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李愛云:永遠為英雄哥哥們守靈
李愛云:永遠為英雄哥哥們守靈
作者:梁培柞 束華靜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8-26 瀏覽次數:7868
李愛云
李愛云2010年被評為“中國好人”、“江蘇好人”,2013年7月成為江蘇省“道德模范”候選人。提起“李愛云”這個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到她為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默默守靈46載的感人故事,在淮陰那片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無人不知。
為了民族解放,哥哥李云鵬和烈士們把生命留在了淮陰的熱土上;為了讓烈士們的精神發揚光大,妹妹李愛云默默來到淮陰,將自己的青春留在了烈士們身邊。
在淮陰區老促會的聯系下,我和李愛云老人見了面,她樸素的模樣和我心中的預想一致。她剛出院沒多久,面龐清瘦,談起八十二烈士的英勇壯舉和對云鵬哥哥的思念,她幾次摘下眼鏡抹淚。
少年胸懷報國志
李云鵬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原名李亞光。身為小學教員的父親李夢祥是個愛國志士,他為大兒子、二兒子分別取字“凱門”、“旋門”。因為父親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李云鵬有機會一直讀到高小畢業。李愛云說:“當時戰事緊張,父親常在家中和伯父談論國家大事,大哥耳濡目染。”1938年家鄉徐州淪陷,有志之士到處高喊抗日,李云鵬和同學一起前往離家8公里外的豐縣華山鎮,參加了地下抗日組織。1939年,八路軍的蘇魯豫支隊路過沛縣,要擴軍,李云鵬心懷報國之志,自告奮勇參了軍。“大哥是1939年正月十九穿上軍裝的。那天父親跑了好遠去送他,可誰會想到那是他與大哥的最后一面!”
李云鵬離家四年,家里親人一直惦記著。其間聽說他被選送到延安學習,后來又聽說他到了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一個連隊當兵。
“在劉老莊戰斗前,哥哥曾給家里寄過兩封信,后來那成了家里親人惟一的回憶。”如今,這兩封信已成為革命文物,收藏在沛縣檔案館內。不過,李愛云還珍藏著復印件。
李愛云(左一)和父親李夢祥(左二)一起為李云鵬掃墓時留影
第一封信是發自泗陽,而第二封發信落款地址就到了淮陰縣劉皮和尚莊。正是這第二封信中,落款由“李亞光”變成了“李云鵬”。李云鵬在這封信中告訴家里人說,“在外做生意,沒有固定地址,路途艱辛,鬼子常出來掃蕩,這地方很艱苦,所以我之工作精神,非常興奮……”
這封信后,李云鵬再無音訊。
父母盼再見兒面
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82名官兵,在淮陰劉老莊戰斗中全部壯烈殉國,李云鵬是四連指導員。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撰文表彰:“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把它譽為“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然而,在那信息閉塞的年代,烈士家中盼兒歸的家人卻無從得知。
直到一年以后,李夢祥收到同樣在部隊的表弟孫一濤的來信,表弟信中帶來了李云鵬犧牲的噩耗:“……云鵬侄是去年三月十八日在淮陰劉皮鎮西南之劉老莊犧牲的。他們同吃人的野獸搏斗了一整天,終以實力懸殊,彈盡援絕,全體遇難……”
得知大兒子犧牲后,父母親將其余五名子女的名字都改了。“二哥叫云昭,三哥叫云彩,四哥叫云彤,五姐叫翠云,而我叫愛云,是敬愛云鵬之意。”李愛云說。
“我幾乎是聽著大哥的故事長大的。家里兄妹6人,他是老大,我是最小的,他犧牲時我還沒有出生。”盡管李愛云從未見過大哥李云鵬,卻時常聽父親提起。“他是父親一生中最大的驕傲,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驕傲。”
說起大哥犧牲給父母親帶來的悲痛,莫過于大哥犧牲后父母一直沒有辦法去兒子犧牲的地方看望。這個悲痛,一痛就是20年。直到1963年,作為烈士家屬,父親李夢祥被劉老莊連第一次請到了部隊,并和部隊一起第一次來到劉老莊八十二烈士墓前參加了紀念活動。劉老莊是江蘇省淮陰縣(現改區)的一個鄉,交通很不方便。那一次父親從徐州坐車到淮陰,再坐每天只發一趟的公交車才能到鄉上。“父親已經70多歲,凌晨出發深夜才到鄉上,父親暈車吃不下飯,去一趟特別辛苦。”那是兒子1939年走后第一次父子“重逢”,這時已經過去了25年。
李愛云記得,打那年以后,大哥犧牲地的縣鄉政府每年都要送“光榮匾”到她沛縣老家,父親在每年的3月18日烈士犧牲日都會從老家徐州來淮陰劉老莊為大哥和他犧牲的戰友掃墓,直到年事太高走不動了為止。
妹妹自愿守英靈
1967年3月18日那天,李愛云第一次來到哥哥當年犧牲的地方。她年邁的父母親領著她來到劉老莊祭掃八十二烈士墓。李愛云親眼看到成千上萬的淮陰父老鄉親、兄弟姐妹,手捧自制的小白花祭掃八十二烈士墓。“我記得一大早,聽到外面自行車蜂擁進陵園,我驚得坐了起來。那時自行車本來就不多見,那么多自行車一起涌向陵園,震撼了我。淮陰人民緬懷烈士的精神感染了我,激勵了我,我暗暗地下了到劉老莊為哥哥和他犧牲的戰友們守墓的決心。”
1969年,正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李愛云是老三屆,她主動要求插隊到劉老莊,陪大哥他們。
李云鵬從淮陰寄回的家信
沒想到,家里父母和哥哥姐姐個個都支持她。1969年7月,李愛云自個步行到30多公里外的沛縣辦理了戶口手續。這一年,才20剛出頭的李愛云插隊落戶到了淮陰。
父親把李愛云送到劉老莊時特別告誡她,來淮陰后,要以大哥為榜樣,好好學習,聽黨的話,跟黨走。要做到三點:一是在政治上不要犯錯誤,要不為名、不為利;二是在經濟上不要犯錯誤,不要為金錢所動;三是不要在生活作風上犯錯誤,保持女性的純潔性。
剛到那里,李愛云按照當時淮陰縣委的安排被分配到劉老莊大隊一隊插隊當農民。此時,淮陰正在實施旱改水。李愛云白天和大伙一起搞旱改水,手推肩挑樣樣不落后。到了晚上,作為大隊民兵營副營長,她還要帶領民兵進行突擊訓練,有時一練就到深夜。不事張揚的李愛云一直住在村里五保戶破舊不堪的房子里,吃的是酸菜、稀飯,與其他知青一樣勞動。在勞作中,李愛云由于長時間在水里浸泡,腿上、胳膊上都患了皮膚病,難看得像樹皮一樣,而手上也起了鵝掌病,凍裂的口子還不斷往外流膿水。她不叫一聲苦,不喊一聲累,用她的話說:“哥哥在這兒把命獻給了黨,我吃點苦又算得了什么?”她一直沒有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默默無聞地過著平凡的生活。說到這段,李愛云輕輕笑了笑:“我初到劉老莊大隊時,生活條件很差,我體單力薄,各種困難都在考驗著我。我想:八十二烈士的眼睛在看著我,我絕不能給他們丟臉,所以,一切困難都挺了過來。我愛這個地方啊!”
李愛云對自己提出過這樣的要求:絕對不能給長眠在這塊土地上的英雄哥哥丟臉。所以,1969年11月份南京軍區政治部特招李愛云去參軍,她沒有去;1970年組織上推薦李愛云去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讀書,她深知上大學可以改變她的命運,但一想到哥哥李云鵬犧牲時才23歲,他的好多戰友連名字都不為人知,她又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1971年,家鄉徐州市委派人來淮陰招她回市區工作,又被她推辭了。“因為我不想離開哥哥和他的戰友們,因為我要證實自己不是為了‘下鄉鍍金’,不是為了以下鄉為跳板,所以我決定不離開淮陰這片土地。我放棄了這三次機遇,但至今都不后悔!”李愛云堅定地說。
1971年化肥廠招工,組織上一句“化肥廠易燃易爆易炸,你去不去?”李愛云毅然來到化肥廠工作。后來,她經媒人介紹,與一個淮陰本地的普通工人小伙結了婚。李愛云說,她選擇一生落戶在淮陰,就是為了守護烈士們的英靈。
46年來,讓李愛云欣慰的是,每年的3月18日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到烈士陵園進行祭奠,以弘揚烈士的精神。望著林木蔥蘢的烈士陵園,70歲的李愛云佝僂著背,清理著四周雜草,嘴里念念有詞:“哥哥們,我又來看你們了。”
生命不息 守墓不止
作為烈士的親屬,李愛云以她突出的表現,曾于1992年到2002年期間被選為淮安市第三、第四屆人大代表,淮陰縣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2009年,她又被增選為淮安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淮陰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
李愛云2001年12月從淮陰區質檢局退休了。退休前,她是局里的一名普通辦事員。退休后,她一邊守墓,一邊擔任校外輔導員,她決定把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跡向中小學生和群眾義務宣講,傳承八十二烈士的精神。
1999年,當得知縣政府要籌資興建八十二烈士紀念館時,李愛云夫妻倆把家中僅有的1000元捐給了政府。她還多次為困難戶、為社會公益事業、為災區捐款。在生活上,她為人正直,甘守清貧,處處以烈士親屬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從不向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一直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每年的3 月18 日,烈士陵園擠滿前來掃墓的人們
在李愛云的家中,我看到她為義務宣講手書的稿子,她在本子上寫下“同志們,我們是怎樣的,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會是怎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之一就是愛國。……八十二烈士是黑夜里謳歌光明的雄鷹,他們雖然沒有看到光明,但他們堅信未來一定是光明的!八十二個人,只有二十六位留下英名,他們默默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今天人們的幸福。八十二烈士中還有五十六名無名英雄,我不知他們是誰,但我們清楚知道他們為了誰!”
看到她對現在生活的滿足,她向我說起和老伴的日常生活、外孫女的乖巧。我沒有問她是不是后悔當初的選擇,一切都在她的臉上寫著,就像她說的“我這樣做是我的一份責任,一份義務。我這樣做人生才有意義、有價值,我這個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