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謝竟成談蘇中反清鄉
謝竟成談蘇中反清鄉
作者:束華靜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3期 日期:2013-09-06 瀏覽次數:7856
謝竟成
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為了在中國進一步推行“以華制華”、“以戰養戰”陰謀,在結束了蘇南清鄉后,將目光對準了蘇中地區,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清鄉。一期清鄉的區域正是蘇中四分區的大部,而日偽軍出動兵力最多,使用手段最殘酷、最血腥,斗爭最激烈的也正是在蘇中四分區。為堅守住抗日民主根據地,四分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反清鄉斗爭,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斗爭的偉大勝利,在中國人民的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013年元月,記者應邀來到95歲高齡的新四軍老戰士謝竟成老人家中。因為謝老周一至周五的下午仍堅持游泳,所以我們把見面定在了周六。反清鄉時任南通警衛團三營九連指導員、通海警衛連指導員、袁港區副區長的謝竟成,曾親率通海警衛連在清鄉區內堅持內線斗爭。進屋坐定后我才發現,老人早已做好了準備:一沓信紙上,謝老寫好了提綱。于是,一幅蘇中四分區軍民奮起抗敵的圖景便在我的眼前展開了。
清鄉的由來
1941年1月,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根據日軍大本營《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制定了《昭和十六年以后現地長期戰政略指導》,指出:“應特別加強對敵領域之封鎖,促進占據地域之治安肅正,培植新政府之實力。”同時,日軍十三軍司令澤田茂與日軍駐偽軍事委員會顧問晴氣慶胤進行策劃,與偽警政部部長李士群共同提出了在占領區實行清鄉的建議,建議得到了汪精衛與日軍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的贊同。
華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日軍侵華的后方基地,也是為實現南進計劃,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后方基地,于是日偽的清鄉首先就定在這里。1941年3月,清鄉委員會成立,汪精衛兼任委員長,李士群為秘書長。他們提出要采用軍事圍剿、封鎖交通、編組保甲、組訓民團等手段強化統治。先是軍事清鄉,即對新四軍和抗日民眾進行血腥“討伐”和“搜剿”;再是政治清鄉,即通過編組保甲等手段強化治安;第三步是經濟清鄉和思想清鄉。為實現上述目標,偽清鄉委員會成立清鄉工作團,按照行政、警察、封鎖、情報、保甲、宣傳等分類對工作團人員進行訓練。
反清鄉的準備
與此同時,粟裕同志分析了蘇南反清鄉的經驗和蘇中的實際,提出了四分區反清鄉斗爭的方針:“以公開武裝斗爭為主,達到堅持原地斗爭的目的。”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采取公開斗爭與秘密斗爭相結合”,“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經濟斗爭、文化斗爭相結合”;“以黨員軍事化,農村兵營化”應對敵人的“武裝特務化、特務武裝化”等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勢。蘇南東路蘇常太、澄錫虞地區的反清鄉斗爭失利,為蘇中反清鄉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在“以公開武裝斗爭為主,達到堅持原地斗爭的目的”的方針指導下,為發揮主力部隊的骨干作用,1942年底新四軍第一師完成精簡整編計劃,第三旅充實了第七團,其余部隊編入四分區地方團,“三旅除主力團(七團)外,如皋、南通、啟海各有一個警衛團”。1943年3月,粟裕在四分區進行反清鄉動員、部署和檢查,從主力部隊抽出部分兵力轉化為區游擊隊及民兵,建立縣團、區隊、民兵三級武裝,確定了在清鄉區內以縣團、區隊、民兵的游擊戰為主,武工隊對日偽重點打擊為輔,主力跳到清鄉區外圍“隨時抓住敵人的弱點,機動地給予打擊”的戰術。粟裕還提出每鄉、每支部每月捕殺一個敵人的口號,并要求在非清鄉區的部隊主動打擊敵人,以減輕敵人對清鄉區的壓力。
南通地區的反清鄉動員是由新四軍一師三旅政委兼四分區政委姬鵬飛主持的,他對清鄉區內的斗爭進行了部署,要求“縣不離縣,區不離區,鄉不離鄉”,部隊與各區鄉游擊隊、民兵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反清鄉。
四分區加強根據地建設,改造鄉鎮基層政權,將鄉長、鎮長換成我們的黨員骨干;根據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自上而下、從黨內到黨外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通過廣泛開展“三冬”(冬學、冬耕、冬防),實行“二五”減租、交租、冬賑等惠民舉措,發動群眾;針對蘇中公路、水網交通特點,進行了挖溝破路,河道水中打暗壩、打暗樁,挖斷公路等地形改造,以遲滯日偽軍進攻。粟裕在四分區逗留到3月26日,離開四分區回到蘇中軍區領導機關時,四分區各縣民兵、自衛隊和廣大群眾已掀起了拆橋、破路、筑壩的熱潮。
反清鄉斗爭
1943年4月1日,日軍共集結了第六十一師團四個大隊及偽軍、警察、特務等共1.5萬余人,采取先軍事后政治以及軍事與政治相結合的手段,對蘇中軍區四分區的南通、如東、啟東、海門等地區進行第一期清鄉。1943年2月,日軍利用從蘇南、蘇中地區搜刮來的500多萬根毛竹和大量木材,完成了從天生港向北,經白蒲至丁堰再向東經馬塘、掘港、南坎至黃海邊,綿延300余里的竹籬笆修建,并封鎖了沿江沿海的所有港口,對清鄉區形成了一個封鎖圈。敵沿封鎖線設立大小檢問所150多個,日偽軍還在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增設據點,晝夜出動兵力,采取“拉網”、“梳篦”戰術,進行反復搜剿,企圖尋殲抗日武裝力量和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
蘇中四分區反清鄉斗爭示意圖
四分區由新四軍一師三旅兼任,當時南通縣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縣委書記周一峰任南通警衛團政委,縣長梁靈光任團長,殷逸任參謀長,三營營長賈鴻鈞,教導員舒湘,謝竟成任九連指導員。副團長羅桂華、政治部主任韓念龍率一營和二營在清鄉區外圍,待機側擊敵人,配合清鄉區內作戰。在清鄉區內,團部率三營七連在通西(南通西部)地區,三營長賈鴻鈞率八連在通中(南通中部)地區,教導員舒湘率九連在通海(南通城以東,海門以西,金沙以南)地區。東南警衛團在海啟地區清鄉區內堅持斗爭。
四分區軍民對日偽軍的軍事清剿,采取以分散對集中的方式開展廣泛的游擊戰。清鄉區內的部隊開始穿軍裝,以連為單位活動,后來改為穿便衣,以班、排為單位活動。遇敵大部隊進剿時,采取分散游擊、敵進我退的方法,避實就虛,機動作戰。遇到敵人小股部隊,就打他個措手不及。1943年4月中旬,南通警衛團在楊港以西與上千日偽軍遭遇,團長梁靈光果斷派出一個班,以游擊戰術引開敵人,其余部隊繞到敵人側后。入夜后,誘敵的戰士安全歸隊。在清鄉區內堅持斗爭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日偽軍清剿和掃蕩時,部隊每晚都要轉移,情況緊張時一夜轉移兩到三次,隨時保持戰斗準備。
蘇中軍區四分區主力雖轉移到外線,但在地方武裝、民兵和人民群眾配合下,仍堅持內線斗爭,打擊日偽軍清鄉隊,摧毀偽組織,并積極配合內線部隊,在日偽軍交通線和后方尋機作戰,打擊日偽軍。清鄉區外主力部隊的配合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主動尋機殲敵,使日偽軍顧此失彼,轉移其對清鄉區內的注意力;二是發動攻勢作戰,阻止日偽軍向清鄉區內增兵;三是在清鄉區邊緣尋機作戰,以減輕清鄉區內堅持斗爭部隊的壓力。蘇中軍區其他分區部隊亦主動進攻日偽軍,先后攻克安豐、富安、釣魚廟等10余處據點。至5月底,日偽軍被迫結束軍事清鄉。
6月,日偽軍轉為政治清鄉,妄圖實現“6月強化啟東”、“7月強化海門”、“8月強化南通”、“9月強化如皋”的計劃。日偽軍進行“和平編查保甲”和“武裝編查保甲”,實行“連保連坐”,建立和加強偽組織。四分區采取武裝斗爭為主,結合合法斗爭的方針,以短槍隊和民兵打擊小股日偽軍和清鄉人員;并開展政治攻勢,瓦解偽組織;動員人民群眾反對編保甲,不斷破壞封鎖籬笆。9月中旬,我對日偽軍發動了一次全面軍事攻勢,使日偽軍困守據點,不敢輕易出動。
日偽第一期軍事、政治淸鄉計劃受挫后,于1943年10月,開始3個月延期清鄉,采取“以游擊對游擊,以分散對分散”的方法,組織“武裝特務突擊組”,配合日偽駐軍,小股活動,改穿便衣,冒充我方人員,誘騙群眾,捕殺干部,企圖割裂人民群眾與新四軍的關系,使我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群眾情緒也受到影響。
針對嚴重的形勢,粟裕肯定了前幾個月反清鄉的勝利,指出清鄉區內群眾情緒只是長期斗爭中的疲勞現象,應堅定勝利信心,堅持以武裝斗爭為主,以秘密斗爭、合法斗爭等方式為輔,適時運用各種靈活、巧妙的斗爭手段,繼續作更分散、更殘酷、更艱苦的斗爭,直到最后勝利。
此時任袁港區區委書記的謝竟成也在袁港發動了軍事攻勢。當時區隊只有18人,沒有重武器,謝竟成提出“攻心為上”,由民兵和武工隊在據點西邊敲鑼、放鞭炮、點火把來營造聲勢,區隊隊員則在據點東邊往敵據點墻內扔手榴彈。從晚上十二點開始攻,天亮時日軍的小隊長負傷,妄圖悄悄撤出據點,被區隊隊員發現后生擒,最終將據點拿下。
反清鄉斗爭中,在遇到危急情況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總是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新四軍的干部和戰士。一次,日軍包圍了南通縣中部地區的一個村子,將幾百村民趕到一起,脅迫他們指認黨員、民兵,日軍司令咆哮:“誰不指認就殺誰的頭!”在場的群眾沒有一人告發,日軍氣急敗壞,連續殺了三個村民,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不知道。正是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支持、擁護、愛戴,整個清鄉區才成為陷日本侵略者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我軍才能在敵強我弱的劣勢情況下攻堅克難化險為夷,最終取得勝利。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斗爭,我軍粉碎了日偽軍的延期清鄉計劃。
反清鄉的勝利
1944年10月,四分區反清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據統計,自1943年4月起,我軍共作戰2600余次,殲滅日偽軍5600余人,捕殺漢奸特務1400余人。抗日軍民也付出重大代價,群眾死難上萬人,縣、區、鄉干部犧牲104人,部隊傷亡上千人。
反清鄉斗爭的勝利,有力地推動了蘇中乃至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蘇中四分區不僅恢復了原有陣地,而且開辟了29個鄉的新區;反清鄉斗爭提高了部隊戰斗素質,改善了武器裝備,擴大了基層武裝;鍛煉了基層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鞏固了根據地政權。這對于后來1944年底蘇中新四軍主力南下天目山,成立蘇浙軍區,重建“江南大營”,提供了可靠的戰略后方;也為抗戰勝利后江南新四軍主力北撤提供了堅實的根據地,更為解放戰爭初期蘇中“七戰七捷”打下堅實的軍事、政治和物質基礎。
謝竟成從南京軍區軍事法院院長任上離休后,一直致力于反清鄉斗爭歷史的研究,結合自己在反清鄉斗爭中的經歷,研究蘇中反清鄉斗爭的歷史經驗。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說:“反清鄉斗爭,表現了蘇中四分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英勇不屈、同仇敵愾的大無畏精神,采取機動靈活的斗爭策略,團結一致的戰斗目標,最終取得了反清鄉的勝利,這都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