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鐵軍烽火映蘇南 ——記新四軍蘇南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
鐵軍烽火映蘇南 ——記新四軍蘇南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
作者:魏冉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8-25 瀏覽次數:7848
抗日戰爭時期,蘇南抗日根據地雄踞江南、虎視京(寧)滬、屏障江淮、拱衛浙皖,為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在鎮江茅山山麓,由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名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巍峨聳立。人們在紀念碑下放鞭炮,便能聽到新四軍軍號聲回蕩在附近山間,這一奇特的現象令參觀者在緬懷先烈時流連忘返,感慨不已。紀念碑不遠處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該館占地3700平方米,系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新布展,并于2015年8月31日開館。陳列館通過1100余幅照片、1970余件文物、210份文獻史料、58個圖表,以及相關19件油畫、雕塑、書法作品、10個音頻視頻資料、4個復原場景和3個APP虛擬體驗全景式展現了抗日軍民創建、發展和鞏固蘇南抗日根據地,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光輝歷史。
步入展館序廳,一組莊嚴威武的雕塑仿佛將參觀者帶入了大半個世紀前的烽火歲月:巍巍茅山下,新四軍戰士目光堅定,高舉旗幟。人們仿佛能聽到戰斗的號角,聽到抗日軍民的吶喊與爭取民族獨立的心聲。
淞滬會戰后,蘇南淪陷,在侵略者鐵蹄踐踏下,國土殘缺,平民遇難。一張張歷史圖片向參觀者無聲地控訴著日軍燒殺搶掠的罪行。日軍所用的武器彈藥、防毒面具、鐵質面具等裝備和作戰地圖、畫冊等實物更成為軍國主義者無法否認侵略的鐵證。1938年,鎮江城區被侵略者連續縱火10天,14000余間房屋被燒毀,實業家張憚伯寫成《鎮江淪陷記》一書,記下了日軍令人發指的暴行。一旁的多媒體提供了該書的電子版,等待參觀者觸屏瀏覽、回望國破山河在的悲慘歲月。
不甘屈服的蘇南人民怎能淪為侵略者屠宰的羔羊,八省健兒瞬間匯聚成抗敵鐵流。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華中敵后創建了最早的重要根據地——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毛澤東將之列為全國六大山地根據地之一,并認為它“將是抗日游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持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
1938年,新四軍奉中共中央之命挺進江南。發生在1938年6月的韋崗戰斗被稱為新四軍江南抗戰第一仗。粟裕指揮先遣隊和第一支隊第二團一部伏擊日軍運輸車隊,最終斃敵15人,傷敵數十人,擊毀軍車4輛,繳獲槍支十余支,揭開了茅山抗日根據地斗爭的序幕。紀念館內,韋崗戰斗要圖、戰斗詳報、繳獲的日軍戰利品、登載勝利消息的報紙等文物仿佛縮短了現實與歷史的距離。場景復原則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到令人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不少人紛紛掃描二維碼,用手機APP系統進行虛擬體驗,觀看韋崗戰斗的動態演示。
苦難歲月中,新四軍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更令今天的人們感慨不已。陳毅為房東老大娘挑水、新四軍幫助群眾插秧、新豐車站戰斗時群眾為新四軍引路用的馬燈……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珍貴文物,靜靜地與參觀者一起緬懷逝去的烽火歲月。
新四軍挺進茅山后,積極扶助發展蘇南地方抗日武裝、團結爭取地方領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紀振綱是茅山地方實力派、民族資本家,在陳毅等的啟發下,主動將自衛用的300余人槍交給新四軍。當年紀振綱招待陳毅的茶盅則被陳列館收藏,成為歷史的見證。
1939年,新四軍發動攻勢作戰,挺縱北渡,江抗東進。上下會、延陵、滸墅關的捷報令時人振奮人心,江抗36名傷病員的抗日故事則成為日后婦孺皆知的革命現代戲“沙家浜”創作素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譚震林到達蘇南東路,茅山新四軍主力北渡……戰場舊址、歷史文件、英烈遺物,一幅幅展板、一件件文物,翔實的史料再現了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的悲壯歷史。皖南事變前后,新四軍處于日、偽、頑的三面夾擊中。在最艱險困苦的時候,先輩們反掃蕩、反磨擦、反清鄉,重創日寇斗偽頑,鞏固建設了蘇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的旗幟始終高高飄揚。
在陳列館最后的展廳,“收復失地,蘇南軍民贏勝利”的大字標題赫然入目。1943年10月,蘇南敵后抗日斗爭全面展開了反攻作戰。溧高、長興、周城等戰役戰斗后,根據地開展了整風、生產和民主運動。隨后一師主力南下、蘇浙軍區成立、天目山三次反頑戰斗勝利,到1945年8月,蘇南抗日軍民廣泛出擊,收復大片失地,蘇南和蘇浙皖邊區與各根據地連成一片,最后的勝利終于到來了!
在新四軍蘇南抗日斗爭歷史陳列館,人們不僅能全面了解那一段書寫著英勇、記錄著艱辛、透露著悲壯、彰顯著正義的抗戰史,還會受到抗戰精神的洗禮。據不完全統計,蘇南軍民在敵后抗擊和牽制日偽軍十多萬人,其中包括日軍3萬余,占國民黨第三戰區內日軍常駐兵力的半數以上;偽軍7萬余,占汪偽軍總數的半數以上。蘇南新四軍及地方武裝在5000余次對敵作戰中,共斃、傷、俘日偽軍4萬余人。在5萬余參加新四軍的蘇南子弟中,7000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團以上干部犧牲百余人。
陳列館尾廳,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宣讀投降詔書的錄音在每一位參觀者耳旁回蕩。70年過去了,如今國力蒸蒸日上,人民軍隊鼓角齊鳴,震懾著境外軍國主義者的覬覦之心。而館后的土地上,則長眠著王必成、江渭清、吳仲超等新四軍將領。一些參觀者在瞻仰區駐足致敬。青山處處埋忠骨,革命先烈豐碑不朽、“鐵軍精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