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國家公祭鼎的設計歷程
國家公祭鼎的設計歷程
作者:譚秋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09 瀏覽次數:7830
國家公祭鼎的原型
鑄鼎記事,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就有夏禹鑄九鼎以象征九州的傳說,此后青銅鼎成為國之重器,鼎上的銘文記載了各個時代的重要史實。
國家公祭鼎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而設立。這尊鼎與一件國寶級文物有極大的緣分,這件文物便是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壽縣朱家集的戰國晚期楚幽王墓的楚大鼎。青銅禮器楚大鼎,又名“鑄客大鼎”,高113厘米,重400千克,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是目前東周以來發現的第一大鼎。抗日戰爭爆發后,楚大鼎被轉移至成都、重慶、樂山等地,其間奇跡般地躲過了數次日軍的封鎖和飛機轟炸。1956年,這件歷經坎坷的國寶級文物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館永久珍藏,成為“鎮館之寶”。國家公祭鼎就是以楚大鼎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鑄造的,其器型、鼎身和底座紋飾的設計由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鄔烈炎率領的團隊參與完成。
那么,國家公祭鼎為何最終會以楚大鼎為原型設計制造呢?南京藝術學院的徐旻培說,楚大鼎是抗戰時期出土的文物,且是江淮文化的代表,不管是從歷史淵源的角度考慮,還是從歷史的地理地域角度來考慮,“以它來作為設計的基礎是最為合適的。我們‘國家公祭鼎’設計小組一致贊成用青銅作為鼎的主要材質。”
設計團隊的周詳考慮
確定國家公祭鼎以楚大鼎為原型后,設計團隊專門到安徽博物院調研考察,之后立刻返回南京,查閱各種文獻資料,以保證最大程度地了解楚大鼎的器型、大小等具體情況。團隊平均每天要拿出2份設計稿,到設計方案確定時,至少有100多份稿子。最終方案是,國家公祭鼎為銅質,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徑1266mm,內口徑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為高450mm、長寬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銅質鼎重2014千克,石質底座重1213千克,寓意為2014年12月13日中國政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舉行了首次國家公祭。
“在最初設計時,鼎高達到兩米,但我們考慮到這樣不利于參觀者觀看銘文,所以后來根據場地的情況、人群的大概身高,再以旁邊的紀念碑和鐘作為參照,確定了最終尺寸。”徐旻培說。鼎上的銘文則以鼎足為界被分別刻在鼎身的三個部分。在字體設計上,設計團隊也有諸多考慮:右后方和左后方的兩面,篆刻國家公祭日的記事文,共200多字,用小楷書寫;正面則篆刻著銘文,用魏碑書寫,共160字。“我們開始想用小篆,考慮到現代人的辨識度,改用了魏碑和小楷。”
徐旻培說:“設計方案不斷被論證、被推翻,歷時三個多月才完成。在進行鼎身、底座紋飾設計時,一些成員考慮到要突出南京的地域感,另一些成員則認為南京大屠殺是全人類的記憶。經過反復討論,團隊最終決定不要過多地融入南京本地元素,突出表現國家公祭鼎承載全部中華兒女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