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一個老兵的抗戰記憶(報告文學)
一個老兵的抗戰記憶(報告文學)
作者:葛遜 毛建新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8-19 瀏覽次數:7827
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演出,這是一個塵封73年的故事,這是一段難以忘卻的記憶。
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演出,這是一個塵封73年的故事,這是一段難以忘卻的記憶。
2015年6月18日,浙江省諸暨市安華鎮江水沿村文化廣場。大幕徐徐拉開。江水沿村一臺特殊的舞臺情景劇《小麻雕》,吸引了上千名群眾的目光。
燈光全暗。天籟般的童謠隨風飄來:“小麻雕,尾巴翹,哥哥討嫂嫂,姆媽我也要,囡囡年紀小,長大了再討。小麻雕,尾巴翹,江水沿邊蹦蹦跳,好人來了它會笑,它會笑……”
煙霧裊繞的天空中,上百只麥草編織的熒光小麻雕自由地飛翔,一束追光打到一個小姑娘身上,小姑娘一邊唱著童謠,一邊追逐著其中一只較大的小麻雕,其余小麻雕悄然消失,剩下的一只神奇地落到小姑娘手上,小姑娘開心地與小麻雕玩耍。
小姑娘手持小麻雕跑向村姑:媽媽,您看,我抓到一只可愛的小麻雕。
村姑抱起囡囡親一下,放下后輕聲說:“囡囡乖,媽媽在忙,你與小麻雕去玩吧。”
……
演出開始,全場鴉雀無聲,只有畫外音聲聲入耳——
“我的家,在江水沿村,它是坐落在江邊的一個自然村,是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江南小村落。村前的那條江是浦陽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每年端午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煮茶葉蛋、包粽子、折麥花。江水沿人就是在這樣安逸的環境中快樂地生活著。然而,就在那一天,1942年五月初三,侵華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江水沿……”
“咔、咔、咔、咔……”沉重的腳步聲,由輕而重,由遠而近。
一隊日本兵耀武揚威地走過,從臺前由右至左進后臺,第一個日本兵刺刀上掛著膏藥旗。
“砰!”一聲刺耳的槍聲打破江水沿的寧靜,接著槍聲大作,慘叫聲四起,遠處傳來燒殺搶掠、雞飛狗跳及鬼哭狼嚎的慘叫聲,屠殺開始了……
鄉親們慌忙逃命。一位老奶奶因行動緩慢被追上來的日本鬼子在籬笆邊用刺刀捅死。一個村姑被日本鬼子抓住后奮力反抗,扭打,最后難以幸免……
73年前的這一天,侵華日軍在江水沿村制造了“安華慘案”,殺害村民20人;73年后的今天,江水沿人自編自演舞臺情景劇《小麻雕》,以草根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沒有周劍成,就沒有《小麻雕》。”這是采訪中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舞臺情景劇《小麻雕》的編劇、導演周劍成,是土生土長的江水沿村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參軍來到南京軍區機關大院,在司令部俱樂部等單位一干就是13年。幾乎每天上下班,他都要經過當年日軍投降紀念地——軍區機關大禮堂。后來,周劍成轉業回到故鄉,現供職于諸暨市文化館。作為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省書法家協會、省漫畫家協會的“三棲”會員,周劍成的主業是書畫創作。那么,他緣何要跨界創作舞臺情景劇呢?
周劍成(右二)在同日本士兵的扮演者講戲,演員們認真聽講,神情專注
村民們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一天的辛苦排練
2015年八一節前夕,周劍成回到軍區機關,向軍區警衛營贈送畫作。當我們聞訊前往,聊起這個話題時,他說出了埋藏心頭多年的抗戰情結:“在今年4月的一次文藝座談會上,當大家談到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時,我立即想到了發生在老家江水沿的‘安華慘案’。日本一些右翼政客公然否定侵略歷史的行為,我感到很憤怒。我就想把發生在自己家鄉的這件慘案,原汁原味的搬上舞臺,銘記歷史,教育后人。”
周劍成的家鄉——安華地處諸義浦三縣交界,是婺越咽喉,兵家必爭之地。1942年5月,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會戰。17日,日軍2000余步兵、騎兵聯合部隊占領諸暨縣城后,旋即南犯,安華淪陷。隨后發生了“安華慘案”,僅江水沿村就有20人被日軍殺害,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才3歲。
歷史不容篡改,更不能忘卻。充滿血性的周劍成滿懷激情,開始回鄉收集史料,他的初衷是創作、上演一臺真實再現“安華慘案”歷史的舞臺情景劇,昭告世人,警示后人。
4月18日是一個雙休日,周劍成與妻子周惠妮回到老家江水沿村。吃過中飯,周劍成與妻子商量,說想創作一個舞臺情景劇,來反映“安華慘案”這段歷史。周慧妮不理解:“你畫畫畫得好好的,不要跨界去搞什么出力不討好的舞臺情景劇了。”
周劍成拿出一本書對妻子說:“這是我們村里周氏宗譜,寫得很清楚,1942年五月初三,我們這個小村一天時間,就有20人被日本兵殺害了。我看到這里心里真的不平靜,現在有的年輕人已經麻木不仁了……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我感覺自己也有這個責任,來做這個事情,紀念一下亡靈,我認為有意義的。”
聽見丈夫說到這個份上,通情達理的周慧妮說:“那你就下下功夫把這件事情做好。”
有了妻子的支持,周劍成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他逐一尋訪村里的長輩,了解那段真實歷史。“安華慘案”幸存者周幼琴告訴他:“那年農歷五月初三,我在村口看到一隊人來了,看得很清楚,是日本兵,是上午八點左右……這里當時有一個塘,日本兵一下子就殺了4個人。那邊的大樟樹下,也殺害了4個,另外屋后也殺害3個……”
往事歷歷,血跡斑斑。周劍成把自己關在老屋里,時而看史料,時而聽采訪錄音,時而度步,經過幾天的苦思冥想,他找到了創作靈感,劇本初稿很快寫出來了。同時,周劍成根據兒時的童謠記憶,一氣呵成了情景劇主題曲的歌詞。
在周劍成的記憶深處,《小麻雕》既是山野里飛來飛去的一種山雀,也是小時候玩的一個用麥草編的小玩具。小時候,奶奶一邊編織小鳥,一邊教孩子們唱兒歌,還給孩子們講日本鬼子殺害村民的事情……散發著濃厚鄉土氣息的劇本初稿,傾注著周劍成的真情和汗水。
2015年5月3日,諸暨市新世紀小區。為使劇本臻于完美,周劍成在自己家里,備好春茶,專門邀請長城影視集團、諸暨文化界等專業人士,搞了兩次小型作品研討會。諸暨市文化圈的戲曲編劇周斌、毛仕龍、葉小龍、商迪華來了,諸暨市廣播電臺高級記者趙衛明來了,還有長城影視集團編劇吳偉強、屠渭兔,大家紛紛給他支招,出了很多建議和好點子。周劍成五易其稿,最終使舞臺情景劇《小麻雕》和主題曲在觀感上、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寫好劇本只是第一步,真正難的是把它搬上舞臺,周劍成面臨許多的困難。演員哪里來?周劍成首先動員家人來參與演出,卻遭到岳母的反對。
周劍成做起了岳母的工作:“媽,我也是幾十歲的人,沒意義的事我是不要做的,你的外甥凌嘯看了劇本也支持的。慧妮當初也是反對的,后來看了劇本眼淚直流。我們村這個慘案,你太婆也是受害者,我們不演誰演?!”
岳母周挺秀心痛女婿,聽說女兒支持這件事,最后還是松了口,答應出演。
兒子周凌嘯也給力支持爸爸,表態說:“雖然我大學快畢業了,學校事情比較多,但我能幫得上盡量幫助,共同把這個劇做好。”
《小麻雕》的40多位演員,都是江水沿村的農民,也是周劍成費了一番工夫動員過來的。岳母白發蒼蒼,不用化妝就是“老奶奶”的角色;外甥女演“老奶奶”的孫女;身材姣好的妻子周慧妮正好飾演村姑;兒子、侄子演新四軍。至于扮演“日本鬼子”,開始村民都不愿意,在周劍成的勸說下,大家意識到排演這出戲的意義,很快就“入了戲”。
舞臺情景劇需要音樂和主題曲來襯托。不懂音樂的周劍成,就請文化館的同事謝立鵬、錢亮軍、蔣仕國等幫助,市文化館退休干部、今年已經83歲的謝立鵬老先生是《小麻雕》主題歌的作曲者,這首帶有地方性質、鄉村氣息濃郁又抒情優美的曲子,一下子將大家帶入一種意境里。謝老說,當時寫這首曲子,只花了一晚上時間,“因為我經歷過那個時代,很容易就會有感情產生”。諸暨本地的歌手主動請戰擔綱演唱主題歌,周劍成動員村里會樂器的村民組成民樂隊,一起演奏《小麻雕》主題曲。
還有道具,一樣也不能少。周劍成專程趕回江水沿村,現場指導村民制作道具。他發動親友和村民土法上馬,利用一些現成的老物件。
耕夫穿的蓑衣,是周劍成老丈人家傳的;草鞋是村里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打的;劇中的槍支、軍裝是長城影視集團免費支援的。
周劍成說,他要的不僅僅是展示當年屠殺的慘烈,還要原汁原味地再現昔日村民的生活。
敏感的諸暨電視臺記者聞訊而來,全程跟進,用電視鏡頭記錄了這一過程。我們可以聽到當時周劍成的一段同期聲:
“這個是外婆祖傳下來的印花板,用在這上面是很有意義的。這些老物件,你們可能不知道,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和保護,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展現在舞臺上,給我們啟示。”
還有舞臺上的灶臺,水竹罐、砧板、飯淘籮等一應俱全,湯罐冒著熱氣,上面還有灶司菩薩等,展示了當年真實場景。
周劍成給我們現場解說:“我們這個《小麻雕》中心第二段就講到‘要倒灶’。‘灶頭’是個中心道具,日本鬼子來了,把‘灶頭’搗碎了,日本鬼子很壞的,在湯罐里小便。整個‘灶頭’可以轉動的,分二面,跨時空的,是我們創意的東西。到后來是一個現代灶頭,這邊我們做油煙機、煤氣灶等現代的元素。這樣的話我們的故事是真實的,投入的情感是真實的,所有的道具也是真實的。
說到這里,周劍成開心地笑了:“情景劇就是要情景再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我創作的構想。”
5月26日,江水沿村文化禮堂,第一次排練現場。
導演周劍成在給演員們說戲,也是彩排動員:“今天我們進行第一次彩排,農歷五月初三,也就是陽歷6月18日,要在文化禮堂外廣場上,搞一場安華鎮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
周劍成說,一出場,日本人就“咔、咔、咔”進村一個動作,耀武揚威,“咔、咔、咔”音樂配上,要威武、要野蠻……
周劍成提示大家注意面部表情,語調一轉,往下說戲:安華慘案發生后第12天,我們這里就發生了一場戰爭,史上稱為浙贛會戰,正式與日本佬打仗的,當時新四軍身上有血的……演一下,新四軍與日本兵搏斗,今天,我們要排練一下對打……”
好戲開場,這一夜,周劍成與草根演員們又是無眠之夜。
2015年5月30日,第二次排練現場。周劍成生病發燒,他還硬挺著在現場指揮調度。
離6月18日正式演出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周劍成召集村民抓緊排演。周劍成動情地說:“天這么熱,大家穿衣這么厚,所以我首先對來參加演出的鄉親們表示衷心感謝!”對大家深深一鞠躬后,周劍成接著提出,我們的村莊是美麗的村莊,殘暴的日本鬼子來了,戰爭毀壞了我們的家園。我們要通過演出,情景再現,要令人揪心,令人震撼,更令人深思。
經過多次排練,大家基本熟悉了臺詞和動作,情景劇《小麻雕》定于6月18日正式上演,周劍成對此充滿了信心。
6月18日,對于江水沿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上午,周劍成與村里的10多位老人一起準備了祭祀供品,為“安華慘案”死難者祈禱,寄托哀思,并舉行了放生儀式。天不停地下著雨,仿佛在為亡靈哭泣。
周劍成清晰地記得:演出的那一天,天空中飄著細雨,但文化廣場上人山人海。不僅僅是本村村民,周邊幾個村的村民都往這邊趕,村子里的空地上停滿了汽車。
這是原生態的老百姓自己的抗戰戲,慘烈的屠殺場面,壯觀的抗爭情節,逼真的家鄉元素,一幕接一幕,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和英雄的氣息,吸引著觀眾的眼球。
接近尾聲,主題歌音樂再起。兩對雙胞胎女孩和若干小朋友手拿小麻雕從舞臺兩側同時上臺,圍坐在婆婆身邊。
小姑娘:“婆婆,我們想聽《小麻雕》的故事。”
婆婆:“又要我講《小麻雕》的故事,聽不厭呀?”
小姑娘:“我們就喜歡聽《小麻雕》的故事。”
眾小朋友:“婆婆,講嘛講嘛……”
婆婆:“好,好,好,我再給你們講講《小麻雕》的故事……”
婆婆安詳地用麥草扇扇著風,一邊不時地為孩子們驅趕蚊子,一邊開始講《小麻雕》的故事……
演出大獲成功。終場音樂響起,演員和觀眾都不愿散去,周劍成指揮臺上臺下一千多人集體合唱《大刀進行曲》。歌聲如霹靂,似雷鳴,在山野河流間久久回旋。
諸暨市文化界人士葉小龍在網絡上點贊說,《小麻雕》這臺戲我今天看了,我覺得它最大的特色是非常接地氣,它選用我們諸暨普通老百姓都熟悉的兒歌:小麻雕、尾巴翹……具有很深的思想意義,又顯示出藝術創作的規律。
老兵編導抗戰戲,村民不忘血淚史。《小麻雕》以草根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喚起了村民們的抗戰記憶。
面對成功,周劍成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希望將這部劇精心打磨后,在更大的范圍內演出,使更多的觀眾了解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