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書法名家汪寅生
書法名家汪寅生
作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6-08-03 瀏覽次數:7832
汪寅生,男,1950年12月生,安徽休寧人,字昱輝、朱木,號徽州人,齋名齊云山房。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高級編輯(記者)、江蘇省新聞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汪寅生,男,1950年12月生,安徽休寧人,字昱輝、朱木,號徽州人,齋名齊云山房。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高級編輯(記者)、江蘇省新聞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擔任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直書法家協會主席;原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
汪寅生出生于“徽墨之鄉”,自幼深受徽文化熏陶,小學臨習柳體,初中學習行書,大學習草書、篆刻。他是江蘇硬筆書法的創始人和領軍人物。 出版《汪寅生書法選》集、《汪寅生書法篆刻藝術》。他的名字入選《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文藝名家大辭典》等。毛筆書法作品入選《澳門99回歸中國名家書畫集》、《江蘇書法50年》、《當代江蘇書畫精品選》等大型畫冊;同時還參加中日書法大展、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國際書法大展》及江蘇省書法精品晉京展,舉辦個人網絡書法展和回鄉書法展等。他的作品被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周恩來故居紀念館、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現代美術館、 安徽省博物館、黃山市美術館及韓國碑林博物館等收藏。2010年4月,他向南京申辦青奧會獲得成功捐贈20幅精品力作,成為向青奧會捐贈書畫第一人。
汪寅生是江蘇省第八屆人大代表,第六、七、八屆江蘇省文代會代表。曾榮獲江蘇省“優秀知識分子”、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第五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2007年度受到中國書法家協會的表彰。
華 潤 松 秀——汪寅生書法藝術的審美旨趣
丁 濤
在書藝領域,汪寅生的作品很富有親切感和審美性,且愈讀愈覺得韻味濃郁,竟至引人入勝。作品的親切感在于,與那些以莛叩鐘、炫技作秀的所謂書法作品不同,作者本乎“天然去雕飾”的書風追求,從書法內容到書法格局,充滿著大眾心儀的民族文化風神。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蘇東坡、鄭板橋等這些歷史名流代表性的千古絕唱,常常在其富于魅力的筆飛墨舞中定格,而讓人們為溫馨的文化氣息所熏染!另一方面,寅生君書法作品的審美性則主要體現在,作者善于調動自己把握的書法藝術語言之長,擇題奏筆,力求使書寫形式作用于內容時,臻于渾然一體的通感美。他駕馭的筆墨,華潤松秀,已成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主要審美特征。當然,從他書寫的作品中我們也會約略感受到,部分墨章滲透著些許蒼勁拙澀的元素。盡管作者放筆涉及正、行、草、篆、隸多種書體,而上述一主一次兩種表現性相反相成的藝術風范,總是貫通其間而無例外。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兩者又非絕然相悖,其作品中時見相互交織的書寫篇章出現,或秀中見拙,或拙中存秀,從而使書法在筆隨情生的辨證表達上,豐富而多姿。
團扇行書
如,以行草書寫的鄭板橋題畫詩《新竹高于舊竹枝》,系一氣呵成之作,清逸、酣暢、斂舒有致。筆力勁健優美,章法富于節律變化,通篇蕩漾著靈秀之氣,而有些字的結體卻又有蒼拙感,宛如在運筆中形成的儲力驛站。
而同樣以行草寫就的孟浩然五絕《宿建德江》,韻味則迥異。在抒情意蘊濃厚的“日暮”、“客愁”感染下,作者出筆蒼辣,墨韻有致,顯見特定的詩情畫意被特定的法書所激活,而致美輪美奐。
隸書對聯
頗為有趣的是,在書寫蘇軾兩首均系感悟歲月、人生的詞作時,作者以雄健的行草書寫了《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旋又以秀潤的楷書書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種不同的格調、意境流衍于筆端,讓人們身入古人感懷的心靈空間時,似乎獲得了一種擺脫“沉重”的精神享受,詞意在書藝中得到了審美的張揚,讀來令人快慰!
還有一幅作品必須得到關注,即,所書寫的陶淵明《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作品出之行草,書風大家手筆。濃淡、干濕的變化在順乎自然中相映成趣,通篇有圓勁大度、開闊豪宕的態勢,這也正是書法作者的激情與詩作意境共鳴的意象展示。
書法作品雖然不可能像繪畫那樣,直接塑造可視的生活形象,但是它卻能通過充滿功力的點線配合和富有情趣的章法經營,在作者的情感活動中完成漢字的藝術造型,進而傳導出一種意態、神韻,而讓讀者在聯想翩翩中收到難以言傳的心靈陶冶和審美享受。惟其如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才能歷經數千年而延拓至今。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遷做骨干來貫穿,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風格的特征。”由此也可見,書法之于中國藝術,具有風格演變的代表性,形式美的種種法則,在書法中都有體現,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
厚德載物
草書斗方
看來,汪寅生是深諳其中三昧的。其所書正楷,在穩定中求不穩定,而所書行草,則在不穩定中求穩定,藉以生發出變化中見和諧的妙趣。他雖非書法專業出身,然而卻自小結緣于書法,情專于此,在當兵,讀大學和從事新聞工作期間,盡管生活、工作內容更迭,而筆墨書寫不輟,且樂此不疲!他最早從柳書入手,后學董其昌《歸去來辭》;在南大讀書時,開始接觸草書、隸書、篆書以及篆刻,并追蹤“二王”行草、孫過庭《書譜》,米芾、蘇東坡、趙孟頫、王鐸等名家書跡及漢代隸書拓本,等等。豐厚的書藝傳統滋養了他,他堅守著這份傳統,同時吮吸時代雨露拓展自身個性化的書法天地。再者,他不僅在毛筆書寫上高揚書法藝術的風帆,而且在硬筆書寫和研究上奉獻了心智。特別在當下,毛筆、硬筆受到電腦的全面沖擊和挑戰(不少年青人用電腦寫作和傳遞信息,動筆書寫難免不提筆忘字),包括汪寅生在內的很多書法名家,堅持弘揚書法文化,就很具有不尋常的意義和價值。
深挖一層,寅生君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已充分認識到,“練字追求神合,講究韻味,融入情感。練書法就是‘練人’”;“得到的是中華文化底蘊氣息的感染和藝術審美境界的熏陶。”這些體驗,不是完全可以深化人們對書藝的認知并激發愛好者奮進么!
寅生君生于皖南“徽墨之鄉”,自幼受到徽文化的浸潤;之后長期供職于鐘靈毓秀的金陵勝地,江南水文化的氛圍又潛移默化地培育了他,加之他個人志向明確的努力:“人生在世要有所追求,要講一點精神,我不求驚天動地,卻要不虛度年華,充實而有所作為,對社會有益”,種種因素,鑄就了他今天在書法藝術上的個性和業績。當然,藝無止境,憑著他的這種精神,繼續拓進,將書藝提升到一個更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日可待的。
(丁濤 著名藝術評論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