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傳家有寶
傳家有寶
作者:黃朱清 撰文 竇娟 攝影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14 瀏覽次數:7839
薛瑞芝
城市:福州
時間:2015年2月9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薛瑞芝
在福建省軍區第一干休所老干部黨支部副書記朱國鈞推薦下,我們幸遇薛瑞芝。
在干休所院里,93歲的薛瑞芝,拄一根拐杖,散步時精神抖擻,氣宇軒昂。
他是江蘇漣水人,1941年5月,進了新四軍華中鹽城抗大五分校學習。抗大學習,過的是戰斗生活。日偽來掃蕩,要轉移地方開課學習。反掃蕩,白天隱蔽,夜間行軍,每到宿營地,都要站崗放哨,有時還要被派出去偵察敵情,又苦又累又危險。薛瑞芝笑著說,一個老百姓,來到這樣的環境容易思想動搖,還好,我沒當逃兵。學習期間,薛瑞芝被評為“模范黨員”、模范學習組長。
抗大畢業后,薛瑞芝被分到新四軍軍部參謀處當諜報員。經短期集訓,就去了情報點、情報站工作。在淮南地區情報站時,薛瑞芝曾與小股偽軍多次戰斗過。1943年秋天,薛瑞芝被派往來(安)滁(縣)新建情報站,這個站主要任務是在日偽統治的南京、津浦路南段地區偵察收集情報。對于抗戰情報工作,薛瑞芝的切身感受有五條:一、戰爭年代的情報至關重要,事關我軍首腦機關安全,又為作戰指揮提供“知彼”信息;二、情報站(點)設置在邊沿區、游擊區,住在群眾家里,要把老百姓當做靠山;三、上傳情報要準確和及時,不允許有絲毫虛假和怠慢;四、慎之又慎,寧可犧牲生命,保密重如山;五、分散在人民群眾家里,吃不好睡不好,要以苦為榮。
新四軍軍部搬到江蘇盱眙的黃花塘時,正遇上春荒,當地有的群眾沒有飯吃。軍部提出節糧、搞生產進行自救。薛瑞芝看到副軍長張云逸開荒種地,十分感動。薛瑞芝所在的參謀處二科駐地是小村莊,科里人人勞動,開荒生產,種瓜種菜,共渡難關。
抗戰勝利后,薛瑞芝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炮擊金門的前指工作。離休時,他是江西省宜春軍分區政委。
離了休,薛瑞芝開始寫自己的人生札記,三次易稿,印成冊子,取名《歲月紀實》。他把革命生涯的歷練、故事、感悟寫進字里行間。
1991年,薛瑞芝的妻子李愛麗退休。她是北京人,1950年參軍,當過打字員、保密員、檔案員。退休的時候,是江西省駐閩辦事處黨支部書記。晚年生活,老兩口一起寫日記,十多年未間斷。2009年冬天,李愛麗病重,她說,“我手沒有力了,不能動筆了”。至此,老兩口已積累了8本日記。第二年的1月6日,她因患腸癌醫治無效,76歲離世了。薛瑞芝悲痛至極,他的悼念挽聯是:四十一年工作勤勤懇懇廉潔奉公無愧黨的使命,五十七年夫妻相濡以沫勤儉持家深受子女愛戴。妻子走了,薛瑞芝精心整理她的生前文稿和照片,又讓兒女寫追憶文章,主編成《深深的懷念》。
這本書,記錄了李愛麗的平凡人生,閃光足跡,美好心靈。女兒薇薇的文章說,媽媽是美麗的,人美心靈更美。一次,鐘點工來家里干活,說把水龍頭關到最小,讓水滴到桶里,水表就不會走。媽媽說:“損公肥私的事不能做。”女兒超英的文章說,媽媽最愛自己的國家。新中國成立60周年,超英在北京參加聯歡晚會千人大合唱,可媽媽病情惡化了。媽媽在電話里說:“你不要回來,我挺得住,父母為建立、建設新中國付出了力量,你能在祖國生日時放歌天安門廣場,全家人驕傲。”兒子冬云的文章說,媽媽是一個美麗、溫柔、善良、堅強的女性。小時候,媽媽帶我去看樣板戲,習慣用軍用水壺裝上開水隨身帶上。我問:“為什么不買冰棍給我?”媽媽就給我講紅米飯、南瓜湯的紅軍故事,告訴我說,過日子要節儉。
《深深的懷念》里,有一篇薛瑞芝的《無題》,是妻子離開100天時寫的。文章說,家中似乎還是老樣子:客廳是我們接待來客和雙休日孩子們回來談笑的地方,而今沒有了你的身影;小書房是你和我一起讀書看報、學書法、唱京劇的地方,現卻只有我一人獨坐;居室間你曾與我互相關照穿衣戴帽,我仿佛聽到你問我你穿什么衣服好;小陽臺是我們晨練、納涼的地方,我們一起在這里聞花香,聽鳥叫,你病重期間還在這里練拳鍛煉身體。你是我們家庭的半邊天,是我的終身伴侶,是孩子們的好母親……
薛瑞芝把《歲月紀實》和《深深的懷念》兩本冊子付印出來,發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兒女們,還有孫兒一輩。
薛瑞芝說,中國的家庭,過去都有講究“傳家寶”的習俗。我們家傳什么呢,錢不多,財產不多,談不上傳。我和老伴是軍人出身,把我參加革命的經歷和老伴身上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寫下來,印成書,作為我們家的傳家寶。
采訪時,兒子薛冬云一直陪著我們。他對我們說,父親的書,母親的書,頁碼不多,文字不長,很讓人感動。我們這代人需要記住老一輩打江山不容易,記住有了國家才有小家,記住家和萬事興,記住孝道善道、夫妻相依,教我們的孩子努力成才……
記者感言:一位新四軍老兵,用他有限的晚年時光,把自己革命的經歷和妻子的傳統美德,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來,蘊藏深情,十分感人。當今時代,我們究竟給子女傳什么?傳存款、傳房產、傳金銀,如果財產取自正道,傳給子女誠然是“寶”,也算子女有福。不過,我們這個國家,很富裕的家庭畢竟還只是少數。再說,金錢和財富再多,是花得光、用得完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薛瑞芝的傳家寶,是永恒保值的,是用金錢買不來的寶貴財富。中國有個名人叫林則徐,他生于清代乾隆五十年,歷經嘉慶、道光兩代,從政為官四十年,但他正直清廉,為人民所敬仰。他曾寫過一副“家訓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就是說,子孫跟自己一樣,憑借本事開拓天地,成就事業,那么,前輩把錢財留給他們就沒必要了,如果留了反倒會“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如果后代不如自己,胸無大志,養尊處優,給子孫留下財富,弄不好就會揮霍無度,步入歧途。林則徐的話,警醒我們做父母的如何向子女傳家授道。薛瑞芝是年過九旬的人了,在家庭教育上,他至今還是個明白人,況且思道、懂道、有道。國家是由無數個小家組成的,小家的人積極向上,內部彌漫正氣、骨氣、和諧之氣,必定興旺,不僅帶來快樂和好心情,對國家建設和諧社會也是了不起的貢獻。