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新四軍在抗戰中的重大作用和歷史貢獻
新四軍在抗戰中的重大作用和歷史貢獻
作者:劉順發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8-04 瀏覽次數:7965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面對極端尖銳復雜的形勢,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始終堅持在華中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軍,直到取得全國抗戰勝利。新四軍在抗戰中的重大作用和歷史貢獻應給予充分肯定。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作用和歷史地位
新四軍在華中敵后堅持抗戰,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新四軍是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組建起來的抗日部隊。集結整訓之后,迅速東進江南敵后戰場之日,正是日軍大肆入侵,上海、杭州、南京先后失陷,國民黨幾十萬正規軍潰敗匆忙西撤之時。裝備低劣的新四軍,勇敢地向東,直接挺進到了敵后,隨即在大江南北實施戰略展開,連續不斷地向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發起伏擊、襲擊、夜襲、奔襲。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指揮下的第四支隊,由九團偵察隊和四連,在巢縣東南蔣家河口伏擊日軍坂井支隊巢縣守備隊,全殲其20余人,繳槍10余支,自己無一傷亡。6月17日,粟裕率先遣支隊在韋崗設伏,經半小時激戰,擊斃土井少佐及大尉梅澤武四郎等日軍官兵13名,擊傷近10名,擊毀汽車4輛。這一年,新四軍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在蘇皖各地,在大江南北,在京滬、京蕪鐵路沿線,連續對日軍進行了大小戰斗280余次,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新四軍從組建之日起,即以抗戰大局為重,相忍為國,同曾經多年企圖扼殺自己的國民黨軍聯起手來,抗擊中華民族的共同敵人——日本侵略軍。新四軍巨大的精神引力,吸引著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紛紛效命抗日戰場。華中地區特別是蘇、錫、寧、滬、杭等城市的青年工人、知識分子、在校大中學生,成群結隊,成百上千地,通過中共地下黨,通過各地辦事處,甚至通過周恩來、董必武、徐特立等人的介紹、引薦,投奔新四軍。人們從新四軍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提高了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新四軍成為華中敵后抗戰的旗幟。
新四軍在長期浴血奮戰中迅速發展壯大,逐漸成為華中抗戰的主力。新四軍在華中地區進行的持久抗戰,是在極為艱苦、極其復雜的情況下進行的。新四軍組建之初,全軍只有10329人,在敵后游擊戰爭中,迅速發展壯大,1939年底,全軍已有49901人,到1940年底,全軍已有88744人。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以后,侵華日軍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大規模進攻越來越少,而把進攻的重點放在了占領區,在華中就是對付新四軍。華中敵后成了華中抗戰的主戰場,新四軍成了華中抗戰的主力。而國民黨留在華中的幾十萬正規軍和地方武裝,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限制與阻礙新四軍發展,不斷制造摩擦。新四軍就在日偽頑的夾擊中堅持斗爭,在積極抗擊日偽軍,開辟與建設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壯大起來。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時,新四軍已擁有主力部隊21.5萬人,還有地方武裝9.7萬人。整個抗戰時期,新四軍實際上已獨立自主地擔負起了整個華中地區抗戰的任務。
新四軍在華中抗戰中以不怕犧牲、頑強拼殺取得的輝煌戰績,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八年抗戰,新四軍幾乎每日每時都在同日偽軍進行著激烈的浴血奮戰。總共作戰2.46萬余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余名,俘日偽軍12.42萬余名,還有5.4萬余名日偽軍官兵投誠、反正。新四軍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共傷亡指戰員8.2萬人,其中團級或相當于團級以上干部328人。
新四軍在華中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五省的八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后光復國土25.3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多萬。新四軍在華中堅決地、頑強地抗擊日偽軍,有力地挫敗了日軍“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計劃,同時也限制了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進攻。新四軍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新四軍在抗戰中以其所處的重要而特殊的戰略地位,起到了據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作用。新四軍自1938年春挺進蘇皖敵后,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先后在蘇南(茅山)、皖中、皖東、豫皖蘇、鄂豫邊區等地開創抗日根據地。1939年9月起,新四軍協同陸續南下挺進到隴海鐵路以南地區的八路軍,又開辟了皖東北和蘇北地區。這樣,新四軍在華中地區先后形成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邊、蘇南、皖江和浙東八個戰略區,各戰略區分別建立了中共區委、行政公署和軍區。新四軍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擴大到東濱黃海、東海,西屏武當山脈,南抵浙贛線,北至隴海鐵路的范圍,包括了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大部分,浙江、河南一部分,湖南、江西的一小部分。這一片區域,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華中地區擁有的上海、南京、徐州、武漢、杭州、合肥、安慶、九江等大中城市,歷來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要地,更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既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屏障,又是爭奪華南、進軍華南、發展華南的后方基地,是僅次于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戰場。新四軍堅持華中抗戰的歷史表明:新四軍戰斗在華中,不僅與戰斗在華北的八路軍相呼應,而且同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相配合,迫使日軍處于腹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的境地。
從表象看,日軍在華中地區占據了主要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新四軍處于日軍的分割包圍之中。而從戰略全局看,日偽的據點又處在新四軍的分散包圍之中。堅持華中抗戰的新四軍,一直戰斗在華中各大中城市周圍,戰斗在大江南北的水陸交通干線兩側,嚴重地威脅著日軍的指揮機關和運輸保障,最多時迫使16萬日軍、23萬偽軍困守華中占領區而不得脫身。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華中新四軍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更是削減了日偽的軍事力量,限制、阻滯了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進攻,也為配合反法西斯東方戰線盟軍作戰做出了貢獻。
新四軍開辟與堅持華中抗戰的特殊戰略地位,及其在抗戰中所起到的據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戰略作用,充分體現出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無以替代的重要歷史地位
新四軍在對日作戰的同時,創建起的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為華中抗戰鞏固的后方。新四軍組建之初,即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積極向東挺進,到敵后去,到大城市之間的廣大農村去。因為日本侵略軍兵力不足,只能占領大城市和交通沿線,廣大的農村和中小城鎮不可能完全控制,而這些地區的國民黨正規軍已經潰退,政府官員大部逃跑,地方政權土崩瓦解,廣大敵后農村已成無政府狀態。新四軍及時深入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11月起,共創建蘇中、淮南等八塊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地人民從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面,支持新四軍開展抗日斗爭。抗日根據地是新四軍的家,是新四軍堅持抗戰的堅強后方。中國革命進入解放戰爭時期,華中根據地成為華東人民解放軍和中原人民解放軍開展自衛戰爭的重要戰場,也是將中國革命勝利由江北推向江南,推向全國的前進基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提供了精神和物質的保證。因此,新四軍及其創建的華中抗日根據地,不僅在抗日戰爭的歷史中,而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是革命的熔爐,培養出一大批能夠治黨、治軍、治國的優秀干部。新四軍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從抗日戰爭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一整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教育的制度和經驗。同時,因為華中八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都是獨立地、因地制宜地從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斗爭和建設的,黨、政、財、文各方面缺一不可,而且必須協調發展。所以,在長期的對敵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中,造就出大批能文能武、各行各業的干部。這不僅為取得華中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為新中國的成立積累了可貴的經驗,儲備了必要的干部,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劉少奇、陳毅、譚震林、李先念、陶鑄、張鼎丞、粟裕、黃克誠、鄧子恢、陳丕顯、方毅、張云逸、張愛萍、張勁夫、葉飛、姬鵬飛、韋國清、洪學智、張震、彭沖、鄒家華等,都曾在華中抗日戰場縱橫馳騁、艱苦戰斗過;中國現代歷史上33位軍事家中,葉挺、陳毅、粟裕、黃克誠等9位軍事家,都曾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指揮過全局性的軍事斗爭,或獨立指揮過一個戰略區的全面軍事斗爭;在經濟戰線上,如駱耕漠、孫冶方、薛暮橋、張勁夫、方毅、朱毅、李人俊、陳國棟、許毅等一批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和財經工作者,都曾出色地完成了華中戰時的財經工作,他們所建立的預決算制度、會計制度、審計制度、金庫制度、稅收制度等,都被新中國經濟建設工作所應用和參考。還有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在新中國成立后,都走上了相應部門的領導崗位。
新四軍抗戰的歷史功績,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都占有著極其光輝的一頁。
新四軍的抗戰實踐為豐富中國革命戰爭理論做出重要貢獻
新四軍在華中敵后的抗日斗爭中,在實踐與發展革命理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個人認為有六個方面最為突出。
豐富了人民戰爭理論的內容。新四軍組建之后,即貫徹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于1938年春起,挺進江南敵后,緊接著各支隊跟進,在蘇皖敵后,實行戰略展開,放手發動群眾,組織民眾武裝,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再后,東進北上,在蘇、皖、鄂、豫、浙各省的廣大農村、集鎮,深入民眾,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八年抗戰,新四軍戰斗、生活在華中敵后的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和人民群眾緊密結合在一起,人民是新四軍身后銅墻鐵壁般的靠山。新四軍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分散以隱蔽自己,集中以殲滅敵人”等,主要依靠人民群眾。發動民眾,依靠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軍民團結如一人,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就是人民戰爭理論的精髓。
新四軍以靈活多變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實踐并豐富了毛澤東關于抗日戰爭中的戰略理論。抗戰初期,是毛澤東首先把游擊戰爭從戰術層面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考察的。中國的抗日游擊戰爭主要的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并且由于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長期的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不僅僅是戰術問題,而且是戰略問題。新四軍堅決執行了毛澤東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戰略思想,在日偽頑的夾擊中,團結一切愿意抗日的愛國力量,發揮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游擊戰的方法,積小勝為大勝,獨立地擔負起整個華中地區抗戰的重任。
歷史證明,新四軍就是靈活運用了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同日本侵略軍打了八年,斃傷俘日偽軍47萬多人,取得了抗戰勝利。新四軍以其2萬多次戰斗實例,實踐并豐富了毛澤東關于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的戰略理論。
新四軍開辟與建設抗日根據地,創建敵后民主政權的理論與實踐,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實踐和充實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內涵。從1938年春挺進敵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新四軍在華中敵后共創建了八塊抗日根據地,建立起8個行政公署,21個專員公署,171個縣政府。在這些地區,實行減租減息,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各塊根據地獨立地進行各方面建設,頒布了政府施政綱要,對公務人員任免、財政經濟、發展生產、文化教育、人權財權保障、財務預算決算、會計審計、金融貿易、土地租用等等方面,都制定了法規、條例。所以,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不僅是抗日的政權,也是民主的政權。這種人民民主的新式政權,也是新中國人民政權的雛形。所以,新四軍創建敵后新政權的理論與實踐,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組成部分。
新四軍注重戰略區黨委的建設與實踐,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學說和建黨理論。新四軍在開辟建設抗日根據地之初,即建立戰略區黨委,發展黨員和黨的組織,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特別是縣、區等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1942年12月,華中局、新四軍軍部貫徹中共中央相關指示,撤銷了各級軍政黨委員會,建立了統一領導的各級黨委,作為黨政軍民的最高領導機構,從而實現了黨的一元化領導。各戰略區(即根據地)黨委的書記,均由該戰略區新四軍主官擔任,在戰略區黨委統一領導下,確定戰略區以武裝斗爭為中心,以軍事斗爭保衛根據地經濟、政權、文化等各項建設,保衛根據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推進根據地建設的鞏固與發展。
新四軍以獨特創新的統戰工作實踐,豐富、創新了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理論。新四軍的統戰工作,貫穿于新四軍堅持華中抗戰的全過程,成為新四軍敵后抗戰的一大特色。新四軍從組建、整編到開赴華中敵后對日作戰,都是根據統一戰線的原則展開的。從新四軍軍部到各支隊、各師,從游擊區到各抗日根據地,從軍事斗爭到政治工作、經濟工作、文化工作等各個領域,都把統戰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上,自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方針政策。八年抗戰中,新四軍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國民黨軍隊中的愛國官兵,同地方開明士紳和社會各階層、各界人士以及國際反法西斯力量,都結成了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軍,最終陷敵于華中人民抗日戰爭的汪洋大海。
新四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求賢若渴、廣納人才,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門知識技術特長,使他們成為新四軍醫療衛生、槍械制造、被服生產、文化教育、報刊出版、印刷印鈔等各條戰線的骨干力量和重要領導。
新四軍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對國民黨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堅持以大局為重,寬以待人、求同存異、體諒包容的團結精神等,為發展與鞏固抗日統一戰線,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為豐富和創新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理論做出了貢獻。中央軍委多次指示,要求各地學習新四軍的統戰做法和經驗。
新四軍以其多彩的文化藝術生活,多種形式的黨政干部教育和民眾教育,推進和發展了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建設,豐富了新民主主義大文化的內涵。新四軍組建之初便成立了戰地服務團,許多進步文化工作者成為最早的團員。1938年8月,戰地服務團分成幾個分隊,先后隨第一、第二支隊東進江南,渡江北上,運用各種形式,宣傳抗日救國。戰地服務團既是文藝宣傳隊,又是民運工作隊,成為新四軍開展敵后抗日斗爭的得力助手和開路先鋒。
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后開展抗日斗爭,展現出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嶄新形象,引得各地文化工作者、進步知識青年紛紛來投,大大充實了新四軍的文化工作力量。各支隊在此基礎上相繼成立了自己的戰地服務團。隨著各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地方上也陸續成立了各種文化團體。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重建以后,下旬即在鹽城成立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4月起,蘇北文化協會、戲劇協會、詩歌協會、木刻協會,以及各根據地的文化協會相繼成立。8月,陳毅在阜寧賣飯曹設立了文化村。11月,陳毅又倡議成立了湖海藝文社,邀請開明士紳,通過詩詞唱和,宣傳抗日,宣傳團結,壯大、擴大了抗日文化統一戰線。新四軍各師、旅,華中各地區、分區都成立文化藝術團體,創作并演出過大量的歌曲、戲劇、現代劇作品。
新四軍重視部隊的干部教育,軍部和各支隊開辦了教導總隊、教導隊、軍政干部學校或隨營學校,招收青年入學,將其吸引到抗日洪流中來。1940年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后,即在鹽城創辦了抗大第五分校。1942年6月,抗大五分校擴建為華中抗大總分校,新四軍三師重建抗大五分校。各師創辦的“抗大”還有:四師的抗大四分校,二師的抗大八分校,一師的抗大九分校,五師的抗大十分校。1941年7月,新四軍軍部和中共華中局還在鹽城創辦了華中黨校。各地區黨委也先后創辦了洪山公學、鄂東公學、蘇中公學、蘇北公學、淮南公學、蘇浙公學等干部培訓學校。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還開辦了江淮大學、華中醫學院、華中建設大學、華中新聞專科學校等培養專門人才的各類學校;地方各級還開辦了中學、小學等全日制學校。
部隊團以上、地方縣以上機關,都創辦了報紙、刊物。
華中上萬名干部經過培訓學習、在職教育,黨性增強,文化水平提高,專業知識增加,在華中抗戰和根據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創立的廣義的大文化,以其領域廣闊、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和厚實積淀,在其后至今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散發著耀眼光芒和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