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作風優良——鐵軍之光
作風優良——鐵軍之光
作者:王清葆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01 瀏覽次數:7842
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經說過,人民群眾是最實際的唯物主義者。他們看一個政黨好壞,不是看說的如何,而是看做的如何。一個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作風優良,是新四軍的特殊品質之一,也是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從組建那天起,新四軍領導人就像“傳宗接代”那樣,把優良作風當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來培育和傳承。今天我們弘揚鐵軍精神,也要把傳承新四軍的優良作風作為根本來抓。
保持和發揚老紅軍革命特質
《新四軍軍歌》唱道:“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為什么要從北伐唱起?陳毅同志創作這一歌詞時,寫的是《十年》,歌詞是字字珠璣,而新四軍軍歌兩段歌詞,卻用了一段寫歷史,這是為什么?很明顯,新四軍領導人的良苦用心,是要大家銘記新四軍的歷史,明白新四軍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從中感悟前輩的優良品質和光榮傳統。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與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東北抗聯一起,被軍事研究專家公認為共產黨及領導的軍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三個最艱難時期。那時,“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在這種環境里戰斗的紅軍游擊隊,“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正是在這種艱難困苦中,玉汝于成,使紅軍戰士個個成了“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紅軍的傳統精神和作風,正是作為后來者的新四軍要傳承的最為寶貴的東西。
新四軍的領導人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高度重視傳承和發揚紅軍游擊隊的光榮傳統,把這作為建軍的頭等大事來抓。時任新四軍副軍長、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軍分會書記的項英,特別強調發揚光榮傳統,他在一次與記者的談話時說:“我軍的一切優良傳統,是構成我軍戰斗力的因素,堅強戰斗力的基礎,使我軍能夠以劣勢武器對抗優勢之敵,能夠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這是革命軍隊的特點,也是革命軍隊能夠最終戰勝敵人的基本條件之一。”
新四軍軍部在皖南的幾年里,召開了兩次政工會議,都對發揚紅軍優良傳統作出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政治部還專門編發了教材《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為了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官兵發揚優良傳統的意識,軍部還把“保持發揚優良傳統”八個字分別作為第一團到第八團的代號,如一團叫“保團”,二團叫“持團”,六團叫“良團”等等,可謂匠心獨具,用心良苦!
新四軍領導高度重視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傳承。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代軍長陳毅在黨的大會上,明確提出建設鐵的黨軍的目標,他指出:黨軍就是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要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反對一切不良現象,保持和發揚革命特質,保持和加強新四軍的階級性、黨派性。
為此,新四軍始終高度重視抓好全軍的思想教育,并不斷改進方式方法,增強教育效果,為部隊培植和保持優良風氣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人民是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
毛澤東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中明確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這就明確指明了新四軍是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的。
陳毅同志曾說新四軍是“突破歷史的、古今稀有的新型軍隊”,意思是新四軍是一支真正人民的軍隊。他在《梅嶺三章》中曾寫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他還不停地告誡新四軍官兵:要“時刻記住我們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是替人民服務的軍隊。人民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他還在一次會上嚴肅地說:“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生活戰斗在敵人心臟地區的新四軍,與人民群眾就是魚與水、瓜與秧的關系,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新四軍的衣食住行、生存發展、行軍打仗等,一刻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扶持,新四軍的力量源泉存在于民眾之中。抗戰八年,黨中央在給新四軍的指示中,始終強調要放手發動群眾。新四軍各級領導,也始終把與群眾打成一片作為根本來抓。新四軍老戰士饒子健回憶說:“當時,我們給養主要靠自籌,靠人民群眾,記得有一段時間是靠到群眾家里吃派飯才使我們渡過難關的。”第六師十八旅的顧復生同志有一次接受幾名外國記者采訪,記者拿著地圖指著上海市郊問顧:“這個地方沒有山,你們怎么對付敵人呢?”顧從容地回答說:“這些地方也有山,人民群眾就是我們的靠山,我們是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打日本的。”
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贏得老百姓的衷心擁護。新四軍在八年抗戰中戰斗非常頻繁,但始終不忘為人民謀利益、做好事。日軍剛占領華中時,各地雜牌武裝、地痞土匪成災,以“抗日”名義盤剝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新四軍每到一地,首先打日寇,清除欺壓百姓的土匪武裝,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戴。同時,遵守群眾紀律,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利益。陳毅率部隊到達阜寧時,農村十室九空。他立即派民運工作隊下鄉組織民眾渡饑荒,通過向地主借糧、自救等辦法,安頓了斷糧戶。彭雪楓率游擊支隊到達皖北,對部隊提出“五不走”的要求:水缸不挑滿不走,地不打掃好不走,門板不上齊不走,借東西不歸還不走,損壞東西不賠償不道歉不走,被淮北人民譽為“天下聞名第一軍”。
為了防止部隊有人損害人民利益,影響軍隊形象,新四軍制定了嚴格的群眾紀律。他們根據紅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結合實際制定了新的“三大紀律、十項注意”,對違反群眾紀律的人和事,嚴格處罰。第一支隊機關一炊事員奸污了一名婦女,盡管當事人是位老紅軍戰士,陳毅仍然決定執行槍決。蘇中軍區一名戰士站崗時抄了一個挑海渣的農民腰包,搜去了100元儲備票子,粟裕毫不客氣地叫部隊壓赴刑場槍斃。領導干部遇到有損群眾利益的事,同樣要執行紀律。粟裕的戰馬啃了農民的枇杷樹,馬上賠償道歉;黃克誠的馬吃了農民的麥苗,不僅批評了馬夫,還向農民道歉賠償。正是嚴格執行了紀律,才贏得了人民的擁護。
建設清正廉潔的軍隊和政府
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及軍隊不僅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而且還大發國難財,“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前方流血、后方流油”,逐步失去民心。于此根本不同,新四軍及根據地人民政府,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清正廉潔,不斷取得了人民的擁護。
首先把清正廉潔的規矩立起來。建章立制是保證清正廉潔形象的關鍵一環。為此,各部隊、各根據地制定下發了許多指示、決定、條例等,以《懲治貪污暫行條例》為最普遍。依照這一《條例》,在淮海區,貪污抗幣1000元以上者處死刑,300元以下者處3年以下徒刑;在皖江區,先是規定貪污300元以上者處死刑,后改為貪污1000元以上者處死刑;在淮北區,貪污500元以上者處死刑,等等。
其次是把軍隊和政府的清正形象樹起來。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政府是按照“三三制”建起來的人民政府。軍隊和政府的形象好不好,關鍵看能不能為人民辦實事。鹽阜區海嘯頻發,危及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939年夏發生海嘯時,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曾撥款修堤,預計挖土20多萬方,需工銀19萬元,但他們只挖土5萬方不到,卻呈報11.2萬余元,還偷工減料,修的大堤一沖即破,淹死數萬人。1940年10月新四軍到達鹽阜后,劉少奇、陳毅和黃克誠決定支援阜寧縣抗日政府修堤。開工后,新四軍第三師將新購軍糧全數接濟民工,官兵還和民工一起勞動。縣長宋乃德(第三師前身八路軍第五縱隊供給部長),抱病冒雨在工地指揮。到1941年7月底,全長90華里的海堤修成,被命名為“宋公堤”。之后,政府公布了整個修堤帳,無一浪費,無一貪污。
把懲惡揚善的利劍舉起來。依據法律條例,對貪污腐敗分子予以嚴懲。津浦路東六合縣移居鄉鄉長鐘某貪污受賄淮南幣120元,查實報批后,召開公審大會,執行槍決;蘇中稅務第四分局主任邢某貪污4000余元,師特務營營長李某貪污1000元,三分區有三個干部貪污,都被執行槍決;皖江有位管理員貪污10塊銀元,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無為縣榆村合作社有三個干部合伙貪污20余萬元,除退賠外,還分別判處5年至3個月的徒刑。
鄧子恢1941年1月14日在路東臨時參議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民主政府可算已實現了廉潔政治。這與過去頑固派政權之公然舞弊,賄賂橫行,以貪污為能事,以清廉為傻子的齷齪現象不啻有天壤之別。”“所謂無官不貪無吏不污,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澄而不清的吏治。而現在我們卻于幾個月間,杜絕了貪污現象,澄清了污濁的吏治,當然還不免有個別的貪污分子,但經過我們嚴辦,已在日趨消滅。現在可以說,民主政府里已建立了公正廉潔的作風,貪污現象一般的已經沒有了。”
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艱苦是新四軍的生活常態,對他們來說是苦慣了,并且官兵都一樣苦。
項英說:“我們新四軍不畏任何困難,只要能戰勝敵人,任何苦都能吃,任何勞都能耐。艱苦奮斗,是我們鍛煉的傳統精神,吃得苦,耐得勞,是我們的本領。”
陳毅說:新四軍遇到的艱苦是“前所未有的”。第三師的老同志回憶:糧食缺乏,“戰士每天只能吃一頓發霉的紅薯,谷糠窩頭,鹽拌辣椒,清水稀湯。幾個月不發津貼,同志們缺鞋少襪……我們寧愿吃草,也不能同災民爭糧。各個連隊黨員帶頭,上樹捋榆葉,摘柳絮,一天每人只吃兩碗稀湯。”
劉少奇同志視察第三師部隊后說:我見到的部隊,最艱苦的是你們這支部隊,吃飯是吃派飯,6月穿棉衣,12月穿單衣,寧肯餓肚子,也不肯拿老百姓的東西。
薛暮橋、謝云暉一起回憶皖南教導隊的生活:每間房子上下大通鋪,用稻草作墊……一概鋪稻草、麥秸、秫秸、玉米秸,睡通鋪,蓋得很少……海外華僑捐贈新四軍一批軍毯,軍部軍需處把每條軍毯裁成兩半,每人發半條御寒……
“艱苦”是生存狀態,“奮斗”才是精神狀態。艱苦是為了奮斗,正因為新四軍要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所以才甘愿吃苦、不怕艱苦、想方設法戰勝艱苦的。什么叫“奮斗”?毛澤東主席說,奮斗就是要“發揚戰爭年代那么一股勁,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項英也說:“寧作英勇犧牲,決不茍延殘喘,這是我們斗爭的精神。”奮斗以殲滅日寇,奮斗以建立、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奮斗以戰勝困難、壯大自己等等,這就是新四軍的奮斗史。
通過奮斗來解決遇到的困難。首先廣泛開展節約運動。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為節約而率先改進制服,將單軍服去掉翻領改直領,去掉兩個口袋和停用綁腿布,減掉軍帽上的圍圈,將中式軍褲改掉寬大的褲腰等。其次是實行精兵簡政以減輕人民負擔。主力部隊按五分之三的原則縮編;根據地抗日政府也都大大減少脫產人員。再次,自力更生解決武器裝備制造修理問題。各師都建有槍械制造廠、修理廠等。第四是開展大生產運動以改善部隊生活。從軍部到各師旅機關、基層連隊,廣泛開展大生產運動。各根據地辦起了織布廠、棉花廠、染布廠、卷煙廠等等,既繁榮了地方經濟,也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隊。
新四軍領導干部個個是作風優良的典范
項英帶頭發揚紅軍優良傳統,和戰士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一個月只拿4元津貼費。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史沫特萊到云嶺新四軍軍部采訪時,項英用自己的津貼費招待,他要警衛員到司務長那里借3元錢,并交代說從下月津貼費中扣除。
軍長葉挺臨危受命,忍辱負重。面對國民黨當局的威逼和高官厚祿的引誘,始終保持革命者的浩然正氣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在世人心中立下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劉少奇以黨性強、修養好的高尚品質,贏得了全軍將士及廣大黨員的敬仰和愛戴。他在淮北指導工作時,要求自己的伙食和其他干部一樣,“不搞特殊照顧”。
陳毅同志以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聞名。他模范執行群眾紀律,東進江南時多次露天宿營,不進民房。1940年1月陳毅和張茜在水西村結婚時,就是兩個喜字一碗面,稻草鋪的床。
粟裕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在蘇中根據地,老百姓送給他雞蛋,每一次他都堅持付錢并給重傷員吃。官兵給他歸納為“四不講究”:一不講究吃,二不講究穿,三不講究行,四不講究住。
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率部挺進阜寧縣益林鎮大王莊時,下令部隊“一不準敲群眾家門,二不準動群眾一草一木,三不準大聲喧嘩驚醒群眾。”指戰員全部分散到群眾房前屋后和草堆避風露宿。當時天寒地凍,黃克誠身體不好,黃的妻子唐棣華還帶了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警衛員因此請示黃到一莊戶人家借宿,被黃克誠拒絕,兩口子帶著孩子找個草堆依偎在一起。第二天早晨村民出門,見此情景十分感動,紛紛把指戰員引進屋。
第四師師長彭雪楓艱苦樸素出了名。他負過傷,患有嚴重胃病,因吃紅薯產生胃酸而經常發作,但仍和大家一樣,頓頓吃紅薯、黑窩窩頭和清水湯。有一次因胃疼厲害吃不下飯,炊事員做了碗面條送過去,結果受到嚴厲批評。
作風好壞決定人心向背
新四軍以優良的形象和作風,贏得了民心,贏得了勝利。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新四軍現在已經成了華中人民的長城,成了華中人民血肉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首先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戴和支持。新四軍所到之處,都受到廣大人民最熱烈的歡迎,端茶送水,做飯騰房等,可以說無微不至。作戰前,群眾幫助偵察帶路;作戰中,群眾冒著槍林彈雨送飯送水,運送照顧傷員;戰后,群眾把平時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雞蛋,過年殺的肥豬等,都毫不保留地送到部隊慰問。不少家庭為了掩護新四軍,全家獻出了生命。新四軍1945年攻打淮陰城時,6萬支前民工自發支援,奮戰三天兩夜,挖出一條33里長的排水溝,趕在攻城前把淮陰城壕內的水統統放光,為新四軍攻城創造了條件。“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抗戰八年,源源不斷的兵源輸送到新四軍部隊。云嶺婦抗會主任張素蓮家11口人,除80歲的婆婆和一個嬰兒外,8人都參加了新四軍。
其次贏得了民主人士的支持。華中各地的民主人士大都見多識廣,德高望重。他們信任新四軍,主要是他們從新四軍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于是他們自發地向新四軍建言獻策,捐獻錢物,有的向抗屬獻田。新四軍剛到鹽阜地區時,人們包括開明士紳對他們還是疑慮重重。為了做群眾的工作,陳毅、劉少奇召開一次由當地文化名人和著名士紳參加的座談會。會上,陳毅、劉少奇介紹了我們黨的抗日主張和新四軍作戰情況。尤其是與會人員看到陳、劉和戰士們一樣穿灰色舊軍裝,腳著布鞋,陳毅軍長穿的衣服還打著補丁,吃飯也和大家一樣吃雜糧、山芋、南瓜,于是由疑慮轉為佩服。民主人士龐友蘭說:“過去國民黨報紙上宣傳共產黨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全是騙人的鬼話。我們此次真是不虛此行,大開眼界。真是如酒解酲,如夢初醒,如坐春風、如沾雨露。”
再就是感動了敵軍和友軍。在新四軍的感召下,偽軍內部發生分化,一部分投誠反正;國民黨軍一部分也投向新四軍旗幟下。尤其是一些被俘的日本兵,自愿加入新四軍,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美國記者西奧多·懷特和安娜·雅閣布合作的《根據地人民的覺悟》認為,共產黨的主要責任是把農民和軍隊融為一體,如果你真正把群眾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意見,給予他權力,再幫助他耕種土地、收割莊稼,為他們消滅日本鬼子,那么,他就必然會忠于這支軍隊和領導他的黨。
著名愛國人士鄒韜奮1942年到蘇中、蘇北根據地考察時對采訪記者說:“真使人興奮極了!我看到老百姓熱烈擁護政府,是我對于十余年來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堅定了。”
著名文學家阿英在《岳武穆與共產黨》一文中,敘述他在阜寧會到某碩耆并與他談話的情景,這位碩耆引用岳武穆的話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共產黨真能做到這樣,怎能不得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