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大洲國共談判舊址前的追思
大洲國共談判舊址前的追思
作者:王建成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8-29 瀏覽次數:7826
大洲國共談判,是國共兩黨歷史上地區性的重要事件,在中共黨史上留下閃光的一筆。70多年前,中共閩贛省委與國民黨江西省當局在這里達成“停止內戰,抗日救亡”的協議。當時在閩北和閩贛邊一帶的紅軍游擊隊根據中共閩贛省委和中央的命令在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集結,接受改編,成為新四軍三支隊一部,奔赴抗日前線。
今天,談判舊址作為新四軍的誕生地之一,福建革命教育基地、省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和省國防教育基地,吸引了無數人到此瞻仰,追思緬懷。
我懷著無比敬仰和虔誠的心情,驅車瞻仰革命舊址。小車駛出光澤縣城,沿著平整寬敞的城司公路線,在小寺洲村口拐進沿河的山道,穿過桃林村前行,就到了這里。
大洲村位于閩北光澤縣城北約30千米處,屬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村子不大,當年只有幾十戶人家。一條大溪從村子中間穿過,蜿蜒向山外流去。不遠處是有“南國明珠”之稱的光澤大武夷天池,周圍是諸母崗山系。十八排山峰昂首聳立,主峰海拔達1800多米,是縣境內第二高峰。山險谷深,連綿起伏,叢林密布。談判地點在村邊山坡上一幢獨立的農家房子中。這里四周沒有相連的房子,房前是農田大溪,視野很寬。站在房前,四周的情況一目了然。房后就是大山,一有情況就可撤往山中,當年談判地點選定在這里是很有道理的。
車在村邊停下,我沿著鵝卵石階走上去。這是一幢極普通的民房,一排五間過去,磚墻瓦頂板壁結構。中間是正門,兩邊是側房窗戶對外,西頭是廚房。房子前面有一塊大大的空坪,旁邊蓊郁的松樹,襯托出莊嚴和肅穆。房子經過多次修葺和重建,保持原貌,正門上方懸掛著由當年談判代表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黃道的兒子——新中國成立后任湖北省委書記的黃知真親筆書寫的“大洲談判舊址”燙金大字牌匾。入門正廳迎面板屏上是大洲談判簡介、黨旗下面擺放的是紅軍用過的物品、文件等和當年的桌子、條凳。側房中還有幾位領導的畫像和介紹,桌子、凳子、木板床、油燈,廚房中有用具等。站在房中,凝視一件件陳舊發黃的物品,聽管理員深情而抑揚頓挫的講解,想象革命先輩當年艱苦斗爭的情景,思緒仿佛飛進了70多年前那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上世紀30年代初期,革命的烈火燃燒在閩贛邊境大地上,方志敏率領的紅十軍由贛入閩北,閩北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更加擴大和鞏固。當時的革命領導人黃道、曾鏡冰、曾昭銘、黃立貴、吳先喜等帶領紅軍游擊隊在這里浴血奮戰。特別是在紅軍長征后,與中央失去聯系,仍獨立堅持斗爭,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給國民黨反動派沉重地打擊。1936年,位于閩贛浙交界的閩北與閩東、浙西南溝通聯系,成立中共閩贛省委,由黃道任書記兼省軍區政委,葉飛任省軍區司令員,領導紅軍游擊隊活動范圍達20余個縣。那時日軍正橫行在中國土地上,企圖在短時間吞并整個中國。外患未除,內戰不息。
1937年黃道從一張包鹽的報紙上看到“西安事變”國共合作的消息,決定以民族大義為重,團結抗日,與國民黨談判。不久收到國民黨通過釋放中共光澤縣一位領導人傳來談判的信息,接著又收到輾轉傳來的中央指示,于是致函通知江西福建國民黨當局,定在9月底和10月初在大洲村談判。黃道派他的兒子、時任閩北軍分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的黃知真和閩贛省軍區教導團教導員的邱子明兩人為談判代表,確定好談判原則、條件,帶一個警衛排下山到大洲村去。國民黨方面派來了兩位代表,一位是江西南城保安副司令周中城,一位是光澤縣長高楚衡。我方提出的條件:一、團結抗日;二、釋放政治犯;三、劃出地方讓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四、保證給養;五、保證去請示中央的省委領導人安全。國民黨方面提出的條件:一、停止打仗;二、停止打土豪分田地。雙方經過一周的談判,最后互相接受,達成一致。隨后,黃道、曾鏡冰下山接見國民黨談判代表,并派人請示中央,接著各地區談判全部拉開。一個月后,長期堅持革命斗爭的閩北和閩贛邊一帶紅軍游擊隊前往江西鉛山縣石塘鎮集結,經過整編和擴軍人數發展到1300多人。1938年2月9日在石塘召開大會,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主持,黃道宣布新四軍軍部命令,部隊改編成新四軍三支隊第五團,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下轄三個營。1938年2月25日召開動員大會,在群眾的熱烈歡送下,部隊奔赴安徽抗日前線……部隊到達安徽巖寺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經過進一步整訓后,開赴長江南岸的南陵、蕪湖一帶駐防。
1938年10月底日軍進襲軍部,五團和兄弟部隊奮起抗擊,取得了南陵大捷。后五團奉命調防銅陵、繁昌一線,這里是戰略要地,皖南的門戶。1939年11月,日軍三次進攻繁昌,五團和兄弟部隊予以痛擊,史稱“血戰繁昌”,共消滅日軍800余人,五團為此名揚全軍。1940年4月,五團在南繁戰役中同兄弟部隊一道阻擊敵人,又取得了勝利。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葉挺軍長決定將驍勇善戰的五團作為后衛,歸軍部直接指揮。1月7日,國民黨頑固派以7個師的兵力向奉命北移的新四軍部隊發起襲擊,五團在高嶺自衛阻擊,葉挺親自向五團下達作戰任務,進行動員,13日晚,五團作為新四軍突圍后衛,經過死戰,大部分犧牲,僅突圍數十人。這些人歷盡艱辛,輾轉渡江北上,后被編為新四軍第七師,成為新四軍的各級中堅骨干。閩北閩贛邊紅軍游擊隊戰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光輝的革命歷史。
“日寇侵華喪病狂,全民奮起打豺狼。當權度勢愿談判,黃道審時誠協商。大洲交鋒七晝夜,議案達成集石塘。軍團新四聲威壯,拔赴皖南紅幟揚。”這是一位老同志在這里寫下的《大洲談判》一詩。在舊址前,我感慨萬千,思緒綿綿。當年國共兩黨在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摒棄前嫌,團結抗戰,推動了閩北閩贛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中國的抗戰貢獻了力量。70多年,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國共跨越禁錮多年的海峽鴻溝,重新握手。“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戰勝強敵,靠的正是精誠團結,民心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