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淮陰革命老區人民是好樣的
淮陰革命老區人民是好樣的
作者:梁培柞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7828
淮陰自秦代建縣,2001年撤縣建區。全區總面積1264.1平方公里,人口908532人,全區21個鄉鎮都屬革命老區。
歷盡滄桑的碼頭官巷
古黃河風光
建設中的家園
淮陰自秦代建縣,2001年撤縣建區。全區總面積1264.1平方公里,人口908532人,全區21個鄉鎮都屬革命老區。
抗戰期間付出巨大犧牲
淮陰縣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開展革命活動的基點之一。1928年2月,首屆淮陰縣委誕生。從此,淮陰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工人、農民、學生的革命斗爭此起彼伏,遙相呼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暴發。1939年3月,淮海地區的主要城鎮均被日寇占領,日寇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42年2月,劉皮街一晚被日軍燒房72間,殺害群眾30多人,蹂躪婦女5人。蘇營村一莊30多人躲在地窖里,被日軍放毒氣活活的毒死。3月,棉花莊、梁莊等地被燒得僅剩下斷垣殘壁,被搶得十室九空,百姓妻離子散。丁集、娘莊、張圩被燒40多家,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在日偽統治時期,全縣被抓壯丁的有2676人,遭殺害的251人,致殘的1015人,喪夫失妻的4059人,被燒房屋20172間,被搶牲畜18688頭,搶劫燒毀糧食252萬斤,衣物151萬件,農具18萬件。敵人的暴行,沒有嚇倒老區人民。全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與八路軍、新四軍一道,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忍饑寒、沐風雪、入槍林、出彈雨,沖殺在革命的疆場上,涌現出一大批抗日英雄,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詩篇。
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82名指戰員,與日軍遭遇在劉老莊。82名勇士,靠老區人民開挖的交通溝,從拂曉到黃昏,抵抗3000日寇,終因彈盡糧絕,全部壯烈犧牲。82烈士驚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壯舉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和評價。
1943年5月中旬,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在淮陰老區人民的支援下,打響了凌橋戰斗。在團長胡炳云的指揮下,經過四小時的激戰,斃傷日軍80多人,偽頑120多人。1943年9月下旬,淮陰縣獨立營洪治國、劉馬童等與新四軍三師十團緊密配合圍困了張集據點,歷時8個多月,最后一舉殲滅了日偽軍300多人。
在八年抗戰中,全縣涌現出了十多名抗日虎將,這就是文科區的周家“三只虎”、蘇家“兩條龍”,宋集區的戴家英,北吳集區的吳志舉,張集區的吉同袍、劉馬童、洪治國等。據統計,在八年抗戰中全縣有1054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抗戰中,淮陰老區人民以赤誠的愛國主義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人給人。1944年春夏以后,地委要求淮陰縣動員2700名群眾參軍,全縣僅用了11天就完成了參軍任務。
為建設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淮陰縣農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農民仍然是生產靠貸款,吃糧靠供應,生活靠救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近20年來,全區人民團結一心,發揚老區抗戰精神,共克時艱,全力建設小康社會。
工業經濟快速壯大。2001年3月啟動建設“淮陰經濟開發區”。2008年4月啟動建設“淮陰工業新區”。2000年全區21個鄉鎮建起了工業集中區。從2010年開始,全區251個行政村都建起了村級創業點。2014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應稅開票銷售收入202億元,工業企業入庫稅金達到9.61億元。
農業生產蓬勃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區建成排澇支河、灌溉干渠13條,大中小溝11600條,排灌泵站678座,對50萬畝農田進行改造。全區高效農業面積達到65.8萬畝,連續多年被評為省高效農業先進區。
生態建設扎實有效。全區新建成片林4.45萬畝,完善高標準農田林網28萬畝,城區建成了黃河風光帶、鹽河風光帶、人民廣場、母愛公園等七個高品位的廣場和15個小游園,城市綠化率達到40.35%。21個鄉鎮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8個,獲省級生態區命名。
文化建設競相迸發。全區投入1000多萬元對韓信故里、漂母墓等文物進行了復建;有5個項目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成了21個鄉鎮文化站建設;251個行政村都通了有線電視,2010年就順利地通過了省級文明城市驗收。
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交通體系日臻完善,全區境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966.4公里,寧淮高速、淮徐高速建成通車,新長鐵路投入運營。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區現有小學、初中、高中、職校等113所,中小學入學率100%。衛生事業大為改觀,全區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21個,示范化社區衛生服務站220個,覆蓋城鄉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形成。
民生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住的方面,全區建成了80多個農民集中居住點,40%以上的農民建起了樓房。在城里,建起了保障性住房3000多套,使80%的低收入戶住進了新房。在行的方面,全區21個鄉鎮全部通公交車,251個行政村有223個行政村通了車。在醫的方面,全區參加新型合作醫療158896戶,占全區總農戶的98%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老區抗戰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各項工作一年更比一年好。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1.9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2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23.8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039元和11215元,再過一兩年,全區就可以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