前途。《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持久抗戰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通過這三個階段,中國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則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論持久戰》也曾為國民黨軍事當局所采納。當時,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蔣介石也十分贊成,并“指示國民黨高級軍官學習”。此后,國民黨還設立了“游擊干部訓練班”,聘請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任教育長。
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是唯一能使弱國打敗強國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先進的軍事理論,對弱國戰勝強國取得戰爭的徹底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
開辟的敵后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上升為全國抗戰主戰場
全國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迅速挺進敵后,擔負起開辟敵后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在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的戰略任務,構成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戰略布局。
抗戰伊始,毛澤東獨具慧眼,充分認識到游擊戰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較早地提出了“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第一次公開提出“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接著,又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全面地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方針的基本要素,真正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加以考察和運用。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于抗日戰爭的一個杰出貢獻。中國抗日戰爭同時在正面與敵后兩個戰場進行,既有統一的戰略目標,又各自獨立對敵作戰,相互依存和配合,這是中華民族在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中的偉大創舉。敵后戰場的開辟,牽制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捆住了敵人的手腳,遏制了敵人戰略進攻的勢頭。不但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挽救了抗戰危局,促進了由戰略防御階段向戰略相持階段轉變,而且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構成了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組合在一起,使日軍陷人長期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兩個戰場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力量、作用朝相反的方向演變。抗戰初期正面戰場是主戰場,從抗戰中期到抗戰后期,主戰場發生了轉化,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為了確保其占領區,采取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而集中力量對付敵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和抗日根據地。由于日軍主力逐步由正面戰場轉向敵后戰場,因而敵后游擊戰爭擔負起了抗擊日軍的主要任務,敵后戰場成為中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地表現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和中流砥柱,對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意義的地位和作用。
創建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贏得了國內外友好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從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干部、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到普通共產黨員,同人民群眾和廣大戰士團結在一起,戰斗在一起,同生死共命運,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譜寫了一曲曲壯麗凱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堅決依靠人民群眾,以襲擊戰、伏擊戰、交通破襲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和“敵進我進”等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與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等斗爭,堅持和發展了敵后抗戰,使敵后戰場逐步發展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在歷時八年的全國抗戰中,敵后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殲滅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解放國土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建立了遍及華北、華中和華南等19個省區的19塊抗日根據地,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等人民武裝的主力部隊發展到120余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
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進行的抗戰,消滅和牽制了大量日軍,使日本無法實現北進計劃,也推遲了日本的南進計劃,還支持和配合了“先歐后亞”戰略的實施,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國空軍在對日作戰中,曾經多次遭遇空難。新四軍先后從日偽軍的槍口下營救盟國飛行員11批次、23人,并為他們醫好創傷,送歸美軍駐華航空隊,表現了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在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黨和軍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認真貫徹執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三三制等各項政策,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贊揚和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贊。
反觀國民黨正面戰場,由主要戰場變為次要戰場,在八年抗戰中喪失國土達279萬平方公里,使國家民族遭受慘重損失。中國人民從抗戰中認清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本質,把國家、民族的未來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身上。
眾多中外友好人士從敵后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之間,獲得了鮮明的比較:利用抗戰發國難財,官吏即商人,貪污成風,廉恥掃地,這是國民黨區域的特色之一。艱苦奮斗,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污,這是敵后根據地的特色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有十幾個國家的國際友人來到中國,了解中國的抗戰情況,也了解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根據地軍民的抗戰情況。他們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中國抗戰的希望在延安,在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中。
1938年,受美國總統羅斯福委托,首先考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及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個外國軍人是卡爾遜。他經歷了許多場戰斗,從敵后游擊戰爭的發展看到了日本必敗、中國必勝的前景。1944年,由21位中外記者組成的西北參觀團訪問延安和晉綏等根據地,實事求是地報道了根據地艱苦抗戰、實行民主的實情,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創建的各抗日根據地的真相和對盟國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貢獻,逐漸為外國人士所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業績震撼了世界眾多國家。
歷史公正地說明,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貢獻,是其他任何組織不可替代的。沒有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核心和中堅,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卓越功績和偉大貢獻將永遠彪炳史冊,鼓舞中國人民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